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学设计
(2018-04-11 15:12:45)分类: 教学研究 |
《师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传、师、道”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其、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中的特殊句式。
2、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探究合作。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文章的对比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与难点:1、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析文题
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学生速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2、思考:韩愈为什么要作《师说》送给学生李蟠?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创作背景(投影)
4、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是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分析
1、思考:本文中心论点为“学者必从师”(提出问题),文中是如何论证从师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分析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明确:重要性——教师的作用、人必有惑
讲解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受”“不”“道”“学者”“小学”“所以”“其”的意义用法以及实词活用、一词多义用法
2、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归纳总结。
明确: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纵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自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横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下表:
|
对象 |
从师的态度 |
结果 |
论述中心 |
对比1 |
今之众人 |
耻学于师 |
愚益愚 |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
古之圣人 |
从师而问 |
圣益圣 |
||
对比2 |
于其子 |
择师而教之 |
小学 |
|
于其身 |
耻师 |
大遗 |
||
对比3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不耻相师 |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
士大夫之族 |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
3、作者在分析了从师重要性和必要性后,认为怎样从师呢?(解决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明确:择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讲解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从而”“无”“师”“的意义用法以及“庸……乎”固定句式
4、教师小结: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一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5、学生再读课文
四、拓展探究
韩愈在文中所提的观点是不是都是进步的?我们该借鉴哪些?
明确: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体现出韩愈思想的局限性和时代意义。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学者必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