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古代周至进士考录
(2020-10-17 16:38:48)
标签:
转载 |

(注:部分资料首次在周至出现,如有引用请回帖。)
周至及周围边地区进士考录地理分布及对比图
|
朝代
|
隋 |
唐 |
五代 |
宋 |
辽 |
金 |
元 |
明 |
清
|
合计 |
|
西安市 (含长安区) |
1 |
京兆30 长安8 万年24 韦曲1 杜陵5 下杜1 |
长安7 万年2 |
京兆3 长安9 万年4 咸宁1
|
|
京兆4 奉元1 咸宁1 |
西安1 长安1 咸宁1 |
西安14 长安46 咸宁87 |
长安58 咸宁38 |
348 |
|
周至 |
|
1 |
|
1 |
|
|
|
19 |
17 |
38 |
|
户县 |
|
|
|
2 |
|
1 |
|
9 |
18 |
30 |
|
蓝田 |
|
2 |
|
5 |
|
|
|
8 |
7 |
22 |
|
高陵 |
|
5 |
|
|
|
9 |
|
23 |
25 |
62 |
|
眉县 |
|
|
2 |
|
|
|
|
2 |
1 |
5 |
一、宋代的赵瞻
我县宋代进士记录在册的有1人。
赵瞻(1019-1090),字大观,二曲镇北辛寺头村人。自幼聪颖好学,诚实忠厚。博览《史记》、《汉书》、诸子百家。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中进士,任孟州司户参赞。英宗治平元年(1064),擢为汾州通判。神宗即位后,又迁任陕州刑狱。熙宁三年(1070)任开封府通判。哲宗元佑三年(1088),任户部侍郎,枢密直学士。成为一位历宋四朝的名宦。他敢于直谏。卒后,太皇太后曰:“惜哉忠厚君子也”。车驾亲临,停朝二日。著有《春秋论》30卷、《史记抵牾论》5卷、《唐春秋》50卷、《奏议》10卷、《西山别录》1卷。
二、明代的进士
明代的进士有宁威、王傅、王元凯、王元正、张几、王三聘、赵忻、李复聘、刘英、任唯一、任仕、张学道、赵岸、赵于逵、霍荣、尹禄、刘几、张万纪,龎太樸等19人。
2、王傅、王元凯、王元正
三人为一父二子,一家两代三进士,世居周至祖庵南街(1958年元月划归户县)。王元凯兄弟三人(三弟王元亨为正德二年1507年举人)被称为“王氏三贤”。
(1)、王傅,明成化十一年乙未科二甲进士十三名,授礼部精膳司主事,后任主客郎中、左右通正太仆卿、郧阳太守、四川右参政等职。他为官直谏,所陈政见,多为朝廷所用。好读书,善属文,著有《圭峰集二十卷》、《南山漫兴诗集四卷》。
(2)、王元凯,字尧卿,号终南,明正德六年辛未科中二甲进士三十七名。授兵部给事中,在朝为官四十天,因事触怒皇帝入狱。释放后归乡,专心著述。著有《天地正气编》、《抱真赋》、《蝉噪录》、《庸玉录》等。
(3)、王元正,字舜卿,号玉垒,明正德六年辛未科中三甲进士一百一十三名,授翰林院检讨侍经筵,敢于直谏。武宗皇帝南巡至河南武修时,他冒死谏阻,帝虽颇为不悦,仍采纳了他的谏言,中止了南巡。嘉靖三年(1524)爆发了“大礼议”事件,事件的经过是: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明武宗朱厚照在巡游中翻船落水,回京后第二年亡故,因其无子无兄弟接位,大臣们商议后决定让年仅15岁的朱厚璁认先帝为父即位,而朱厚璁很倔强,不但不认,反而要给生父兴献王封号,大臣无奈,只好先让朱厚璁即位(嘉靖元年),但是两派之间的剧烈争议一直不断。嘉靖三年,进士张璁上了一个奏折-《大礼疏》,认为“可以继统不继嗣”,可以封兴献王为“皇考”,把他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号“睿宗”。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大臣认为这是对先皇的大不敬,两派之间的斗争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王元正与杨慎等二百多人伏在左顺门,撼门大哭,哭声响彻殿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杖死者十六人。王元正为他们鸣冤,被贬官至茂州,戍守二十年。(《明史》卷一九二列传第八十记有载)。隆庆初,赠修撰。卒后追赠光禄寺少卿。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四乐同声集》、《玉垒集》、《四川总志》、《禹贡节要》、《威茂通志》等。
