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李梦阳与何景明
标签:
转载 |


李梦阳与何景明
■ 成立笠
李梦阳
生于1472年的甘肃庆阳人李梦阳和生于1483年的河南信阳人何景明是明代文坛精英“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中的魁首。“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作为当时的大学者与大作家,他们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重要文学理论,对改变明代文坛颓废之风具有重大冲击作用。
李梦阳出身寒微,曾祖父赘于王氏,父辈恢复李姓。弘治六年(1493年)乡试,他为陕西(当时陕、甘为一个省)第一(解元),次年进京考中进士。做官未几,因连丧父母,李梦阳回陇守孝,五年后返京出任户部主事,再迁郎中。在这期间,因弹劾“势如翼虎”的张鹤龄,李梦阳遭诬入狱。出狱那日,大街巧遇张鹤龄,他当即跨马上前打落仇人两颗牙齿。时人赞曰:“有明一代,中国文坛上胆大包天的诗人”。比较而言,在与刘瑾等祸国殃民的阉官斗争中,何景明至少“温和”一些。在他看来,作为士大夫的男人,与这些非男人(宦官)斗争,实在有损自己形象。刘瑾专权时,何景明“称病回家”,刘瑾覆灭后,他无病上班。何景明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在他领导下,秦地教育大兴,科考全国排名第一。今天的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正是建筑在何景明的墓地上。
李梦阳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四次入狱的故事。第一次是他“监税三关”之时。工商税务部门对贪官而言无疑是“肥缺”,对清官而言,却是得罪人的差事。这就导致李梦阳“尝监三关,招商,用法严,格势人之求,被构下狱。”第二次就是前边提到与张鹤龄的斗争。李梦阳上书孝宗皇帝弹劾张皇后之弟张鹤龄。张鹤龄抓住奏疏中“厚张氏者至矣”一句,断章取义、移花接木,硬将文中的“张氏”,说成是讪骂皇后的“张氏”。随后,“帝不得已,系梦阳锦衣狱”。第三次是武宗即位后东宫旧党横行霸道,户部尚书韩文以及李东阳、刘健请求李梦阳执笔代作奏疏弹劾。李梦阳当仁不让,写成那篇著名的《代劾宦官状疏》,招惹皇帝大怒而入狱。第四次是卷入高官与皇族之争。这四次斗争,李梦阳冲击、毁坏了皇帝和达官贵人的威势,其独立的人格、耿介的气骨、可贵的精神大得人心。史载李梦阳在狱中,竟有“诸生万余为之讼冤。”
何景明虽然只活了39岁,却是传说中的天才人物。现今在他的墓前还能看到透雕牌坊御笔:“天赐灵原”。据说李梦阳之母生他时梦见太阳入怀,故以名之。巧的是,何景明之母生产前夜,梦见太阳刚出东山,晨曦中他来到人间,遂取名“景明”。何景明记忆力很强,6岁对联,8岁作文,9岁即可向人讲解《尚书》。因而少名远传,“宗籓贵人争遗人负视,所至聚观若堵。”沁水御史李瀚读了何景明文章,特意到信阳来看望这个小子,大叹“奇才”。长成后的何景明知识渊博,天文、地理、律法、历数、阴阳、医卜诸家“备造其妙”,人称“咳吐珠玑,人伦之隽。”“天才俊逸、意匠圆融、艺苑千秋、斯为独步。”何景明是个正直的官员,作为皇帝钦差大臣出使滇南,归来时不取地方官吏贡献一金一物。在陕西提学副使岗位上,他权贵不交,宦官不交。遇到这伙人宴请无法拒绝时,他就自带马桶,坐于其上吃饭,以示鄙视。大宦官钱宁受贿一古画,请何景明题字,他曰:“毋污人手。”在陕三年后病归,箱中只有白银30两,秦人称曰:“国士之风”。
中国历史上,凡遇社会重大变革,都在文学创作中显示之。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宋代欧阳修的诗文革新运动,推动了文学革新与发展,也推动了社会革新与发展。李梦阳与何景明的“复古运动”,主张文宗秦、汉,古诗宗汉、魏,近体诗宗盛唐。何景明《述归赋》一文,披露自己文学思想是,“于古人之文,务得其宏伟之观,超旷之趣”,“不坠古人之余烈”。这在打击明代前期盛行的“台阁体”诗文以及八股文上具有极大作用,使文风在明代中期为之大变。何景明在河南老家通过长时间对民间文学、民间诗歌认真研究后,发现真正有生命的文学总是活脱脱、脆生生反映现实生活。所以他认为杜甫的诗没有韵味,不耐读,较之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差远了。在这点上,他与李梦阳的看法并不一致,以至吵得不可开交。简言之,李梦阳重视摹仿,何景明重视创造。
