《石灰吟》说课稿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说课稿 |
《石灰吟》说课稿
武功县实验小学
一、说教材
《石灰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的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生平的写照。古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句子是“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古诗大意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情感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2、能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三、说学情
《石灰吟》是一首表达自己人生处世观的咏物诗,与一些写景诗不同:对于写景诗,学生比较容易读懂,还可以领略到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而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本身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可能有时间上的、历史上的、知识水平上的、情感上的……学生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阅历的限制,人生体验的缺乏,他们面对精彩的文本,可能是毫无知觉的,因而对诗歌的深层探究不一定到位,这就需要老师适时引导并补充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
四、说重难点
2、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吟”出诗题,弄清题意
1.同学们,古人写诗经常在题目中用上这样一个字“吟”。它是个形声字,从口,今声。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有吟诵、赞美之意。我们曾经学过题目中带有“吟”字的古诗,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谁能给大家背一背?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明代诗人于谦12岁时写的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
3.看着这个诗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生质疑)
【设计意图:复习曾经学过的古诗《游子吟》和《暮江吟》这一环节中,使学生能够对“吟”这种诗歌名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引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设计意图:生活在当代的孩子,要真正读懂时隔甚远的古代诗歌,当然必须结合诗人的生平来理解,学生对作者于谦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且了解于谦写《石灰吟》的原因,为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三)读好诗句,初步感知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3.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设计意图:朗读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点,对于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处理不该是老师直接的告诉,不能仅停留在技巧的层面,而应让学生反复品读文本,深入到情感的内核,这样,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才能情动而辞发。】
(四)走近石灰,了解诗意
1.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
2.了解诗意
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先自己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再相互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习一首古诗理解古诗含义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司空见惯的石灰,不要说学生就是自己如果不看相关资料,对采制石灰的过程也不是很清楚。所以出示了石灰的采制过程图,让学生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五)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2、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六)拓展延伸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设计意图: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方法应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结合于谦拒礼的故事和于谦被诬蔑判处死刑的事,使学生把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六、说板书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
粉骨碎身
以上仅是我对这节课的初步设想,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设与生成共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