3、张几
字知几,辛街里人。明正德五年(1 51 O)中举,九年(1514)中进士,任广平府(今河北省鸡泽等9县地)司理,不阿谀权贵。一位在朝廷有关系的富人的公子作恶多端,民怨极大,张几派人将那位公子拘留了起来,很多官员、乡绅前来说情,请求张几宽释,张几不依,依法公断。张几深知百姓的贫苦,他心里明白,要让百姓缴纳赋税,就得引导帮助这些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他十分注重种子的选择,谁家的收成好,颗粒饱满,播种时就让大家更换或购买。后来,张几调往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南),他整顿吏治,纠正冤案,受到百姓的欢迎,后又被召入刑部,因回避亲属关系而改任松江府丞,又调任山东佥事,按察青州(今山东益都县)诸郡。沿海地区有许多泼皮无赖,经常敲诈百姓,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张几到任后,立即捉拿当地与其有联系的豪强,那些泼皮无赖闻风逃散,隐藏在邻近府县。张几下决心除恶务尽,要将他们捕获归案,但是邻近府县认为张几越境办案是假,求功是真,共同去会见御史,大骂张几。御史竟然轻信了他们的话,不但不支持张几,反而弹劾张几,不久张几被贬。张几气愤地说:“我已成老妪,不愿再涂脂抹粉,取悦他人”,他当即奉上官印,辞官归乡。
4、王三聘
(1501~1577) 字梦莘,号两曲,明兴仁里(今辛家寨村一带)人。父亲王玉,因被人诬陷而含恨去世,赠南京大理评事。此时王三聘仅1O岁,母亲辛氏25岁。辛氏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她奉养老人,抚育孩子,含辛茹苦地供养王三聘读书,孀居40年,因王三聘知名而被封为孺人。明嘉靖十年(1 531)中举,十四年(1 535)中进士,初任大理评事。不久,改任河南佥事。王三聘整治吏治,制定规则,人们很敬重他。他的母亲去世后,王三聘守丧3年,期满改任四川佥事,适逢当地少数民族起义风起,通过实地了解风土人情,王三聘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义军问题,就得对这些人恩威并举,他招抚义军中的流民,让他们发展生产,在生产中帮助他们,这样,这些人有了生活来源,不再与官家做对,社会得以安定。但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幕僚却不甘心王三聘立功,他们攻击王三聘,说不杀这些人是王三聘怯懦、无能的表现。王三聘受到上级的责难,他愤然离职,回归故里。王三聘的家住房破旧,仅能遮蔽风雨,但是他却乐于公益事业。因阳化河长久未修,淤积深厚,导致洪涝来时水流不畅,经常泛滥成灾,百姓苦不堪言。王三聘急民之所急,他自费雇人测量河道,组织人力,集资物力,开始清挖淤泥,使洪水畅达渭河,阳化河长达60年无水患。他还组织百姓搭建便桥,方便出行。周至未修县志,王三聘请示县令,自己组织编修,私人编修县志在全国都是少有的。他还乐于教育事业,看到许多娃娃无钱上学,就设立义学,把6岁至15岁的作为一个等级,诵习小学。把有文化基础者作为一个等级,讲习文艺。王三聘还购置义田,扶助亲族中贫困不能自给者。王三聘读书,讲求概义,注重心得,所写文章有大家风范。回乡30年间,著有《五经集录》、《小学集注》、《性理字训》、《三字经训解》、《字学大全》、《子史节录》、《古今事物考》、《周至县志》、《禹贡注解》、《终南仙境志》、《养生日录》。
5、赵忻
