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一名思想的行动者——读《思想改变课堂》有感

(2016-03-31 09:22:50)
分类: 研修学习
      最近读了唐彩斌的专著《思想改变课堂》一书,感触颇深。唐老师在书中围绕专家访谈、理论研究、实践案例三个不同角度,以10位数学专家访谈、10篇原创文章再读、10个经典课例重现的方式,尽情诠释着他10余年来在一线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所感所悟的点点滴滴……读罢全书,深受震动。

      感受一:居高临下看数学。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看教材,却看不到教材里所隐含的其他元素。以至于设计公开课教案时,没有教学参考书和其他资料的帮助,很难将备课进行到底。那是怎么了?如何理解教材?如何设计好精心的教案?我在读了《思想改变课堂》这本书的其中一个篇章时,深深体会到作为教师应注重数学本质,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就像书中所说的,当我们看到教材时,眼里不能只有简单几幅画面,几个数字,我们应该要看到这些画面背后所折射的不同的背景,来自不同方面与之有关的知识,在脑子里就要能够及时的闪现,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我们的课堂就是非常的淡白与枯燥。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片段,“一百万有多大”,让学生认识“一百万颗黄豆有多少体积”。在体验一百万时,它一定是从一开始,然后到十、百、千一点一点数出来的。当数目很大的时候,数起来很费力。让孩子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还是很有好处。不过,我们本质上还是要关注100万这个数的结构。至于说100万粒米有多大,这个不是数学要研究的问题,这是个别的体验,100万粒米、100万颗花生、100万个篮球有多大等像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穷尽的,也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体验的。张奠宙老师提出:我们要把精力放在100万的结构上面,比如100万里面有多少个1000,100万里面有多少个1万,我们每人捐款1000元,要捐到100万需要多少个人捐,这样的素材不仅有现实背景,而且还有数学意义,可以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所以作为年轻的教师,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家常课,一定要重视对教材的研读,教材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缺少这一理性的阅读,那一切都是空的。聆听了张奠宙教授的细心解读,终于让我明白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真谛与境界。
感受二:引领孩子数学地思维。
  小学的数学大多以课堂思维为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进行的是有意义的思维训练。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时必用的方法,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教师的课堂提问指向性极强,往往直接引领学生的思维向预期的方向推进。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避免出现:教师设计好每一个细节问题,学生顺着教师解题思路解答;师生一问一答式,教师说上句,学生说下句……这些设计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
那我们该如何引领学生数学地思维呢?我在读了《思想改变课堂》第三篇章“教学实践篇”的10个经典案例后,又一次触动我的心灵。教师应该站在儿童学习的角度上设计教学,应该抓住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的本质,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调控教学,引领孩子学会数学地思维。
  比如,教师教“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我们可以不利用书本已给出的几组数据,而只给学生出示一条18厘米长的线段,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剪成三条整厘米的线段。在拼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我的能拼成,而别人的就拼不成。于是就产生了深入思维的欲望。探究得出第一个结论:三条形中两条短边的和都会大于第三边长边。那怎么会出现“任意”二字?学生怎样才能真正理解?如何改变其中一条边,使得这个三角形成立?学生在冲突中,不断地修正、补充、完善了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从换某一条边的环节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体现了数学的宽度与广度。同时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作为年轻的教师们,如果把自身拥有的数学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数学精神、数学化的思维植根于孩子头脑中,并伴随他们一生,我想我们的孩子会受益终身!我相信, “思维着的精神”就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感受三:反思教学,推动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需从改变一点点开始,然后一点点改变。只要志存高远,静心求索,终究能实现远大的教育理想。
       ——唐彩斌
  正如唐彩斌老师所言“思想改变课堂,课堂也可以影响思想。如何基于原有的优秀成果传承与创新,如何基于实践提升理论形成思想;面对课堂教学,如何以学论教,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本真色彩……”这些都有待于每一个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深入思考、研究和努力,“教学改革需从改变一点点开始,然后一点点改变。只要志存高远,静心探索,终究能实现远大的教育理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