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自助式互动”课堂模式的构建方法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探讨的问题。以思想品德课为例,从课堂情景互动、问题探究互动、语言调控互动、课堂总结互动的角度,构建互动课堂。
一、 在创设情景中互动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三维目标”,而且还要考虑如何创设情境以便学生有效地生成三维目标。因此,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情景互动的方式,一是教师围绕主题设计能深深打动学生的情景,二是让学生围绕主题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通过语言描述、小品表演、对话、实物展示等形式自我创设情景。两者都能引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在学习《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内容时,可先给出一个案例情景:14岁的刘丽丽遭受父亲的残酷虐待而自杀未遂。接下来创设问题情景:你怎样看待她的行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因为情境中的主人公与学生年龄相仿,其遭遇在现实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所以,问题一出,学生的主动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有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反驳他人的观点,学生在互动中明确了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后,让学生列举身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事例。可采用表演的方式进行,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会十分投入,即兴发挥也相当得体,作为“观众”的学生觉得十分有趣,不时发出议论,不时露出笑脸,表演者与旁观者都进入了角色,整个课堂学生情绪高涨,“三维目标”水到渠成。
二、在问题探究中互动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和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再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这就是“激励、唤醒和鼓舞”的表现。设置互动式问题探究活动,既能突破教学难点,又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互动式问题探究活动表现为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紧扣教学重点或难点,使得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贯通,这样,探究结果既有个性思维,又有共性的知识。如在进行《走近法律》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可设计如下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话说规则”,主要是围绕下列两个问题展开——(1)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规则?(2)假如没有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是学生生活现状的呈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体验,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有机地发生互动,为下一步探讨作好铺垫。第二个环节“分门别类”,我又设计了两个问题——(3)根据你的了解,你能将这些规则分成几类?(4)法律与其他规则相比有何不同?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会是什么样子?这两个问题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概括,融入自己的反思,树立初步的守法意识。第三环节“法律作用大家谈”,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法律对我们有何作用?通过交流,进一步树立守法意识。在这三个环节中,一是紧抓问题,环环深入,学生有话可说。二是克服单向说教,注重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学生个体间的互动。从而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学到知识、反思行为,增强遵守规则、遵守法律的意识。
三、 在语言交流中互动
语言是联结教与学的中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在传统课堂里,教师是言语的主要输出者,同时也是言语的控制者,学生基本上处于言语的边缘,这样课堂就出现了“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坚持把课堂作为语言交流的场所,把课堂作为师生共同交流与发展的平台。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注重语言的运用与调控,力求通过语言的媒介作用,架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桥梁。为了保证语言调控的效果,一要给足时间,让学生看书和准备课外素材,便于做好交流的准备;二要学会倾听,师生间、生生间都要注意倾听对方的发言,并同时回应对方,或置疑、或补充、或纠正、或拓展、或评价……;三要树立耐心,当学生发言时一定要给予其心理保护,特别是对考虑不充分的同学更要耐心引导,不能因为对方一时答不全而全盘否定,也不能因为对方一时答不出而冷眼相待,这样都会使学生产生语言交流障碍。
四、在课堂总结中互动
演戏讲究“余音绕梁,留有回味”,课堂总结也是如此,既要给一堂课的教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又要从中打上若干“问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总结的任务都是由教师来承担的,尽管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但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无动于衷,出现了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局面,追根求源,就是缺少互动。因而,我在课堂总结上非常注重营造互动氛围,往往“由学生概括总结修正,必要时教师引导定型”的互动方式。学生概括要求从学生个体感知与理解两个侧面进行总结。比如“我有哪些收获?”“我还有哪些困惑?”或者自己建立知识树。学了《防患于未然》之后,有位学生在总结时这样说:以往总觉得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就不要紧,通过今天的学习,才知道自己的好多不良习惯如果不改,将来很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又有一位学生这样总结:法不可违!这些总结尽管十分朴实,但可贵的是不纯粹地从书本中念一条结论,而是从生活经验和学习生活中,建构了自己对“违法犯罪”的认识,明确了今后行动的方向。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我最后寄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互动式的课堂小结既能检测学生对“三维目标”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如果加上教师的化龙点睛之语,其教学效果将会不言而喻。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地实施互动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生成“三维目标”。在互动教学中,要始终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关系,灵活把握互动的内容与时间,克服部分学生游离于互动过程之外的现象,这需要不断改进互动教学的设计并加以及时总结,真正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互动地带。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探讨的问题。以思想品德课为例,从课堂情景互动、问题探究互动、语言调控互动、课堂总结互动的角度,构建互动课堂。
