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9-03-29 11:41: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武功县实验小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朗读的能力;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激发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其命运的悲惨;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我们一起感受到了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可怜)。新年的脚步近了,小女孩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二、找结局,确定研究主题。
1、预设: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小女孩在大年夜悲惨地死去了,而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呢?
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同学们,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呢?
3、(生质疑)回到“幸福”。
三、感受小女孩 曾经的“幸福”。
1、独学: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找出小女孩的幻象,用“——”划出来。说说小女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幻象?现实是怎样的,用“~~~”划出来。
2、对学:看到这美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小结:这里作者用美好的幻象与悲惨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这种写法就叫做虚实结合。使读者更明白小女孩的内心需求,在幻想与现实中的对比激发我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3、指导学生读出内心的感受。
4、总结写法:
A:找出幻象的内容。
B:把幻象和现实进行对比,体会作者的意图。
C: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5、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群学: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6-10自然段,学习小女孩第2-5次擦着火柴的部分,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次数 |
美好的幻象 |
残酷的现实 |
|
幻象内容 |
希望得到 |
||
第一次 |
温暖的大火炉 |
温暖 |
寒冷 |
第二次 |
|
|
|
第三次 |
|
|
|
第四次 |
|
|
|
第五次 |
|
|
|
三、深化主题,“幸福”中的悲愤。
1、过渡:小女孩在第五次擦着火柴的时候,在幻象中,她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他们俩到哪里去了?
总结:小女孩死了,就没有了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地解脱了,也就是说,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
2、配乐,师深情朗读课文11、12自然段。
3、解生课前疑问,理解作者“幸福”的用意。
四、感悟结局、品味写法。
1、这明明是一个忧伤的故事,作者在结尾却写到,“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让我们读起来并不感到沮丧,明明是一个凄美的故事,我们读起来却不感到绝望,安徒生最杰出的地方在于:他不能改变现实,却可以创造一个世界、创造一个渴望得到的美好世界。
2、出示安徒生童话的一组结尾。
《海的女儿》结尾:
(为了王子的幸福,美人鱼把自己化作泡沫以后)现在太阳从海里升起来了。阳光柔和地、温暖地照在冰冷的泡沫上,因为美人鱼并没有感到灭亡。她看到光明的太阳…
《丑小鸭》的结尾:
(丑小鸭经历重重磨难成天鹅后)他感到非常难为情,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拇指姑娘》结尾:
燕子背着拇指姑娘飞呀飞呀,飞到了那个国度,把拇指姑娘放到一朵最鲜艳的花上,上面有一个和自己一样大的美男子,他就是所有花朵的王子,他们俩结婚了,拇指姑娘便成了这儿的王后。
师:这些结尾有什么共同点?
五、课外拓展。
1、一个美丽的天使死去,弱小的生命定格于令人心醉的死亡的微笑!《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以喜衬悲的写法,让故事更加凄美了,每一个读者无不为之动情,有一个9岁的小女孩刘倩倩读了这个故事,就感动的写了一首这样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2、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
2、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我想对她说什么,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六、作业:
读读《安徒生童话全集》里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
13、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好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