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点《景物描写的技巧与作用》复习课

(2022-12-16 15:56:07)
分类: 培养引领

《古诗鉴赏——景物描写的技巧及表达作用》教学设计

执教者:  陈五杰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思维发展与品质:把握古诗景物描写的技巧及表达作用。

3.文化传承与理解:读懂诗歌。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总结古诗景物描写的技巧。

2.理解古诗景物描写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提高鉴赏古诗景物描写类题目的答题能力。

教法学法

    分析归纳、点拨引导。

教学准备

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诗前两联直接描写柳之颜色、情态,目的在于为后两句阐发主旨“蓄势”。

B.杨诗写柳由近及远由上而下,从岸上的柳条,写到水中的柳景,富有情趣。

C.杨诗描摹细腻,清新自然,妙手天成,生面别开,颇能代表“诚斋体”的诗风。

D.两首诗都写初春之柳,语言表达各有特色,曾诗婉曲有味,杨诗活泼明快。

这道题,大家还有印象吧?答案是B。当时哪些同学做错了?为什么错了?无论是没看到,还是理解错了,根本原因,还是对古诗中景物描写的技巧掌握得还不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古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技巧及表达作用。

一、景物描写的技巧

(一)古诗中常见的景物描写的技巧有哪些?

      1.写景角度

观察顺序:远近(由近及远、由远及近);高低(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内外(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等。

感官角度:视听结合(或“绘声绘色”);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结合。

      2.描写方法

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等。

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对比。

细节描写。

白描、工笔、渲染。

      3.修辞手法

  比喻、通感、比拟、夸张、借代、列锦等。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日郊外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诗歌首联和颔联运用了哪些技巧描写春日郊外的景色?

(诗歌大意:早春时节,城里还丝毫没能感受到春光;郊外却早已榆槐吐嫩,春色满原了。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更加美好;池塘的水渐渐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杨。暖和的日光下,黄莺儿啼声婉转,似人在对谈;我怀疑这景中藏有美妙的诗句,刚想为你们寻觅出来,忽然又感到迷濛茫然。)

参考答案: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远近结合。颔联上句写远山,是远景,下句写池塘,是近景。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请简要分析。

  (诗歌大意:夏日乡村非常清静,幼雀雏燕整天在房檐前鸣叫。蝴蝶在花间晒粉,蜘蛛在屋角添丝补网。夜晚月光透“疏帘”而入,仿佛是“疏帘”邀请来的婆娑的月影;溪声传至耳边,如若被纳入“虚枕”之中。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产生了退居村野过此一生的念头。

      参考答案:反衬。前两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幽静;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上句写月影,是可视之形,写静;下句写溪声,是可听之声,写动。(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夜晚的清静。)

     (四)再次总结古诗中常见的景物描写的技巧。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古诗中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1.结构上:点题;引出下文;与下文呼应。                

2.内容上:点明诗歌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季节、天气等;表现环境特点。

    3.效果上:营造氛围或意境。

    4.情感上:奠定感情基调;烘托心情;抒发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

[]《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请赏析颔联写景的作用。

(诗歌大意: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有自伤身世之感。接着“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

梧桐覆井黄”两句,使他悟到:没有他人的提携,要想使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几乎是不可能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明白地表达了自己欲选调之意。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李进提携的心愿。

参考答案:描绘了秋天的景色,突出秋夕读书环境的清幽(内容)。照应题目,为下文的抒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做铺垫(结构)。烘托岁月蹉跎的伤感之情(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南柯子·忆旧

(宋)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词的上阕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该词大意:青山连绵不断,潮水褪去路上还带着泥沙。偶尔听到几声鸟鸣,好像是在哀怨时光易逝。又是天各一方的凄凉日子,我远在海角天涯。 秋凉的夜露消除残暑的余热,拂晓的徐徐清风吹散朝霞。站在绿杨堤畔询问那池中荷花:你可还记得,去年在此买酒的我?

  参考答案:融情于景。词的上阙借“数声啼鸟怨年华”抒发了诗人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

情。

      注意:每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有的不止一种作用,而是多种作用交织在一起,

鉴赏时要立足诗歌本身加以分析。

      (四)再次总结古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实战演练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赴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赴任。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地。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请赏析前两联是写景的手法和作用。

(诗歌大意: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茁出了

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马声洪亮,催促主人上路。 云雾缭绕的九华山路旁,寺宇时隐时现,青

弋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 你的志向像鸿雁一样鲜明,踌躇满志,而我的心情却像悬挂在

空中的旗帜般空虚。 我们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此时却不能一同回去了,在这风光明

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感到非常寂寞的。

参考答案:1)写景手法: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是远景,下句是近景。(2)作用: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之情。

四、谈谈你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提示:可以从读懂诗歌、判断写景技巧、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和精准答题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五、作业布置

    完成《一轮复习70练》“训练47”。

评点:

   陈老师这节复习课,内容很重要,也很集中,景物描写无论在写景抒情诗,还是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中,都会取到重要作用。本节课就景物的写作手法和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从零散到系统,从理论到实践,从熟悉到陌生再到熟悉,将课堂与考场无缝衔接,在师生和谐的课堂活动中,促使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陈老师能准确地把握学生在解答古诗词时的难点和痛点,在讲析每一首古诗词时,总是会首先解读诗词文本内容,而这一环节往往被大多数教师所忽略。诗词文本没弄清楚,就无法准确把握诗词主旨,做选择题和主观题就难以得分,甚至有不少学生此题考试时只得1分。陈老师长期如此做法,必然会给学生以无形影响,先看懂诗词文本,再做题。另外,陈老师在课堂结束安排了一个小环节,就是让学生谈学习收获,此举不仅是对前面所有教学活动的一个回应,也是对教师课堂设计的一个反馈。值得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