一、 在创设情景中互动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三维目标”,而且还要考虑如何创设情境以便学生有效地生成三维目标。因此,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情景互动的方式,一是教师围绕主题设计能深深打动学生的情景,二是让学生围绕主题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通过语言描述、小品表演、对话、实物展示等形式自我创设情景。两者都能引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在学习《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一内容时,可先给出一个案例情景:14岁的刘丽丽遭受父亲的残酷虐待而自杀未遂。接下来创设问题情景:你怎样看待她的行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因为情境中的主人公与学生年龄相仿,其遭遇在现实生活中也时有发生,所以,问题一出,学生的主动性立刻被调动起来。有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反驳他人的观点,学生在互动中明确了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后,让学生列举身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事例。可采用表演的方式进行,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会十分投入,即兴发挥也相当得体,作为“观众”的学生觉得十分有趣,不时发出议论,不时露出笑脸,表演者与旁观者都进入了角色,整个课堂学生情绪高涨,“三维目标”水到渠成。
二、在问题探究中互动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和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再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这就是“激励、唤醒和鼓舞”的表现。设置互动式问题探究活动,既能突破教学难点,又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互动式问题探究活动表现为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紧扣教学重点或难点,使得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贯通,这样,探究结果既有个性思维,又有共性的知识。如在进行《走近法律》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可设计如下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话说规则”,主要是围绕下列两个问题展开——(1)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规则?(2)假如没有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这是学生生活现状的呈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体验,让学生把学习与生活有机地发生互动,为下一步探讨作好铺垫。第二个环节“分门别类”,我又设计了两个问题——(3)根据你的了解,你能将这些规则分成几类?(4)法律与其他规则相比有何不同?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会是什么样子?这两个问题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概括,融入自己的反思,树立初步的守法意识。第三环节“法律作用大家谈”,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法律对我们有何作用?通过交流,进一步树立守法意识。在这三个环节中,一是紧抓问题,环环深入,学生有话可说。二是克服单向说教,注重学生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学生个体间的互动。从而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学到知识、反思行为,增强遵守规则、遵守法律的意识。
三、 在语言交流中互动
语言是联结教与学的中介,也是师生间、学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在传统课堂里,教师是言语的主要输出者,同时也是言语的控制者,学生基本上处于言语的边缘,这样课堂就出现了“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在新课程背景下,应坚持把课堂作为语言交流的场所,把课堂作为师生共同交流与发展的平台。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注重语言的运用与调控,力求通过语言的媒介作用,架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桥梁。为了保证语言调控的效果,一要给足时间,让学生看书和准备课外素材,便于做好交流的准备;二要学会倾听,师生间、生生间都要注意倾听对方的发言,并同时回应对方,或置疑、或补充、或纠正、或拓展、或评价……;三要树立耐心,当学生发言时一定要给予其心理保护,特别是对考虑不充分的同学更要耐心引导,不能因为对方一时答不全而全盘否定,也不能因为对方一时答不出而冷眼相待,这样都会使学生产生语言交流障碍。
四、在课堂总结中互动
演戏讲究“余音绕梁,留有回味”,课堂总结也是如此,既要给一堂课的教学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又要从中打上若干“问号”。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总结的任务都是由教师来承担的,尽管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但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无动于衷,出现了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局面,追根求源,就是缺少互动。因而,我在课堂总结上非常注重营造互动氛围,往往“由学生概括总结修正,必要时教师引导定型”的互动方式。学生概括要求从学生个体感知与理解两个侧面进行总结。比如“我有哪些收获?”“我还有哪些困惑?”或者自己建立知识树。学了《防患于未然》之后,有位学生在总结时这样说:以往总觉得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就不要紧,通过今天的学习,才知道自己的好多不良习惯如果不改,将来很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又有一位学生这样总结:法不可违!这些总结尽管十分朴实,但可贵的是不纯粹地从书本中念一条结论,而是从生活经验和学习生活中,建构了自己对“违法犯罪”的认识,明确了今后行动的方向。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我最后寄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互动式的课堂小结既能检测学生对“三维目标”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如果加上教师的化龙点睛之语,其教学效果将会不言而喻。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地实施互动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生成“三维目标”。在互动教学中,要始终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关系,灵活把握互动的内容与时间,克服部分学生游离于互动过程之外的现象,这需要不断改进互动教学的设计并加以及时总结,真正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互动地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