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名著导读二
(2021-03-28 19:07:56)《儒林外史》名著导读二
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且在空地下把太公放了睡下,用被盖好。母亲和嫂子坐在跟前。再寻他哥时,已不知吓的躲在那里去了。
“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您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倒不值甚么。”两人见他说的如此,大约没得辩他。
1.上面两段文字,分别表现了匡超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2.选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六)
A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A道:“回去做甚么?”小厮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A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A道:“我知道了。你先去罢,我就来。”那小厮又不肯去。张、范二位道:“既然府上有事,老先生竟请回罢!”A道:“二位先生有所不知,这口猪原是舍下的。”才说得一句,听见锣响,一齐立起身来说道:“回衙了。”
上述语段中的A是谁?小说主要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七)
(A)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得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不放在意下。
(B)跟到贡院门口,想挨进去看,被看门的大鞭子打了出来。……行主人指到:“这是‘天’字号了,你自进去看看!”(B)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整整齐齐;不觉得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的不醒人事。……(B)看看号板,又是一头撞了去;这回死不了,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B)也听不见,只管伏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1.选文出自名著
2.写出文段中A和B的名字。
3.结合选文并联系名著综合分析A和B的性格特点有什么不同?
(八)
自从,A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地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A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纪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A,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1.这段文字选自《儒林外史》,刻画的主要人物A是谁?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的?
2.在赵氏之前有好几个人猜测A(人物)为什么“伸着两个指头”的原因,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没有一下子就让赵氏来说?
3.选文人物A迟迟不肯断气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A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一、填空题
1.清
文木老人
二、简答题
1.小说以生动的语言,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范进的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2.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讽刺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达了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3.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用白话文写成。艺术上有较大成就。
(1)语言艺术:语言准确、幽默、洗练而形象。作者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对话中引用谚语、俗语、歇后语,恰切自然。
(2)讽刺艺术:婉曲尖锐的讽刺。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3)人物艺术:人物塑造栩栩如生。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即按照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写得符合真情实理。小说中许多人物性格处于流动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
(4)结构艺术:鲁迅评价小说的结构是“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全书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
4.季遐年写得一笔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幅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5.示例: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6.严监生是个典型的吝啬鬼。他花费的银子,实在都出于不得已。有两个细节可以使读者体悟到严监生的苛刻贪吝:其一,当王氏死后,赵氏提起要送与两位舅爷赶考盘缠银子时,严监生听而不言,一靴子头踢开了趴在他腿上的猫,这个暗暗发狠的动作,正是他怜惜银子、憎恶两个舅爷的心理流露。其二,严监生临死之际,看到灯芯里点着两根灯草,伸着两个指头就是不肯咽气。直到赵氏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些细节对严监生这等悭吝乡绅的揭露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7.“童生”的称呼与年龄无关,清人为了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叫儒生或童生。
三、语段阅读题
(一)1.清代
(二)1.《儒林外史》,明代,科举制度
2.杜少卿 正面人物还有:真儒名贤:虞育德、庄绍光等。 浊世君子:王冕、虞华轩等。好官清官:向鼎、萧云仙 等。平民百姓:卜老爹、鲍老爹等。妇女形象:王冕母亲,沈琼枝等。
3.杜少卿 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三)1.匡超人,年少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敦厚淳朴,勤学上进。后来来到杭州与一群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命清高,却意图投机取巧、名利双收的假名士交往,思想开始蜕变,逐渐成为薄情寡义、虚伪狡诈、吹牛撒谎之人。
2.从《儒林外史》中,可以看到“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侵蚀着读书人的内心,以致很多人泯灭了自己的良知。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用自己的知识做一些违法的事情。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在现代的社会里,我们肯定也不可能避免受到外界的影响,只是我们要分清好和坏,让自己能坚持原则,保持独有的特色。避免像吴敬梓笔下虚伪的儒林那样疯狂的追求名利,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言之有理即可)。
(四)1.沈琼枝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表现了她敢作敢为,能文能武,勇敢果断,自尊自立,智勇兼备,刚柔并济,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3. 沈琼枝不甘做妾逃出宋家,沈琼枝涉利桥卖文,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五)1.第段文字表现了匡超人对家庭有责任感、顾全大局、孝敬父母的优秀品质。第段文字表现了匡超人巧言令色、忘恩负义、虚伪贪婪、贪图权势财富的性格。
2.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表现匡超人从纯朴善良到人格沦丧,一步步地走向堕落。通过这样一个农家子弟堕落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本质。
(六)严贡生 欺压百姓、六亲不认、横暴贪婪、巧取豪夺、善于钻营、奸诈卑鄙。
(七)1.《儒林外史》
(八)1.严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