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背越式跳高训练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0-04-29 16:59:51)

海门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背越式跳高训练方法的研究

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体育组  汤静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跳高运动最初起源于英国,是从体操项目中派生出来的。跳高作为比赛项目始于爱尔兰和苏格兰。1800年,跳高已列为苏格兰运动会的比赛项目。19世纪60年代跳高运动在欧美地区开始普及,在这以后,随着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素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跳高成绩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成绩,在发展速度、力量素质的同时还改进了过竿技术动作。中国的跳高运动虽然开展于20世纪前叶,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后,跳高运动才得到了迅速发展。经过长期的实践,跳高技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不断发展,跳高姿势也经历了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背越式的演变过程。
    跳高是田径运动的田赛项目之一,是由助跑、起跳、过竿和落地四个动作连贯组成,是以越过横杆上缘的高度来计算成绩的比赛项目。根据过杆技术可以分为: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和背越式等,由于过杆技术不同,运动员在完成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的各动作方法也各有差异。自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男子跳高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28年女子跳高正式列入奥运会项目开始,国内外各级各类田径比赛中,跳高也就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动作技术经过多年的训练、改进,反复的实践,现在最流行的是背越式跳高,其它几种跳高方式在大型比赛中已经几乎绝迹。
    近几年我们南通市星级学校田径运动会、海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比赛规程中,明确要求跳高项目必须采用背越式。针对这样的要求,训练跳高运动员时,我们教师要在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作仔细的分析、研究,使学生正确掌握背越式跳高的动作技术,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使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对跳高训练方法的研究,可促使学生正确掌握背越式跳高的动作技术,同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可在身体训练、技术训练、运动量安排等方面,逐步摸索出合适的训练方法和各种有效的练习手段。使得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技术得到全面提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训练方法: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和辅导使受训练者掌握某种技能,从而改变身体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人的一种手段。

背越式跳高:跳高是田径运动的田赛项目之一,是由助跑、起跳、过竿和落地四个动作连贯组成,根据过杆技术可以分为: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和背越式等。背越式跳高是通过直线、弧线助跑后,用离横杆较远的腿起跳。起跳后在摆动腿及其同侧手臂的带动下以伸展姿势向上腾起,身体围绕纵轴旋转,使身体背对横杆,当头、肩越过横杆后,仰头、倒肩、展体,挺胸,并后收双腿,形成杆上背弓姿势,当身体重心移过横杆后,加速向上甩腿越过横杆。过杆后以背部落垫。

背越式跳高训练方法的研究:近几年我们南通市星级学校田径运动会、海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比赛规程中,明确要求跳高项目必须采用背越式。针对这样的要求,训练跳高运动员时,要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作仔细的分析、研究,使学生正确掌握背越式跳高的动作技术,不断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使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赛出风格、赛出水平。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1.研究目标

进一步明确动作技术概念,寻找正确有效的背越式跳高的训练方法
2.研究内容

1关于背越式跳高动作技术概念的相关资料研究。
2)国内外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训练方法研究。
3)跳高学生的特点与现状分析研究。
4)结合学生特点,背越式跳高身体素质、动作技术训练方法的选择与实施研究。
5)背越式跳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研究。

3.研究重点

1)背越式跳高动作技术掌握的研究。

2)背越式跳高身体素质、动作技术训练方法的选择与实施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的思路

从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学生为主体,立足解决背越式跳高学生训练过程中出现的身体、技术、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课例研究、调查、经验总结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2.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20420205月)搜集整理理论资料、调查分析,撰写开题报告。

2)全面实施阶段(20206-202110月)根据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有计划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分析研究,定期把实践效果对比分析,及时调整训练方法与手段,组织学生参加海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定期召开研究小组成员会议,交流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调整研究进程,并与同行交流。

3)总结阶段(202111-202112月)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研究报告,申请课题结题,并请专家鉴定,为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3.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包括图书馆里的书籍和杂志,搜集、整理网上背越式跳高的概念、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2)行动研究法。整理、归类身体素质、动作技术训练的方法,制订出背越式跳高的具体训练计划,进行实践研究,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完善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果。

3)课例研究法。以某节训练课为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背越式跳高训练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评价训练的效果。

5)经验总结法。各训练实践阶段总结提炼背越式跳高训练的成功经验。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发展学生弹跳、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是提高学生背越式跳高成绩的基础。

2)不断改进动作技术,完善训练方法,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背越式跳高动作技术,是提高训练效果的必要途径。

3)背越式跳高训练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与研究必不可少。

2.创新之处

1)为学生提高跳高专项身体素质找到切实可行的锻炼方法与训练手段。

2)有助于学生掌握和提高背越式跳高动作技术,不断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学生自信心。

3)运动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与培养得到重视,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技术能力。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我校跳高运动员的现状调查研究分析报告

研究报告

2020.06

制订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上半年训练计划

文稿形式

2020.06

2021.03

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阶段性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20.09

2020.12

制订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下半年训练计划

文稿形式

2020.09

2021.09

背越式跳高训练过程中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总

  

2021.06

最终成果(限3项)

背越式跳高训练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报告

2021.12

背越式跳高训练的研究论文

  

2021.11

背越式跳高训练的个案活动展示

公开课形式

2021.06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课题研究组成员分析:

1课题主持人汤静是农村“四星”高中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田径队、跳绳踢毽队教练,中学高级教师,艺体组教研组长,曾荣获南通市优秀教练员、海门市优秀教练员、南通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南通市学校体育协会先进个人、海门市骨干教师、海门市学科带头人、海门市体育教科研先进个人、海门市委市政府嘉奖、海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海门市“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工作以来共近20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

2课题组核心成员王勇是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教务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擅长于理论研究,曾荣获多项荣誉,能给课题顺利研究提供有效帮助。葛卫东是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田径队教练、中学一级教师,曾荣获海门市委市政府嘉奖、江苏省优秀裁判员等称号,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训练经验。赵新是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篮球、足球队教练、中学二级教师、曾多次开设海门市级公开课,南通市优课评比获二等奖,海门市优课评比获特等奖等。多篇文章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张春华是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数学老师,班主任,中学一级教师,曾多次荣获海门市委市政府嘉奖,多次开设海门市级公开课,擅长于数据分析研究。

2.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分析:

1场地器材设施。我校是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具有400米塑胶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现代化的体育馆等,还有丰富、多样的健身器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2四星级高中丰富的图书馆藏书,给查阅资料、文献搜集等带来了方便。

3研究人员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均是一线教师,且担任学校田径队、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跳绳踢毽队等的训练工作,所带队伍参加各类比赛多次获海门市前三名,南通市比赛前六名,教学、训练经验丰富,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有专职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期检查课题研究情况,督促课题研究正常顺利开展,保证课题研究落到实处。

 

http://blog.sina.com.cn/u/553074496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