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案例研究》开题报告

(2015-07-29 07:00:33)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题研究

《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案例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单位:安徽省潜山县余井镇中心学校

课题组负责人:汪光胜  徐英庆

立项编号:AD-110193

一、课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和价值

二十一世纪,随着计算机的问世,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环境,传统的教学模式正面临着教育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随着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教育信息技术叩开了农村学校的大门。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我校开始探索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推进课程改革,于2006年申报了市级课题——《网络技术在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学应用研究》,2010年成功结题,并荣获市二等奖,在这方面,我们早于其他农村学校积累了点滴成功的经验。随着“十一五”省级重点课题的顺利结题,安徽省“十二五”重点课题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我们将运用教育信息技术,依托案例研究,向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深层研究迈进,致力于构建教学的有效性、多向性、公平性的教学应用模式和教学应用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现代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研究现状

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新课改教育理念下,近几年来,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也有了长足地发展,但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却存在几大误区:一是由于缺乏对整合原理和方法的全面理解和实践、缺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系统学习和应用实践,教师自我角色的定位不明确,沦为了PPT课件的讲解员,个人的教学个性体现不出来,盲目地追求呈现方式的更新,忽视了教学的有效性;二是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教师试图尝试应用“自主式探究”的教学模式,可实际上互动探究只是围绕优等生和中等生展开,没有将后进生和差生融入到“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中来,因此,课堂教学未能真正营造出公平、和谐的教学环境,忽视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三是有些老师尝试在多媒体环境下把课堂让给学生,但是没有把握好“收”与“放”的尺度,或是“穿新鞋走老路”,总是患得患失,放手不下;或是“走势新赶时髦”,结果是乱放野马,放任自流。由此可见,若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滞后状况不仅难以改变,而且还会导致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资源的浪费,推进课程改革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开展“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案例研究”,是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相对滞后的发展需要,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发展需要,将有力推进中西部的“两基”的巩固和提高工作。

2、开展“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案例研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的需要。

3、开展“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案例研究”,有利于培养不同差异个体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和谐的人性化发展需要。

4、开展“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案例研究”,是教育高效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1、开展“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案例研究”,培养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设计的妙手,驾驭课堂的高手,教学评价的行家里手,探索出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有效性教学应用模式。          

2、开展“教育信息技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案例研究”,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构公平课堂、和谐课堂,探索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式多向互动”课堂教学的科学发展模式。

(二)研究内容

1、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教与学的有效性研究。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中包括对学情的有效性分析研究,有效性设计的可行性分析研究,有效性教学设计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用研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评价研究,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论证研究等。我们立足于现实,在有效性研究的诸多领域中,重点进行有效性设计研究和有效性教学应用研究。在有效性设计研究中,如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研究、数学物理教学几何画板的应用研究,FLASH动漫设计与应用研究等等。在有效性教学应用研究中,主要是想探索出一种全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应用模式。当然,我们在有效性研究的其他方面也会大胆尝试,力争在多方面有所突破。

2、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生自主式多向互动”的教学应用模式的研究。在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进行教学应用研究的同时,构建公平课堂、和谐课堂。充分遵循学习的认知规律,激发各类智力水平的学生(包括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差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关注差生、后进生的成长,真正让他们融入课堂。

(三)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虽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育创新”课题早已有不少学校进行了研究,但我们仍然相信,我们会有研究的新视角、新内容、新特点、新成果,我们不空讲大道理,更多的着眼于具体目标,结合具体的案例,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构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式多向互动” 的公平教学应用模式。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不让多媒体教学流于一种形式”,而真正体现出优化教学、有效实施、多向互动、倡导公平的特点,按照“日常教学为主、课后深入反思,专家适时指导”的原则,因校制宜,彰显出校园教改特色,有效促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并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随着我校现代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我们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功能,充分调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课题研究呈现出科研范围的由点及面,科研过程的由浅入深,技术含量的去粗取精,研究方法的去伪存真的分期、分段、分层、分类的持续性研究态势。注重于从课堂教学的具体案例入手,从小处着眼,不好高骛远,既不脱离理论的指导,但也不追求过多高深的、不切实际的理论研究,注重案例研究的实效性。关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摸索出一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之路。

