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松如与《古黟钩稽》

(2015-04-22 12:49:55)
标签:

文化

http://s16/mw690/0062jntmgy6RGXC1iB93f&690

唐松如老先生与先父在黟县人民银行是同事,他长年与数字打交道,业余爱好文艺写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在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报告文学等多篇,其中小说《引路人》、缘》被收入安徽十年小说选》。七十年代初我跟随先父住在县银行宿舍,唐老也住在里面,所以时常见面,他为人随和,诙谐,肚里有讲不完的典故与轶事。我曾在当时住的院子里,听他讲过“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至今仍有印象。

七十年代末我离开家乡后,跟他交往就少了,但只要遇见都要停下来聊聊。记得当时我对古钱币特别着迷,曾专门骑自行车去黟县古筑、南屏等地寻访,他曾送过我几枚,其中一枚为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永昌通宝”,这让我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当忆及此事,我始终心怀感激,难以忘怀!早年拙著《宝牧斋随笔》出版时,我曾送过他一本,最近我的《宝牧斋续笔》问世,家乡想到要赠书的第一人便是唐松如先生。说来也是不巧,当我月初专程前往南屏村他家时,前后门都是铁将军把门。问了隔壁人家才知道,唐老由于年龄已大,家中无人照料,现已住在城里儿子处,很少回南屏了。遗憾地是我返回城里,问了许多人,甚至到老银行宿舍去询问,都无人知晓他儿子往址,只得败兴而归。返回屯溪后,我又通过插队在一起的同学,请他在黟县银行工作的弟弟帮助寻找,几经周折,后来总算得到了唐老儿子的电话。通过联系,上周六我如愿以偿,去了唐老儿子家,见到了久违的唐松如先生。

多年不见,我感觉唐松如先生真的是老了!虽然还很健谈,但有些耳背,听力较差!一问,原来他已87岁高龄矣!如果用这个年龄的标准来衡量,那么他的身体还是算好的。我先呈上了自己新出的《宝牧斋续笔》一书请其指正!然后问起了他的身体状况?他讲自己也没想到会活得这么久!思想上准备不足,所以感觉不是太好,有些悲观。我便说:你退休后还是做了不少事的,最少我从报刊上读过你的不少文章,知道你访古探幽,游览过不少当地名胜古迹,我很钦佩你的这种劲头!可能是谈得投机,他忽然离座进房间拿出了一叠复印件给我,并说:这些是我退休后为打发光阴,研读了一些有关徽文化史料典籍后写的东西,你对家乡文史有兴趣,送你一份拿去看看。我随手一翻,见一复印本上有“古黟钩稽,2012年重阳,唐松如八十四岁”字样,内有前言及一些考证文章,当时喜出望外,表示回去一定要好好拜读!唐老见我如此重视,心情特佳,情不自禁地就跟我谈起了写这些考证文章的起由,大都是读书后的一些思考。他从“李宗煝生圹志铭”谈到了黟县有“武陵”;考证出“柿心黑木”不是木材而是“柿形黑墨”;认为“休宁县出过19个状元的说法值得商榷”,对《辞海》、《新安志》等提出质疑,这种不畏权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气魄令我钦佩!也让我对他的这本《古黟钩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到家后,晚上我便开始读《古黟钩稽》。他在“前言”中说:“编写此文之目的,首先是锻炼手脑,免致老年痴呆;其次是与少数已定居外地及在本地的同学友好切磋交流;再次是留点手迹给我的后辈,让他们知道前辈们幼年失学,壮年奔波,中午坎坷,至晚年仍努力求索之精神,进而有所猛省。”这让我了解了他写这些东西的本意。由于不是很长,我一个晚上就读完了,掩卷长思,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能如此用功,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写成文字,留传后人,这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啊!文章虽然只有18篇,每篇都不是很长,但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譬如:他在《徽墨制作大师李廷珪是黟县人,非易县人》一文中指出:“古徽州不但在李廷珪之前就已经制墨,而且每年还要向朝廷进贡墨;李廷珪是江南古歙州黟县土著而不是来自数千里外的河北易县。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谬误是由于佶屈聱牙的黟县方言导致了鱼鲁亥豕的文字史料。1、“黟”与“易”二字声母相同,韻母仅有轻重音之分。2、黟县地处皖南山区,从前交通阻塞,与外界交流较少,土著的黟县人多操方言,而河北易县是荆轲的故乡,“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慷慨悲歌几乎文人皆知,因此李廷珪的藉贯就“黟”冠“易”戴,古徽州的制墨历史也因之推后了许多年!”并指出了“始作俑者是北宋人蔡君谟,即蔡襄。”蔡有“墨辨”一文:“李超与其子廷珪唐末自易水渡江至歙州,地多美松,因而留居,以墨名家。本姓奚,江南(指南唐)赐姓李……”先找出源头,然后层层剥笋,提出置疑?再从历史史料与地方实际着手,逐项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虽为一家之言,但颇有道理,值得进一步探讨,以还历史本来面目。从这些考证文章中我发现唐松如先生认真研读了不少书,并结合自己对家乡情况熟悉的优势,通过史料的对比分析,实地的勘探考察,提出了一些前人从未有过的个人见解,这是很不简单的,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现在肯静下心来,花大工夫来做这种学问的人已是凤毛麟角,更不要说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矣!

唐松如先生学历不高,但自学颇勤奋。19502月考取芜湖“皖南革命干部学校”,结业后又去苏州“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培训半年。然后作为“皖南区土改队”队员回到家乡黟县参加土改,后又至祁门县参加土改。195211月土改结束,由皖南区党委分配至徽州地委,然后分配到黟县人民银行,一直工作在金融部门。退休后,曾参与本县《金融志》编写,革命烈士资料收集工作,并在《黄山日报》发表了《闲话状元》、《漫话周易》、《黄山市的古塔》等三组文章共20余篇,针对当时一度存在“周易热”的唯心思潮,努力以唯物史观编撰《左传卜筮译述》十余万字。他在77岁时学习电脑,在孙辈们的帮助下,用“一指禅”的功夫,打字编辑成册,完成了“余生尚缺一卷书”的夙愿。他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写作、旅游,这与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追求是十分吻合的,也是他为什么能几十年如一日,热衷于写作的动力所在。我很敬佩他的这种生活态度,更钦佩他这种“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我衷心地祝愿唐老身体健康,多写一些这方面的文章,将自己一生的学习体会与研究成果传给后人,启迪来者,造福家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