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范庆元的博客
范庆元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56
  • 关注人气:1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及影响(一)——文化与中国文化

(2015-10-09 15:46:48)
分类: 校本课程

美国克鲁伯·克洪克拉所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对1871——1951年人类文化进行统计,共有164种之多。这么多文化定义大概可以从六大类来讲述:对文化描述性角度、对文化历史性角度、对文化规范性角度、对文化心理性角度、对文化结构性角度、对文化发生性角度。

“文化”在中国古代主要是指“以文教化”。《周易·象传》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西汉时期刘向最早提出“文化”一词,《说苑·指武》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晋也有诗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近代所说的“文化”概念,是一个外来语“culture”,有加工、修养、教育的含义,而文化作为一门学问受到广泛重视和研究,则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以后的事情。

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说:“文化是指那一群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和价值。”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也说:“文化本义来自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狭义上则把“文化”理解为思想精神产品。泰罗《原始文化》说:“文化是一个艺术总体,包括艺术、知识、宗教、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

文化是一个有序的东西,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结构体,它包括“物质——制度——心理(精神)”三个层次。其中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心理(精神)属于最深层次,介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物质文化关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制度文化形于社会政治历史之中,心理文化则是人类文明长期积淀的结果,它最难产生,也最难消失,如“父母老,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

梁漱溟作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将理想文化分为三种类型,也就是人对意欲、环境的三个不同表达方式:西方人主张征服,即讲究物质享受,他们把人当做动物来看待,追求纯粹的精神上的享受;中国人主张调和,即讲求精神愉快,他们把人当做人来看待,追求内在的快意;印度人主张取消,即讲求肉体折磨,认为意欲有弊病,对人类意欲采用自我否定态度。

而学者吴宓在《文学与人生》中则认为文化有四大宗传——西方的苏格拉底、耶稣犹太和东方的孔子、印度佛陀,他通过对应和比较后认为:苏格拉底和中国孔子主张人文道德,西方的耶稣犹太和印度佛陀都是宗教,其中苏格拉底和印度佛陀重理想,主张明则诚,耶稣犹太和中国孔子重实行,主张诚则明。

谈到中国文化,人们一般总要谈及中国的“三皇五帝”。据古书记载,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舟车、衣裳、宫室等等。司马迁写《史记》时,看到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中有关黄帝的内容很多,但是当时的学者往往不相信。司马迁于是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所到之处,当地长老向他提到黄帝、尧、舜留下的史迹,往往与文献所记相吻合。司马迁再读《春秋》《国语》,发现可以与《宰予问五帝德》等相互发明之处很多。司马迁遂综合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史迹,写成《五帝本纪》,列入《史记》之首,作为中华文明史的开端。所以,中国人将黄帝作为人文初祖
    其实,人类早期,旧石器时代打制的石器,就具备了文化的内涵,这就应该属于文化的范畴。中国的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将其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
    三皇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伏羲、祝融、神农(《风俗通义》)伏羲、神农、共工(《风俗通义》)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尚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或原始社会末期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现在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黄帝后代与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一般认为“中华”是许多大小民族的汇合,是对在中国领域内共同生活的各族人民的总称呼。黄帝轩辕氏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中华文化在由蛮荒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了人类的文化和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文化,与巴比伦文化、印度婆罗门文化、埃及文化相比,它不一定以古老著称于世,但绝对以独立发展而从未中断这一点闻名世界。埃及文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但它几遭劫难,曾经希腊化、罗马化,从而面目全非。巴比伦文化已经消亡,古印度文化曾一度被英国殖民化而不可避免地掺杂有西方文明的痕迹。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伦理性特点,它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如“十三经”中《礼经》就有三部,史称“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再如古代人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以“修身”为本,推而他及,“内圣而外王”。

中国文化同时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中国古代文学强调“载道设教”,史学要求“资治通鉴”,教育则注重“学而优则仕”。萨特夫人波伏瓦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是文官和朝臣文化。”如果我们做一个比较,就可以这样认为,中国文化被称之为“政治文化(官场文化)”,西方文化则为“经济文化(市场文化)”;中国文化是政治决定经济,市场被官场化,而西方文化则是经济决定政治,官场被市场化。

中国文化世俗性很强,也很突出。中国人入世思想很强,“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国唯一宗教是道教,但被披上了儒家文化的外衣。道教来源于民间巫术祈禳,它所达到的羽化登仙的境界以及它所奉守的经典,都同世界上其他宗教不同,别的宗教都是要割裂灵魂和肉体,划分此岸和彼岸,而道教却是一种现实的宗教,它以人为本,认定人活着的时候就可以成仙,因而有了许多成仙方术,充分体现了道教的人文精神。老而不死曰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是道教所认定的现实地。一般宗教主张禁欲,而道教不禁,甚至还有房中术。葛洪说,不会房中不会成仙。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以后,也经过中国人文精神的洗礼,才会在中国扎根发展。如唯识宗不被流传,而禅宗却能流传广大,就是一例。儒家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大人格要旨,这与中国文化的世俗性就有很大关系。王国维在评论《红楼梦》时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另外,中国文化的概念思维具有直观性。中国文化中强调经验,如中医、天文、小说评点等凭借经验的学科都能受到广泛重视,即使是后来的学者的研究也大多是在古贤经验中打筋头。如对“道”这一最高境界,人们都认为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必须通过体悟,而要体悟深彻,就要靠修养。再如在文学上人们经常以“气”来论之,分别提出了“艺术本体论”(元气说)、“审美对象论”(写气说)、“审美主体论”(养气说)、“艺术作品论”(气韵说)、“艺术鉴赏论”(听气说)等等,而“气”究竟为何物,只可意会,带有很大的模糊性、意会性,只能凭感悟而不靠实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