字子乐,明终南里人(今终南镇一带)。父亲赵应麟,随阮朝东研习《春秋》,多有创见,不幸的是去世很早。赵忻善承父志,年少时机智敏捷,聪明好学。明嘉靖十六年(1537)中举,二十年(1541)中进士,出任长洲(今江苏苏州市西南)知县,当时有一种不正之风,一些县老爷忙于抓有利的事务,把涉及百姓的事务交由县衙的师爷处理,出现了师爷欺上瞒下,贪污受贿的现象,民怨极大。赵忻到任后,痛斥了这种不正之风,凡所理事务,都要弄清事实,无所偏曲,对手下奸诈的衙役,一律除名,决不再用。长洲人很感激他的功劳,立碑记载了他的政绩。后升为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又出任保定(今保定市)太守,正遇保定饥荒,到处是饥寒交迫的饥民,一场大的起义正在酝酿之中。赵忻看到这种情况,立即开仓赈济饥民,安抚了饥民,他还组织百姓开展生产自救。后来,御史认为赵忻有应对突发事件的才能,极力举荐赵忻,皇帝重赏赵忻,对赵忻很信任,开始任用他掌管军队,在冀州(今河北省中南部)带兵驻防,赵忻不但有文才,还是一位儒将,他整饬武备,训练士卒,部队的士气很高。这时,倭寇活动猖獗,赵忻加紧战备,紧急催饷,被官员指责,议论种种,引起朝廷的误解,不久被贬为广东佥事。不久,又晋升为湖广参议。后辞官回家。
6、李复聘
字叔征,号秦麓,明辛街里(约今祖庵)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联捷进士,任(山西)闻喜知县,他看到苛捐杂税众多,百姓叫苦不迭,而官吏却不顾百姓死活,急促强征,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到任不久就实施仁政低税,逢灾年份,针对不同人家,实行缓征、减征、免征的办法,受到百姓的拥护。他任广东道御史时,不畏强权,上疏弹劾大臣11人。千户洪勋侵占百姓财产,他不顾多方说情,予以严惩,一时威名震赫,被称为“铁面御史”。调任四川按察司佥事后,上级要求剿杀“盗民”,他了解情况后发现,“盗民”其实是劫富济贫的困苦百姓,如果贸然镇压,必将掀起大规模的农民风暴,他力排众议,通过发放适量农业补贴、鼓励无地农民开垦荒地、减轻赋税等办法安抚起事的百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他先后任江西参议,蕲州总兵等职。
6、任唯一
字汝贤,周至(西寨里)人。嘉靖甲子年(1563)乡试第七名,授举人,隆庆二年(1568)登戊辰科殿试金榜三甲,中进士,任四川巴县知县,1572年担任浙江道御史,先后任四川佥事,浙江道参议。去世后回乡安葬,钦赐12亩,墓地建于今畜牧兽医站和县酒厂附近,今天已剩下一座孤坟,已很少有人知道,一些民间文史爱好者自发组织保护墓地。
7、张万纪,盩厔人,臨洮籍進士,先后任户科给事中,礼科右给事中,古雷把总,参将等职。他抗击倭寇,与奸臣严嵩、尹耕斗争。
8、赵于逵,临川里(今尚村乡大水电)人。字汝仪,号华峰,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先后任出使蜀地的行人,云南道御史,直隶按察使,督察漕运等官职。去世后赠太仆卿,精通兵法和漕运。
9、龎太樸,高平籍盩厔人,崇禎十五年壬午科進士。
三、清代进士有17名
清代的进士有赵晒(顺治六年进士)、惠琨(顺治十二年进士)、王绍祖(顺治十六年进士)、惠元士(字仲晦,号瀛洲,乾隆七年进士3甲14名进士,散馆授检讨)、路慎皋(慎庄之弟),同治元年中三甲进士七十二名、路峙与其兄路桓(路德之孙),二人同为咸丰十年庚申科三甲进士、陈庆门、路德、王禹堂、李宗涛、周维翰、路慎庄、袁芝、郝适、王永、任肇新。
1、陈庆门
字容驷,号滑川,清雍正二年(1723)甲辰科进士三甲四十八名。雍正七年被授安徽庐江知县。因有政绩,被署为安徽无为州知州。无为州濒临长江岸边,动员百姓加固江堤。后调任任徽六安州知州,重视农业。雍正十一年,任亳州知州,加强社会管理。乾隆元年(1736),他被补四川达州知州。他在雍正三年奉命前去舒城调查水灾时“目惊心伤,感而有作”。写了一首诗《舒城水灾行(并序)》。著有《仕学一贯录》。
路德与其子孙路慎庄、路慎皋、路桓、路峙五人先后皆中进士。
