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核心素养,实施跨界融合
——安庆市名师成长高级培训心得(三)
2018年8月10日,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重庆天友大酒店会议室。培训第四天。内容:专题讲座4: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黄翔《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的深化》;专题讲座5:重庆一中特级教师
周鹏《让教学充满生长的力量》
今天的讲座都基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既有理论上的高度,又具实践上的操作性,让人耳目一新。黄教授认为,新时代的教学应该树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深入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优化课堂教学的生态环境,既要有“超凡脱俗”的眼光和勇气,也要沉得下心、沉得住气,关注课堂的品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克服功利化倾向,立足学生素养的养成。具体说来,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各要素的内涵、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结合特定教学任务,思考相应素养在教学中的孕育点、生长点。要注意核心素养与具体教学目标点的关联,既体现它们之间的相互交融,更体现核心素养在目标上的统领作用。还需关注核心素养目标在教学中的可实现性,要研究其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具体方式及载体,使核心素养真正成为可以落实的教学目标。
任何知识的发生、发展都有它特定的情境脉络,附着于情境,知识就会“鲜活”起来,情境是学习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基于情境任务的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组织起来的一种动态的交互关系,它能有效地发展学习者的协调、应变、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和相应的品性。特定的情境任务必然蕴含着问题与活动,也必然隐伏着不确定性和挑战性,这就会拓展学习的思维空间,为素养的孕育和生长创造条件。教学情境是多样化的,既有现实生活的、也有学科问题的、其它学科情境的。教师应从这样的角度提升对创设教学情境的认识:要把什么样的教学情境及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哪些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教学设计思考的重要问题;善于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创设合适的情境,使学生经历其中,感悟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科的本质,主动解决相应的情境任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时要有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例如:语文教学就可以创设综合性的专题和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边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两位老师的讲座中,都着重谈到了知识跨界话题。认为新时代教师应注重各种课程资源的跨界融合,为学生核心素养养成构建“立交桥”。跨界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是知识、能力融通的前提,有利于排斥思维定势,突破思维禁锢,带来思维创新,跨界体现协同交融、互补共生,是新思路、新认识的催化剂。苏州十中徐思源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曾反思说:“许多教师将学科或某一知识系统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容不得一点改变和突破。殊不知,这样的固守,恰恰隔绝了学科或知识之间原本融通的联系……禁錮了学生本来活泼的思想,关闭了跨界之门。”“其实学科之间是可以也应该跨界融通的。我教语文,语言本是思想情感的外壳,学生学习语言不可能只读文学,还要以其他学科文本为媒介学习阅读写作说话,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接地气的。”“但是当我引导学生在学习议论文论证推理时找找数学推理的感觉时,感到诧异的不在少数,可见学生已建立了严格的学科壁垒,让人心寒。”实际上,学生最为敬仰的老师往往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知识广博。而要使自己知识广博,让自己的教学在各学科知识间穿梭自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品质和运用能力,教师就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丰厚知识积累,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捕捉力”和“应对力”,对受教者进行有效的激发、唤醒和导引。
附培训报道:
巴山蜀水话生长
名师经典咏流传
——安庆市名师成长培养研修班学习报道(四)
一时间骄阳当空,一会儿又秋雨淋漓,让人感觉这素有“火炉”之称的山城重庆,既热情似火,又温润如玉。8月10日,“安庆2018名师成长高级研修班”异地培训不知不觉已进入到第四天,我们全体学员在雄浑而又清秀的嘉陵江畔天友大酒店,再次聆听了两位专家的精彩报告。
上午的讲座的题目是《新时代背景下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由重庆师范大学原付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督学、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审查委员黄翔主讲。报告伊始,黄老师从“新时代、新要求、新挑战”为背景,深入阐释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然后从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核心素养视域下学校新课程,以及开展学校新的行动研究三个方面,全面深入地诠释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三个多小时的讲授,或旁征博引,或引吭高歌,或举例验证,以其高屋建翎的深度,引发了大家的深思。
下午讲座的题目是《让教学充满生长力量》,由重庆一中特级教师、中国语文协会“西部教育行”专家组成员、西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周鹏主讲。周老师从何谓“教学”、何谓“生长力量”和如何“充满”三个维度,从自身教学实际的角度出发,其以其睿智而诙谐的语言、高湛而精深的理论、先进而前沿的理念,机智幽默而又系统生动的展现了其构建充满生长力的课堂教学实践,思路清晰,案例详实,聆听者无不对其深湛而又驾轻就熟的教学功底和技巧赞叹不已,同时又回味隽永。
巴山蜀水话教育,何当再聆经典语。短短四天的学习,在聆听专家大师们的精彩的报告中结束了。我们看到了大师们的安静与“不安分”,感受了大师们的敏锐、灵感与独特的见解,领略了大师们深厚的学术底蕴与才情,体悟到了大师们对职业价值的执着追求,我们从中也寻找到了自身的差距。是的,我们的路才刚刚开始,每天多做一点点,是成功的开始;每天创新一点点,是领先的开始;每天进步一点点,是卓越的开始。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敬业乐业精业,这是我们参加本次培训班学习的收获,同时也是我们今后的人生目标与精神追求不竭的动力源泉,更是实现自身“拔节成长”的坚实阶梯。
编辑:第四学习小组。执笔:安庆市特教学校
王叶青。审稿:徐伟中
2018年8月10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