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仪主题学习活动教学设计

标签:
主题学习认识地球仪 |
分类: 教学案例 |
课 |
《认识地球仪》主题学习活动 |
课时 |
2课时 |
时间 |
2小时 |
课型 |
教材内容整合下——主题学习活动 |
||
学习 目标 |
核心问题 |
学生通过认识、制作地球仪,理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维度的性质,能够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并且说出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认识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和轮廓特点。建构问题系统。 |
|||||||
难 点 |
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大洲和大洋的空间位置 |
||||||||
德育渗透 |
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
||||||||
核心素养 |
人地协调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
||||||||
主题学习模式 |
确定主题 |
认识学习地理重要的工具——地球仪 |
|||||||
思维建构 |
从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海陆分布状况完成认识地球仪的初步思维建构。 |
||||||||
合作探究 |
创设流浪地球主题学习活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球仪认识地球仪的兴趣和积极性。 |
||||||||
展示交流 |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学习体会,思维碰撞,丰富,达成共识,形成观点。 |
||||||||
总结升华 |
点评合作交流活动,总结本课,完善问题系统,升华观点,情感认同,拓展课堂。 |
||||||||
设计 背景 |
政策背景:国家省市区的教育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提炼课程主题,整合相关课程内容,研究与探索“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等,增强课程的综合性。 学情背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思维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空间想象能力逐步建立,因此对于认识地球仪,并运用方法进行经纬网定位等方面,成为学生的巨大学习难点。有很多学生无法建立空间感,也不能熟练掌握定位的方法,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巨大的障碍。 |
||||||||
设计 思路 |
基于整合视域下的主题学习 |
基于学科教材整合下的主题学习,是整合教学内容来设计学习主题。本课整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学习内容,围绕主题下结构化的知识开展学习活动,关注方法的应用和知识间的联系,问题系统的建构。 |
|||||||
基于情境创设的主题学习 |
知识的情境化是知识活化并转化为素养的必经途径。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贴近学生的生活资源,挖掘地理问题创设情境(如银河补习班);一种是利用真实生活的地理问题创设情境(如测大连地区气温)。只有融入恰当情境的主题学习,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解决真实生活当中的地理问题,体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着眼于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 |
||||||||
基于深度学习的主题学习 |
主题学习的基本模型:主题——探究——表现,从主题到产品,经历了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即用应用、评价、创造的认知过程,包裹记忆、理解的认知过程,实现了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的翻转。本课引入工作纸,学生为了要完成和呈现产品,在与材料、文本互动中主动识记和理解,学习掌握完成这一产品所需要的知识,通过主题下问题的解决,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提升实践探究,综合分析能力,这也是中考地理考察的重点,最终将能力变成分数。 |
||||||||
基于信息技术下的主题学习活动 |
“信息意识”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中重要的基本点,近年来备受关注。信息意识指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本课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进行作品展示,同时利用微课进行简易地球仪的制作指导,与此同时,使用微博进行课后学习辅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媒体和互联网应用,健康利用网络中有用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用现代信息设备iPad,手机,希沃授课助手,视频编辑软件为教学服务,与时代接轨。 |
||||||||
载体 |
导学案 |
||||||||
板书 |
|
教学 流程 |
学习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时间 |
确定 主题 思维 建构 合作 探究 展示 交流 总结 升华 |
一、 认识地球仪主题学习活动 1.播放“银河补习班“电影视频 2.宣布活动要求 3.进行知识回顾 二、 明确方法,思维建构 1.地球仪上的海和陆 2.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3.经纬网定位方法 4.制作地球仪微课 三、 分组活动,合作探究 基于核心问题,6人一个小组,根据前期学习,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活动要求,梳理基本问题,交流学习成果。 四、 展示成果,分享交流 分6组展示学习成果,分享交流。最终达成共识。 五、总结梳理,升华本课 点评活动,针对于成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点拨。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完善结构化知识。 |
