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花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学困生的转化
(2019-04-02 13:19:39)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员作业 |
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学困生的转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在教学改革中便提出了“核心素养”一词,“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学困生转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困生的形成与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有密切的关系,只要我们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努力做好教师的工作,加强管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尊重、赏识学困生,培养学习兴趣,学困生是完全可以转化的。
[关键词]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品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大部分学困生都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阻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潜能生的转化是每位教师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
一、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之所以存在诸多的问题,是因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长相信“棍棒底下出尖子”,孩子考试不理想,就破口大骂,或者棍棒加身,以为这样孩子就会听话,用心学习,拿个全班第一。殊不知,现在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他用学习成绩差和满不在乎来回敬大人。像棍棒型、训斥型、管束型、溺爱型。这样的家长管教的孩子都会产生厌学心理。另外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可能遭受重创,使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及时从思想上解决,也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二)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社会不良因素主要有: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游戏厅、网吧、黄色书刊等;流散在社会上的同龄人或团伙;犯罪分子的诱骗、腐蚀和教唆等。社会上个别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小青年的行为也被部分学生加以模仿。所有这一切,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对身心发育不成熟、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学生来讲,无疑会产生误导。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有增无减,当前的考试制度导致部分学生求知欲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较重,从而导致部分学生身心受到极大的压抑,并屡遭挫折和失败,使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环境。学生求知欲的减弱、学习热情的降低,正是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开始。
2.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由于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等学习困难而导致不良行为的。教师虽然对他们做了一些教育工作,但不能持之以恒或因顾及多数学生的教育和教学,不可能在他们身上花很多精力,往往把他们丢在一边不予理睬或训斥一顿,这样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使学生厌学、逃学,加深不良行为的发展。
3.教师对学生缺少爱心。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很难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表现自已的机会,在班集体中,得不到温暖和关爱,容易被老师、同学嫌弃、歧视,逐渐形成旷课、逃学等不良行为,进而拒绝接受老师的教育,导致学生与老师的对立。
(四)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一是智商不高直接造成学习成绩落后。二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呆板,缺乏上进心。三是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学习马虎,知识残缺,成绩不稳。四是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五是骄傲自满、放任自流。六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风不正。
二、了解学困生心理是转化的前提
学困生的几种心理:
1.自卑型: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怕出错误受人耻笑,不敢问问题,缺少与老师的情感交流;或者思想包袱重,很想学习好,偷偷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有压抑感,所以很自卑。
2.基础型:原来基础比别人差,上课听不懂;或身体差,缺课多,因而掉队了。这类学生想赶上去又怕吃苦,往往原地踏步甚至下滑。
3.缓慢型:能学会,就是接受速度慢。来不及消化巩固,新的一课又来了,这类学生勉强跟着学下去,以至恶性循环。
4.厌学型: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缺乏毅力,怕吃苦,自动放弃。
5.对立型:由于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对家长或教师不满,产生逆反心理而赌气不学,逐渐掉队。
6.随意型:平时学习不努力,无所谓,家长也管不了,听之任之。
7.牵连型:有些人本来学得还可以,但由于班级普遍差,周围环境不好,只求随大流,结果走下坡路。
8.被动型:不抓不学,抓紧就学好,抓一抓才学一学,不自觉。
9.骄娇型:这类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隘的性格。怕苦怕累,盲目骄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逐渐退步,虽多次失败,并不感到难为情,家长宠溺,反而责怪教师教不好。
三、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对策
通过对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我认为,学困生并非是无药可救,只要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会使学困生得到转化。
(一)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在对学困生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家长在外工作的多,离异的多,做小生意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他们大多忙于工作、生意而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而一旦发现自己的子女学业荒废或行为差错,往往不反思自身原因,却一味打骂子女乃至对其丧失信心,放任自流。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的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暴自弃,逐步沦为学困生。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社会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鱼目混珠,夹杂着大量对学生具有毒害作用的消极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呢?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
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在学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经常利用班会举办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为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防止不良社会风气、丑恶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在帮助学困生远离不良社会影响的同时,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
(三)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发展意识,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1)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往往与他们情感及意志薄弱有密切关系。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育观,尊重学困生的情感与尊严,挖掘非智力因素,用期望的春风融化覆盖在他们心灵中的冻土,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和戒备心理。
(2)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应注意借助师生双方的心理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运用疏泄的方法,深入了解前因后果,主动接近他们,通过谈心疏通思想,才有可能解开他们思想疙瘩,澄清是非,并通过做好班级学生、家长工作,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学习生活环境,减轻学困生的逆反心理压力。
(3)对于厌学的心理,我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产生厌学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成功感,变厌学为乐学,促进学困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学困生的教育要因人而异,教师首先以真诚的爱心去爱护学生,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达成心灵的沟通。同他们谈心,介绍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表扬他们的进步,鼓励他们前进。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对学生亲如家人,易于消除学生的胆怯的心理障碍;
2.教学对策。
(1)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窍门,树立学好的“心理优势”,如教给学生循环记忆法,演练技能等,使他们首先树立起信心。
(2)要使学生不断看到成绩,看到进步,不断强化“心理优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成绩在上升,因而逐步就有了信心,就有了学习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肯学习。肯学习,成绩必然会提高。成绩进步了,心理优势就得到加强,形成良性循环。
(3)实施分层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便于向学习困难者施教,可根据班上学困生所占的比例来实施分层教学。
(4)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只从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对学困生,应按他们的实际,进行激励性评价,使评价有利于他们的发展进步,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某些长处。
(5)抓好学困生的课外个别辅导。课外辅导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学困生的课外辅导,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解决他们在堂上存在的困难。常用的辅导方法有:一是目的辅导,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愿望,推动他们积极学习,为下一步的辅导打好基础;二是学法辅导,学困生碰到困难就会怨恨自己“笨”,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所以要向他们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法,让他们亲自实验与总结,还可召开学习方法讨论会,使学生互相交流,让学困生从同学处得到学习方法指导;三是书面辅导,书面作业与试卷,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学困生,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并要求其订正,最好再出一些补充题让他们练习巩固,增强信心;四是及时跟踪检查。
总之,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转化学困生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能半途而废。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对学困生的转化,只要能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并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相信我们的工作就不会白做,相信我们辛勤的汗水终会浇灌出美丽的花朵。希望我们站在教育一线工作的同行们能走近学困生,走近学困生的心灵,去关爱他们,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的价值得以实现。最终将学困生昂首跨入先进行列之中。
[参考文献]:
1.“做学习型、研究型、智慧型教师” ——潜能生专题讲座(曾军良)。
2.《开发潜能生潜能之策略》,扶余教育科研电子期刊2011年第二期科研论文。
3.《师生沟通的艺术》作者: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