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2018-07-01 22:34:06)《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难点:
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自学交流
1.
本文作者苏轼是
2、本文的写作背景,课上交流。
3.读课文,正字音,强节奏,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放声自读组内听读检查生字齐声读
欣然(
一句话概括:
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欣然起行
(3)水中藻荇交横(
(5)相与步于中庭
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
四、拓展延伸,小结反思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对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五、当堂检测,巩固提高
(1)月色入户(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默写填空
文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是:
六、课后精练
(一)语言训练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我国乒坛健儿在四十三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以三比二力克瑞典队勇夺冠军,体育馆内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雷声和雨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人。
(二)课文精炼
1、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5、“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三)西湖游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从武林门而西(
2.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对西湖向往已久,亟欲一览的迫切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了哪几种景物?主要用了哪种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pan>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译文
已卯上元年,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从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题目
1.问:作者夜游时见到了什么景象?
答: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2.问:从作者出游回家已经三更的细节中,你可以想象到什么?
答: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和祥和和淳朴的民风,以及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
3.问:回家后,作者为什么“放杖而笑”?
答:为自己“看破得失”而笑,也笑韩愈不能看破得失而笑,不能作到随遇而安。
4.问:“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说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答:因缘自势,随欲而安,达观的生活哲理。
五、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七、月光
八、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3.文中写了山色、花光、温风、波纹四种景物,主要用了比喻的修辞
译文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了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小船进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细软平滑。我刚刚抬头一看,就已心醉神迷。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三)、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直接原因: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根本原因:作者被贬闲居,无所事事,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明确: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如果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明确: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明确: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明确: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
明确:一方面是“身闲”,身为贬官,无所用事;另一方面,是“心闲”,作者能淡泊名利,才能以达观心情,从容流连风景。
五、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译文
已卯上元年,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从他们,走到了城西,进入了僧舍,走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题目
1.问:作者夜游时见到了什么景象?
答:民夷杂揉,屠沽纷然。
2.问:从作者出游回家已经三更的细节中,你可以想象到什么?
答: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和祥和和淳朴的民风,以及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
3.问:回家后,作者为什么“放杖而笑”?
答:为自己“看破得失”而笑,也笑韩愈不能看破得失而笑,不能作到随遇而安。
4.问:“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说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答:因缘自势,随欲而安,达观的生活哲理。
五、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七、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