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生的铁线篆联

标签:
收藏 |
http://s7/bmiddle/0062jntmgy6RKFbwUQe16&690
买下“品砚题琴听香读画,暝花拜石说剑铭弓。徐建生。”八言长联时,我尚不知“徐建生”是何方人士?当时只是见字写得颇有功力,联句亦佳,而且是老裱,价亦适中,故毫不犹豫地掏钱将其买下。
回家后,翻遍了手头所有的工具书,仍未找到“徐建生”此人,但我仍坚信此人一定会有一定的知名度,不然原主人绝不会全绫精裱珍藏,至今品相完好。更何况只要东西好,是否“名家”,对我来说并不重要。
说来也巧,上个月去合肥开会,无意中与安庆同事聊及此人,其告知:1986年安庆市曾举办过“徐建生书法遗作展览”你可以去找找安庆搞书法的人了解一下。事情有了头绪下一步就好办多了!我很快通过关系就从安庆那边得知了徐建生的简况。据对方给我的有关资料中得知:“徐建生(1869-1940)字笠云,别署律畇,石台人,贡生,清末寄居金陵,后迁居安庆,晚年以“迟庐”二字颜其居,自号“迟庐老人”,曾任南洋方言学堂、安徽高等学堂国文教习、安徽大学特聘国文讲师,专授文字学。据说徐建生禀性颖悟,五岁即可握斗笔作方砖书,七八岁即为邻居写春联,人咸惊赞。入冠前,与其堂弟淮生同窗共读,每于书院阅课,皆名列前茅,时人称为“徐氏二龙”。后因蹭蹬秋闱,数试不第,仅入贡,遂绝科举之念而潜心书艺。他30岁以前囿于行楷、汉隶,30岁后学篆,师法秦唐二李(李斯、李阳冰),用功至劬,不肯杂越,书篆力主基础,后而创新。所作铁线篆中锋悬腕,寓刚于柔,如锥画沙,力透纸背,铁划银钩,端庄典雅,给人以翰逸神飞之感。在用笔上吸收了《泰山刻石》、《谦挂铭》、《城隍庙碑》等碑刻精髓,圆熟自如。他曾言道:“篆字要于平正中见力量,成功而后,汪洋恣肆,无之不可,而仍归结为平正。”
徐建生除工书法外,著述亦丰。有《迟庐字话》、《篆字辨误》、《迟庐闲话》、《迟庐小说》(又名《血儿传》)和《迟庐杂存》各一集问世,持论多有创见,时人极为推崇。此外,还有大、小正楷字帖各一册,名曰《模范字帖》,20世纪20至30年代曾作为中小学学生临帖本使用。其对制印亦有独特见解,认为“印章为书家附属品,用以点缀,用以标志,但求刊刻精工,不必讲究石质。雅人韵事,何至参以富豪珍玩习气,况乎田黄鸡血,非寒士所能力致。”遗憾的这么一位与世无争,只是酷爱书法艺术的老人,最后却死得很惨。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建生一家避居于桐城县杨溪桥(今安庆市郊区杨桥镇)。1940年季冬月的一天,日寇窜犯,横行霸道,残无人性,不仅将其驱赶于冰天雪地之中,而且毁其书稿、字画、金石章刻于庭外。其因极度悲愤和恶受风寒,卧病二日即去世,终年71岁。
想不到无意中购买的一副对联,让我了解了徐建生此人的一生,这不仅增添了对其书法艺术的喜爱程度,而且更加痛恨可恶的日本鬼子,他们在中国犯下了多少滔天大罪?做了多少恶啊?历史不可忘!否则就是对前人的不敬,对历史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