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
(2019-04-12 18:17:3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评课稿 |
《我最好的老师》评课稿
武功县实验小学
1、找准冲突,构建对话。
“水尝无华,相荡既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张老师就从情感冲突入手构筑对话来学习这篇文章。教学目标制定为: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习本课一事一议,从一个具体的事例发现一个道理的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学生的关注点“作者写了怀特森老师什么事”、“怀特森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他为什么是最好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主人公。
张老师抓住了“这算什么老师——我最好的老师”这一情感冲突,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板块:欲扬先抑感受“气愤”和峰回路转深感“佩服”。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情感这一平台,读、找、体会重点词句,转换句式,拓展写话,接受和建立新的价值观。学生的感情变化是在品味和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中自然发生的。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三维目标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学结构,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可以融入情感这一磁场中的有知识,有能力,有过程、有方法、当然更有态度和价值观。
2、剥丝抽茧,找到最好。
此外在第二版块的学习中,单老师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堂课到每一堂课,从他的课堂到别的课堂,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带给学生的怀疑主义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无疑,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们的心里凝固,孩子们也学有所悟。
3、同文阅读,提升写作。
到最后的拓展训练,张老师还让孩子们将本学期综合性学习中的一篇文章《新来的王老师》和本文作以对比,找出异同,这样既指导了孩子们在作文时选材的问题,又为孩子进行后面的“群文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孩子们的语文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可以说,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一旦拥有了“学习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就成功了一半了。对于那些循规蹈矩不爱动脑或者调皮捣乱根本不想学习者,不让他们的大脑“睡觉”尤其重要。
作为语文教师,拿起语文书,静下心来读,沉入课文读,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语文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提高,这就是本次教学给我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