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数学优秀作业评选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思考 |
引言:开学近两个月,我在班级开展“优秀作业评选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
金宇:
在这周,数学老师想了一个法子,评选优秀作业。
老师先让我们各组先评选,各推选一半的人作为人选,一共四组,选出了二十人的作业。这二十人是通过同学们选拔出来的,证明了这二十人能力很大。
之后,老师将人选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由一、二组的人给三、四组投票,三四组给一二组的人投票,票选结果出炉了,十名同学经过层层冲破,脱颖而出。
经过这次选拔,使我看见了别人的努力和自己的不足,今后一定要更努力。
李子涵:
这周我们班上进行了优秀作业的评比,这个作业就是《同步练习》。
周四中午每个小组的组长和组员们,要在自己的小组选出一半的“优秀作业”,经过层层选择,四个小组共选出了二十名同学的作业。
到了下午,数学老师还特意给了一节课,再从这二十名选出最好的十名。我在这过程有些深刻的感受,班上数学成绩好的有周佳豪、陈炜等,他们的成绩之所以好,我认为他们有非常好的学习态度,他们的作业充实、整洁,而且正确率都非常高。作业上的错题都非常仔细地订正过,而且还有非常详细的过程。其他同学的作业有字好的,有正确率高的,有解题过程详细的。总而话之,大家在学习这方面都很认真对待。
最后的结果也都在预料之中,十名同学都算是班上顶尖的存在。我的作业也还算。不过我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喜欢用修正带。经过这次的评选,我想改掉我这个坏毛病,让自己向好的方面发展。
陈桂林:
这周,数学老师举行了一个特殊的活动——评选最优作业。
当我看到别人的作业时,看见他们的作业,不仅字迹十分的工整,并且作业的正确率也是极高。他们的作业都要比我的优秀。
这次活动,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评选最优作业,而是让我们学习最优作业,我认为尽自己所能,将会的都能做对,不会的敢于去尝试,这样的作业就是优秀的。
李叶文:
前几天我们班上进行了优秀作业评选,当我翻开一页页经过精心书写的作业时,我感到自愧不如。当翻开金雨涵的同步练习时,第一个映入眼帘便是她那优美的字迹,订正的答案随处可见,不难看出她对写作业方面很用心。当翻开李子涵的作业时,我几乎找不到他的错题,整张纸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用了太多的改正带。金宇的《同步练习》整体给人一种很有条理的感觉,错题全部都订正好了,而且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很用功。
经过这次的优秀作业评选,我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从作业就能看得一清二楚,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作业,为什么呈现出来的是不同的质量和看法呢?原因是课后的努力和学习的态度差距大。
周佳豪:
记忆的琴弦拨回星期四。
“今天我们评选优秀数学作业!”数学老师举起手中的《同步练习》,指了指,说“今天中午、下课时间,每个组的组长选出组内半数的作业待选,下午课后服务进行最终评定。”
于是,经过重重选拔,在同学们的最终投票下,我有幸使自己的作业入围十本优秀数学作业。最后老师也说明了这次评选的目的——“相互学习”和发现自己的不足。
我感到的确如此,这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我的正确率可能比部分同学高,但真的不算“优秀”,同样不“优秀”的还有我的书写。以往的我“求质不求量”,可是还是很难让人满意,于是我干脆放弃,变成“求量不求质”,结果漏洞百出,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弥补“不足”,甚至来不及去弥补。
在翻看别的同学的作业时,很多人做的比我出色,如:刘静雯的书写工整、金雨涵订正认真,李子涵的作业“质高量足”......我不禁怀疑大家为我投票的原因,很多人是出于信任?像以前一样?又或者,我真的有这个资格。我并不十分清楚,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学习才是目的。
我在当下需要做的是放平心态,尽力去捕一捕,让“优秀”二字实至名归。
老师的思考:
1.过程即教育。虽然花去了一节课的时间,但过程非常充实。学生们相互翻阅作业,然后投票、记票,每一张票,都扣动着心弦,都承载着记忆。
2.活动即学习。在活动中,学生们看到了他人的长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相互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