(二)研究方法

1)培训交流法:虽然我校在信息应用技术研究方面走在时代的前列,但我们始终认为,在教改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因此,我们决定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定期进行学习交流,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应用水平。培训模式可分为政策性培训、随机性培训、讲座性培训、推广性培训。

2)理论学习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理论,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理论,教学资料、教改信息等,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3)参观考察法:对全省“十一五”重点课题搞得比较好的课题单位,如肥西县教育局、合肥少儿艺术学校,巢湖二中,芜湖市育红小学,安庆市双莲寺小学等,我们将抱着学习的想法,去参观访问,学习取经,一方面积累别人成功的经验,使课题研究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又反思自身研究工作中的不足,进而修改和完善研究工作。

4)实践摸索法:不断参与教学实践,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不断反思教学得失,反思教育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实践——反馈——调整——再实践。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使信息技术能力在工作中形成,在实践中提高。

5)制度考核法:完善现代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评估方案》、《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学生机房管理制度》、《学生上机登记制度》、《教师阅览室管理登记制度》等等,以促进我校现代技术教育的有序开展。成立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技术能力。在各个教研组,将是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效果的优劣,作为课堂教学的考核依据之一。

6)案例分析法:开展课题引路、研讨课堂教学实录展示活动,收集典型个案,针对案例中的成败得失,认真剖析,深入反思,让大家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和心得。每人一学期不少于两个内容的交流案例。

7)经验总结法:注意搜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好的经验推广,不可取的摒弃,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课题研究启动阶段

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学校迅速成立了课题组,由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负责研究的全面工作,教研副校长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管理工作,教研组长负责学科研究小组的具体工作,实行分层分级分项管理。

①成立课题组

负责人:汪光胜   徐英庆

执笔人:徐英庆

  员:除主要成员以外,各教研组长、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教坛新星、骨干教师、教学应用新星,农远管理员,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45岁以上教师建议参加。

②为顺利实施管理工作,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③成立课题学科研究小组

为了使绝大多数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广泛参与课题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决定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历史、化学、生物、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课题研究小组,小组内定期交流科研成果,组与组之间也定期汇总研究成果。

④制定课题研究奖励方案

学校方面对此次课题研究高度重视,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每年拿出2万元,用于课题组研究相关人员的培训学习、参观交流、研究补助、成果奖励(重在成果奖励),方案的具体细则已由课题领导小组拟定并准备实施。

⑤各研究小组启动,撰写小组实施方案。

⑥开展理论培训,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搭建教学研究资源平台以及网络交流平台。

⑦预期成果:整理编辑第一阶段各项准备工作的物化成果,编订成册。

2、初步探索阶段

①初探在网络环境下有效教学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方法,边实践边修正,初步形成对有效性教学应用模式的认识。

②初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的方式方法。

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优势,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公平和谐的教学方法,初步形成对“学生自主式多向互动”的教学应用模式的认识。

④汇集各研究小组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研究论文。小组之间交流协作,总结成败得失,撰写小组反思报告。

⑤预期成果:整理编辑第二阶段物化成果,编订成册。

3、深入研究阶段

①用“理论促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理论与实践再次结合——新的理论形成”的模式全面推进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高升华,形成对有效性教学应用模式和“学生自主式多向互动”的教学应用模式的实质性认识。

②汇集各研究小组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研究论文。

③各小组对第三阶段作总结反思,撰写小组反思报告。

④预期成果:汇编经典案例,撰写学术论文。整理编辑第三阶段物化成果,编订成册。

⑤撰写中期评估报告,明确下一阶段研究目标。

4、总结交流阶段

①预期成果:整理第四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册。

②预期成果:撰写科研论文及研究工作报告,形成理论成果。

③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提出总结工作计划

④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⑤递交结题申请,迎接结题验收 。

⑥总结研究成果,推广成功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写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2、乌美娜、李芒  (东师社)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3、施良方主编                              《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4、美国乔以斯、威尔斯著                                          《教学模式》

5、李克东著                   《提高课题研究水平,争创优质研究成果》

6、周济著                  《实施教师网联计划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7、邹国胜、王月华主编            《一种全新的成长因素综合·探究》

 

课题负责人签名   汪光胜  徐英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