作为文坛领袖,不仅自己要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更要提出能够指导创作实践、开一代文风的创作理论。李梦阳鉴于当时“台阁体”诗文“千篇一律”的弊端,倡导“复古”以救之。他认为:“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同时也鄙视中晚唐诗文。他曾评论:“至元、白、 韩、孟、皮、陆之徒为诗,始连联斗押,累累数千百言不相下,此何异于入市攫金、登场角戏也。”就是说,唐代大名鼎鼎的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皮日休、陆龟蒙都不入他的法眼。那么,他看中什么呢?他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诗学盛唐。他的这个主张在当时影响甚大。《明史》评曰:“倡导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当然了,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李梦阳过于强调格调、法式,未能很好地从复古中求得创新,尤其在与何景明辩论中意气用事,论点更趋偏激,导致刻意泥古,反而扼杀了诗歌创作生机。直到他晚年,才有所悔悟,在《诗集自序》里承认:“真诗乃在民间。”与何景明殊途同归。
李梦阳创作的乐府和古诗较多,极富现实意义,而且寄寓了力求改革的政治理想。《朝饮马送陈子出塞》揭露了明朝军队的腐败:“万里黄尘哭震天,城门昼闭无人战”;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长城前。”《君马黄》刻画宦官骄横栩栩如生:坐车的宦官由于“前径狭以斜,曲卷不容车”,竟然下令拆房毁屋,于是“大兵拆屋梁,中兵摇楣栌,小兵无所为,张势骂蛮奴。”有力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空城雀》则通过对群雀啄麦、坐享其成的描绘,表达了对既无弹弓,又无罗网贫苦“翁妪”的同情,很有深意。李梦阳的七律诗更有特色。由于他专宗杜甫,诗作气象阔大。他的《台寺夏日》对北国风光的描绘,很是磅礴飞动,蕴藏着鉴古知今的情思。后来的陕西提学副使李维帧在官衙夜读李梦阳七律诗后,高声叹曰:“七言律自杜甫以后,善用顿挫倒插之法,惟梦阳一人。”请看李梦阳的七律《秋望》诗:
黄河水绕汉宫墙,
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
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
白日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
只今谁是郭汾阳?
“郭汾阳”即郭子仪,唐代陕西华州名将,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该诗描写了秋日边塞的风光,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之情。首联点明环境和时令:黄河之水,奔腾东去;秋风瑟瑟,大雁南飞,整个画面广漠雄浑,渗透着几分悲凉,几分惨淡。颔联前句写身为游子的诗人来到旷野,只有野马般飞扬的尘埃与之相伴,后句则写将军佩带箭簇准备抵抗入侵之敌,英雄霸气跃然纸上。颈联描写战场萧索景象:黄尘弥漫的原野,唯有古渡和在尘土飞扬中艰难行进的战车,而天上,则挂着一轮孤冷惨淡的“白日”。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表现了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文章开篇即言李梦阳、何景明是明代文坛精英“前七子”中的魁首,这就还要说到“后七子”。“后七子”指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后七子”高举李梦阳、何景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旗,继续提倡复古,声势更为浩大。李攀龙曾言:“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文自西汉以后,诗自盛唐以后,都不值得一读。)李攀龙死后,王世贞主盟文坛凡20年,“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诗宗法盛唐,反对充斥文坛的台阁体、八股文、理气诗,努力廓清萎靡不振、陈陈相因的诗风,具有极大进步意义。“后七子”尽管对“前七子”的“泥古”缺陷未能纠正,甚至放大,但这些人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同样受到后人肯定。“后七子”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嫉恶如仇,傲视贪官,体恤百姓,与民同乐,以及尽忠报国的民族精神,值得后世敬仰。清初文坛一大批名家顾炎武、黄宗羲、吴伟业、朱彝尊等的诗文创作,大都承继“前后七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