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品卿“花鸟”帽筒

标签:
收藏 |
浅绛彩瓷三大家中,程门以山水著称,金品卿以花鸟为佳,王少维以人物最擅。虽各具所长,但又融合贯通,皆为多面手。
三人中,程门、金品卿都是黟县人,与我是老乡,故感情上贴得近,每见其作品,都有种亲切感。过去徽州金品卿作品较多,曾上手过多件,如红梅笔洗、钟式茶壶、山水帽筒、纸本花鸟等。那时他的作品远没现在这么热,价格也不是很高,记得2000年我在黟县见到一只金品卿花鸟帽筒,有一条10公分左右裂缝,开价仅450元,我还价400元未卖,便放弃了。因为当时东西较多,无所谓。后来由于浅绛彩瓷热的兴起,加上网络的推波助澜,来徽州收浅绛的人越来越多,加上出价较高,故渐渐地也难得一见矣。2002年我在黟县古玩商处又得见一对金品卿“花鸟”帽筒,年份比去年所见的早,画工也比那只好,故萌发了购下之欲望。未料因成对,价格高得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谈了几次都没成功。也由于开价过高,过了几个月都没卖掉,后来我去加了些价,对方也降了点,终于才购下,成为了寒斋之藏品。
这对帽筒,高28.5厘米,直径12厘米。上绘杨柳、桃花、春燕与枫树、菊花、白头翁,一春景,一秋景。上面分别题署:“即此垂杨古渡滨,相逢又是一年春;天南地北情多少,活到呢喃便可人。品卿写生。”印:“金氏”(朱文)、“浩印”、(白文)“我思古人”(朱文);“气为凌秋健,香缘饮霜清。仿华岳山人本,金浩画。”印:“品卿”(朱文)。这些都是金品卿喜欢画的体裁,因而得心应手,十分精彩。画“春景”的帽筒画面呈现的是一种动态,下垂飘扬的柳条,茁壮上伸的枝干与盛开的桃花,飞翔中的两只麻雀,形成了一个很热闹的场面,与春天万物生长,朝气勃勃的景象相吻合。而画“秋景”的帽筒呈现的却是一种相对静态,两只白头翁依偎停在金黄叶的枫树上,下方有数朵菊花怒放,给人一种静谧、成熟之感。且这两只帽筒画面疏密得当,动静结合,相当和谐,给人以美感,确为高手所为。
史料关于金品卿的记载不多,民国版《黟县四志》中有程门、程言、程楷、程士芬、汪友棠、何明谷等而独无金品卿。疑其早年一直寄寓在外,跟家乡联系不多,在当地影响较小所致。《景德镇陶瓷史稿》载:“金品卿,清,黟县人。光绪初年继王廷佐而为景德镇画瓷艺人。工于浅绛绘瓷,所作以人物著名,落落大方,用笔刚劲。”讲的也比较含糊,有些笼统,评价也较一般。直到后来刘心园在《景德镇近代陶人录》中说他“活跃在同治光绪之间,并供职于景德镇御窑厂。”以及同治御厂总办李瀛洲后人李奇,光绪后期御厂总办王文宜之孙王隆夫讲:“时称品卿、少维为‘御厂两枝笔’”后,金的名气才逐渐大了起来。尤其是2000年后浅绛彩瓷热的兴起,他被称为“浅绛彩瓷三大家”之一,影响越来越大,其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众人梦寐以求的对象。如今,其作品已是天价,而且市场上很难见到,大多在藏家手中。
其实,金品卿的浅绛山水也超尘脱俗,成就很高,只不过画得较少,人们难见其庐山真面目而已。我曾上手过他于光绪4年所绘“山水”画盘,不仅瓷质佳美,画有南宋名家遗韵,而且题有长跋,背有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官窑款,当时见而叹为绝品!
黟县虽小,代有名人。晚清民初仅在景德镇画浅绛彩瓷的画家就有几十人,如程门父子、金品卿、汪友棠、汪章、何明谷、程松石等,而且当地一些乡贤、举人、画家如黄士陵、汪国钧、许懋和、孙涛等亦都有客串作品传世,可以说当时画瓷在黟县文人群中已相当普及。当然,成就最大者,还是程门与金品卿两位,这是大家普遍公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