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语文素养问卷调查报告(高二年级)
(2016-10-10 08:28:14)分类: 课题研究 |
高中学生语文素养问卷调查报告(高二年级)
课题组成员
在课题组的统一安排下,我们组织了本次高中学生语文素养问卷调查活动,着重研究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的语文素养情况。
一、调查概况
本次发放问卷60份,回收60份,有效问卷55份。就整体情况来看,得分最高的是第21题,均分1.75,其次是第40题,均分1.62;得分最低的是第15题,均分只有0.45,其次是第34和26题,均为0.56。
第21题的内容是“每当老师要求大家同桌、小组相互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或学习新知识时,你会如何做”,至少有48位同学选择了第一方案“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讨论,找出答案”。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善于合作学习,有效进行人际交流,共同解决学习难题。
第40题是“你觉得看课外书、电视电影、网络、参观游览对你的语文学习有什么影响?”至少有44位同学选择了第一个答案:“拓宽了视野,提升了人文素养,对语文更感兴趣”。这与其说是反映了学生对多渠道学习语文的认可,倒不如说是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学生的一种心声,提醒当代的语文教师,要勇于实现资源整合,适当利用多种资源与教学手段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切实提升素养。
第15题了解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通常采用的方法,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第三项“上课听讲,能完成作业”,部分同学能够做到“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巩固”,切实做到“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多问”的不超过13人。这提醒教师,要加强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了解学习现状,鼓励学生自主钻研,有效利用时间,采用合适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26题了解学生在通常情况下学完一篇课文或一单元知识后所采取的做法,大部分参加问卷的同学选择了“不复习总结”,部分参与者选择“有时能做到复习总结”,“基本能做到及时复习总结”的不过15人。加强语文学习的复习总结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第34题了解学生参加过省市级或学校班级组织的演讲活动的情况。参与问卷的学生大多“从未”参加演讲活动,部分学生“有过一两次”这样的经历,选择了“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学生不超过15人。继续探究原因,并非是举办的活动过少,而是学生因为“珍惜时间”而放弃机会。
第23题调查学生完成语文课后作业和练习的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完成”的人数占参与总人数的30%,而将语文课后作业和练习“置于其他科目后面”的则占55%。不同的过程与方法自然带来不同的结果。这一数据也反映出学生对语文学科作业的偏好程度。深入了解,不少学生反映,语文作业的非客观性是他们选择最后处理语文作业的原因。“第一时间完成”的同学则多表示是因为喜好语文,也有部分是家长和老师要求其及时完成。
第37题调查学生是否喜欢语文,30%的同学表示“很喜欢”,60%的同学表示“一般”,表示“不喜欢”的约10%。
第50题要求学生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40%的同学表示“非常感兴趣”,55%的同学表示“有一点兴趣”,约5%的同学表示“不感兴趣”。
综合这两题,我们发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感兴趣的,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强化语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
具体到学生个人情况,我们看到个体差别较大:有的只有46分,有的则有88分。在50道题目中,高分的学生选择第一项的有38题,低分的学生只有13道题。在调查中了解到语文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之外的学生,平均一年大概会阅读5至10本和语文相关的课外读物,你手中拥有的与语文有关的书籍多在10本以上。这样的学生在公开场合能大胆展现自己,具有较好的口才,话语具有感染力。
二、发现的问题
知识能力方面,第3题和第4题得分较高,均分达到1.5分。学生拥有相当数量与语文有关的书籍,平均一年大概会阅读10本左右和语文相关的课外读物。第1题和第6题得分较低,均分只有0.8分。学生对自己语文基础知识的评价不高,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基础知识学得比较扎实。学生的作文需要得到过老师经常性地肯定和表扬。
过程与方法方面,第21、24、32题得分较高,均分达到1.7分。学生在老师要求大家同桌、小组相互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或学习新知识时会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讨论,找出答案。各科作业都完成后,也愿意再看和语文有关的书籍,当遇到不认识的字词的时常常自己查工具书解决。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15、16、26、33、34题得分较低,均分只有0.5分。主要表现在,语文课前很少利用一定时间进行预习,上课时所采用的方法通常是上课听讲,能完成作业,每学完一篇课文或一单元知识后,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及时复习总结。很少有写日记的习惯也很少参加各类演讲活动,有的甚至从未参加过省市级或学校班级组织的演讲活动。这要求学生与教师要突破瓶颈,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抓住机会锻炼自己。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第40、42题得分较高,均分达到1.6分。学生普遍认为,看课外书、电视电影、网络、参观游览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有积极影响,拓宽了视野,提升了人文素养,使自己对语文更感兴趣。有兴趣深入探究课堂上开放性的语文话题。第38、45题得分较低,均分只有0.8分。很少有人因为觉得语文有用或者有浓厚的兴趣而学习语文,大多是因为高考的需要才去听语文课。对于老师布置的有关语文课文的预习任务,许多人不能非常认真地充分准备,有人甚至觉得没必要预习。
三、思考与对策
以评促学,构建知识网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促使学生完善语文知识体系,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因势利导,构建方法系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的自身特点,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寻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享受成长的体验。
以情动人,构建人文体系。文学是人学。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砥砺心灵,反观自我,建构大“我”,培养学生家国天下的卓越情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前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知识能力方面要形成系统化的训练,建立语文科学体系,在过程与方法上要予以必要指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