引入“银河补习班”电影视频,儿子马飞的地球仪被踢烂了,爸爸为了鼓励他要重新修不好。 这次的主题学习活动,我们也来制作一个简易地球仪。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进行知识建构。围绕核心问题,准备开展学习活动。 利用导学案进行预习检测,了解学生前知识和知识背景层次。 组织全班同学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分四步骤进行。 海和陆——点和线——经纬网定位——地球仪制作 组织学生课后进行地球仪的制作,学生通过地球仪的制作深入巩固本节课的基本知识。与此同时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点拨,纠正。 组织交流活动,每组限时5分钟时间,明确交流要求,及时调控分享活动,在展示之后进行适当的点评。 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总结方法,完成思维建构。进行活动总结,评选最佳作品。采取组间投票的形式。鼓励同学们永远怀着可贵的好奇心,热爱科学。克服困难,勇于追求,最终实现梦想。 |
大体了解电影情节,马皓文由于一次意外事故入狱,为儿子马飞做了地球仪作为生日礼物,却被同学踢烂。 学生完成导学案知识准备部分,回忆基础知识,做好接下来的学习准备。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提示,进行自主学习,同桌分享,依次完成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探究。 海和陆:地球的海陆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 点和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经纬网定位方法 学生课后进行简易地球仪的制作,并将地球仪带到课堂,利用上课前5分钟进行互相交流做法和制作时出现的问题。随后学生,根据课前准备进行展示前最后 一轮的磋商和组织分工。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梳理知识间内在的联系,完善问题系统,强化结构化知识。互相评价,发现他人身上的有点。建立密切和谐的同学关系,体会竞争中的合作,共赢是最终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竞争观、思维观。 |
这个地球仪对马飞来说不但时儿时的记忆,也是父亲的爱和自己的航天梦想。 电影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做好身心准备,开始主题学习。同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 学生清楚规则和流程,做好开始主题学习的准备,同时明确的要求保证主题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活动效率、效果。 了解学生前知识和学习背景的层次,以学定教,保证主题学习所需基本知识的保障,便于教师对主题学习活动有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导学案设计,引导学生按照顺序依次进行地球仪上基本知识的学习。考虑到本部分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教师依次引导学生进行。(也可根据学情进行分组探究,不必拘泥于流程)。本部分是制作地球仪的掌握关键知识,建立空间概念,分析方法的关键环节。 调动学生积极性,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动手能力,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体会基本知识,并建立空间概念,理解概念。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出现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在应用评价中,进行理解记忆。 引导学生树立公平竞争和规则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观。通过优秀作品的表彰,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成果,学习品质,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
10' 50' 10' 40' 10' |
课后 反思 |
1.学生需要进行充分的预习活动。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前知识回顾,和新知识预习。进行检验,便于了解学生学情,随时调整教学涉及,以学定教,保证学习效果。 2.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活动,布置实践创新性作业,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学习。起到很好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的问题,利用微课进行辅助讲解。微课上传到个人微博上,方面学生学习。 3.制作地球仪活动本可安排在课上,考虑到课时和安全方面的问题,采取课后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 4.学习活动中,为了保证效率,要求必须明确,与此同时,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没有经历这样形式的地理学习,因此第一次效率比较低,老师们需要树立信心,有心理准备,经过多次的训练,学生一定会越来越熟练,活动效率也会变高。 5..合作交流环节,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选择组织形式,采取流程性学习或者平台性学习。 6.本次主题学习活动时跨章节的主题学习活动,涉及到知识学习、实践活动、思维建构、互动交流,展示分享。因此时间安排上有特殊性,本次主题活动,安排两个课时,一课时60分钟。 7.通过主题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看,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通过角色分工,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力所能及承担组内工作。每个学生再享受学习。 8.在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争执的情况,一个是组内争执,这种情况,树立组长的威信。一个是组间竞争,这种情况,强调共同学习者。 9.活动中老师的调控非常重要,包括对知识的点拨,突发问题的解决。总之把握一个原则,我们都是学习者,我们是学习共同体。虽然存在竞争,但共同成长。 10.评价中,不但要评价知识和技能,还要评价学习品质、思维习惯、合作意识、个性展现……通过评价强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良好行为,树立互助共赢、公平竞争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同学、师生关系,为今后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