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赠瓷成时尚

标签:
收藏 |
在晚清,文人交往互赠浅绛彩瓷是一种时尚。这从众多传世作品中可以得到验证。笔者藏有一只“花鸟”盖盅,也是其一。
这只盖盅上绘牡丹,白头翁,款署:“戊戌冬为伯吾仁兄乡大人雅赏,弟何家谟赠。”伯吾,何家谟何许人?且听我慢慢道来。
从“乡大人”三字中我们可知他们是老乡。确实如此,他们都是徽州黟县人,一个家在陈闾山,一个家在何村。先说上款“伯吾”,其乃黄士陵挚友、己卯举人汪国钧之长子,名馨,字伯吾,曾入晚清最高学府国子监南学,为光绪十五年举人,学部员外郎,平政院一等书记官等。他生于1871年,1940年卒于黟县四都陈闾山老家。汪伯吾仕途之余,于金石上研究甚深,在书法、篆刻上颇有造诣,也能画,且收藏颇丰。是黟县清末民初时期继黄士陵之后又一著名书画篆刻家,有《遂斋印存》等传世。何家谟,字穆门,黟县何村人,花翎四品衔江西试用知县,历署沙溪司,景德镇巡检、按察司经历。都是地方有文化,有地位,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
何家谟赠汪伯吾这只盖盅,上画牡丹、白头翁,其中寓意颇深。牡丹象征花开富贵,白头翁象征白头到老。合起来便是祝福对方“富贵到白头”。古人讲话办事讲究艺术性,藏而不露,而行家一见便心神意会。这远比开门见山,太直白,来得更有意思,更显文化,更值回味。此画作者没署名,不好妄断。有可能是何家谟自己书画,也有可能是他人作品。这种“富贵长寿”体裁,在清末时期颇为流行,浅绛彩瓷上很常见,虽然描绘对象相同,但也有高下之分。画得不好,极易流俗。此只盖盅上画的重点在白头翁,它双爪紧勾于枝上,面对盛开红牡丹,双眼直视看着,似有“富贵看得到”之意。另绘花叶点缀其中,以避免画面过于单调,起有烘托作用。
我们从盖盅上署款“戊戌冬”可知:此作于光绪二十四年,即公元1898年。此时汪伯吾仅28岁,中举才6年,正是风华正茂,如日中天之时。而这个时候有可能何家谟也在景德镇任巡检、按察司。我最初对“巡检、按察司”是何官职不解?后查阅《中国历代官制词典》,上载:“巡检之名官始于宋代,主要置于沿边或关隘要地,以武官为之,属州县指挥。金、元时则多限于一县之境。明清时,凡州县关津要害并设之。主辑捕盗贼,盘诘奸伪。”,而“按察司”,也是官名,主要掌管一省司法事务,刑名案件等。景德镇按察司,即景德镇这方面的最高长官。按常规,清代“试用知县”一般一年试用期满后大多会转正,何家谟为何未能转正?成为“知县”,而转向了“巡检”、“按察司”,成为了一名“武官”,此谜难解?不过历来仕途复杂,也属正常现象。从其赠“伯吾”盖盅来看,他骨子里还是个文人,不缺风雅。
送礼是一门学问,投其所好是根本。文人雅士间交往,讲究风雅、趣味。而送上一件书画并茂,有上下款的浅绛彩瓷,自然是最佳选择,既有观赏性,又具实用性。只要不打碎,还可传世,以证百年交谊。这大约便是当时文人爱将浅绛彩瓷作为礼品,成为时尚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