(1)、路德(1784-1851)字润生,号鹭洲。清嘉庆十四年中二甲进士七十七名,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嘉庆十四年户部湖广司主事,三年后考补军机章京职。以眼疾告归,专心治学。辞官后,在关中、宏道等书院主讲。工理学,从学者众多。著有《柽华馆诗文集》、《仁在堂时艺》等。他的著作《柽华馆全集》在日、俄、朝鲜等国传播很广。西安市文物局和周至县文管所均有收藏。
(2)、路慎庄
路德长子,字子端,号筱洲。道光十六年二甲进士二十六名,授翰林院编修,任福建乡试副考官,后迁御史、淮海道。他博集群书,富藏典籍,为当时著名藏书家。所著有《蒲编堂书目》、《唾余稿》等。
3、王禹堂
字幼沛,号笠翁。二曲镇北潭堡人,清道光九年己未科进士三甲三十四名,补刑部主事,记名御史等。后归里授徒著述。禹堂文笔俊逸,在当时很有名望。同治二年被李蓝义军杀。他诗文豪放,与京师闻名的湖南进士汤鹏,有“南汤北王”之称。其著作现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有《风土草》、《说古答客草》、《说书答友草》等。
原名李宗炎,字午山,今广济西堡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授编修,后出任湖北武昌太守,因才干突出,被任命河南署任开封,次年改任黄河观察使,河南提刑按察使,河南布政使。他爱民如子,同治元年(1862)五月,回家守孝,多隆阿(清朝大将)请李宗涛帮办军务,筹备军饷,次年李蓝义军攻陷周至,多隆阿要炮轰县城,李宗涛连忙阻挡,使城中百姓的生命财产免受炮火之灾。
5、周维翰,周维翰,字松生,陕西周至翠峰乡陈家村人,清咸丰元年(1851)举人,六年(185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四川珙县知县。
郝适,终南北堡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进士,历任江西新奉县、四川南部县等知县。
任肇新(1868·10—1927·9)周至辛家寨乡大寨子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进士三甲八十五名,《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卷四百十九)记载,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五月。癸丑朔。……引见新科进士。得旨……李华柏、廖佩珣、陈恩颐、方象堃、吕慰曾、陈湘涛、孙卿裕、郑师灼、郑宝谦、蒋玉泉、任肇新、包源、陈纲、廉棨、于廷琛、赵以成、俱以内阁中书用。任甘肃循化厅知行。为官清廉,初上任,他写楹联于衙门,“受半文百姓钱,明有国法,暗有天遣;做一点亏心事,近极本身,远报子孙。”辛亥革命后归里,仅带书箱,几无钱财。他设馆授徒,钻研医学,不分贫富,义务为群众治病。曾任陕西省第二届参议员。在他主持下,编纂有《重修周至县志》(1925年刊行)。
王永,广济镇南双庙村,乾隆年间状元王杰人学生。王家出资帮助王杰上京赶考,与王永同科中举。任安徽涞安县令。
周至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发掘先人的先进事迹,对激发我们爱家爱国的思想具有重大意义。一件史料的完善,是费时费力的事情,需要查阅搜集大量的资料,有的资料更是扑朔迷离。在写这篇文章时,为查找明代刘英的资料,我走访了45个村子,没有得到关于刘英的信息。而在《即墨县志》介绍明代进士蓝田的高尚品德中,发现提到了一个刘英。蓝田的父亲蓝章任陕西巡抚后,蓝田担任了陕西巡按。后来,蓝田回山东即墨老家时,其好友刘英从莱州调任宁州时路过即墨,将一部分行李留在了蓝田家,不幸的是刘英全家在海中遇难,蓝田不远千里托人叫其胞弟拿走了行李。这个刘英是那里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周至的刘英生在那个村子?他的后人还在不在周至?这一切谜团需要我们在全县的村子、全国的州县志中查找才能得到解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