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窑砖坯干燥制度
隧道干燥窑的热源,主要是利用焙烧窑冷却带余热所形成的热风,也可以利用部分高温烟气或烧成带窑顶腹腔内形成的热风。为了保证干燥质量,首先要严格控制热风的风温、风速和窑内压力。另外,还要根据砖坯泥料的敏感性系数确定适当的干燥周期。
根据许多砖厂的生产实践经验,砖坯泥料的敏感性系数与砖坯干燥周期的关系如下表:
砖坯泥料干燥敏感性系数与砖坯干燥周期关系表
砖坯泥料干燥敏感性系数
|
砖坯干燥周期(小时)
|
<1
|
12~20
|
1~1.5
|
20~26
|
1.5~2
|
26~32
|
>2
|
32~48
|
隧道干燥窑制度的原则是:低温大风量、微正压操作。所谓低温,就一般煤矸石多孔砖而言,比较合适的入窑风温是105~120℃。如果风温太高,则容易引起砖坯表面产生细微裂纹,这样的砖坯进入焙烧窑焙烧,细微的裂纹将继续扩大而造成制品裂纹。所谓大风量,一是能为砖坯干燥提供足够的热量;二是大风量能够把大量潮气及时带出干燥窑,加速砖坯的干燥。所谓微正压操作,就是利用微正压减弱窑内气流分层,缩小坯垛上下的温差,确保整车砖坯能够得到比较均匀的干燥,否则易出现上层的砖坯残余水分低,而最下一层砖坯的残余水分过高。
以煤矸石为原料制成的砖坯,干燥后的砖坯残余含水率应<2%。
砖坯的干燥周期不仅与泥料的干燥敏感性有关,而且还与砖坯的成型水分、干燥热风温度有关。一般煤矸石砖的干燥周期不低于22小时。
干燥的唯一工作就是将砖坯成型时的水分排出,当成型水分较高时,干燥的工作压力也较大。成型水分大有利于成型,但却给后续工作造成了麻烦:成型水分大,砖坯软,不利于一次码烧,较软的砖坯在砖垛底部易变形;砖与砖压搓部位易变形,不能很好的干燥烧结;成型水分大,砖坯的收缩也大。所以,要尽量压低成型水分。
(本博客所有博文为学习交流所用,禁止商业或自我宣传使用,转载或粘贴请注明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