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略论觉醒

(2022-08-22 21:45:41)

人的生命的力量中,潜藏着一种巨大的能量,往往被人忽略,那就是: 觉醒。觉醒后,可以激活人体内巨大能量!毛毛虫是没有力量的,只是以生命本初的形态存在而己,所以也就不会潜藏有能量,更不会有觉醒。

人的生命的力量,源于两种:自然与创造。概括来说,分为内与外的形成。一种就是本身的拥有;而一种是外在的创造。前者是自然馈赠的力量,以适应生存,这种力量与生俱来,生绝俱灭;后者是依靠创造的力量,以扩展生存,这部分大多都是用堆积物来填充的。但这些基本都还是本质上的东西,还没有得以唤醒,还处在于沉睡的状态。

人生有三个基本的觉醒,即: 生命觉醒,自我觉醒,灵魂觉醒。首先,你是一个生命,你因此才会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存在,才会有你的种种人生经历。这一阶段只是作为生命本体的原始觉醒,意识还是模糊的,没有意识上的自我状态。其次,你不但是一个生命,而且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并且能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是说,你是一个“自我”。这时,你才有了自我意识上的觉醒,能够感知到自己生命的存在,以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愿意为此去奋斗付出,以实现或获得更高层次的价值和意义。最后才是灵魂的觉醒。在这一阶段,你会认知到,人和宇宙万物所有生命的不同,人是有灵魂的,或者直接来说,人就是灵魂,人的生命的存在,就是灵魂的存在,精神性的灵魂存在才是人异于世界万物的最本质又最高贵的属性。

但是,我们要首先搞清楚区分开来内外两种力量,即自然所赋予的内在的原始的力量和人后天所具有的创造力量的内涵及关系,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了。简单的说就是,外在的力量,诸如权力、财富、名气、地位等名为所见的东西,这些东西貌似有力量,也许会让你觉得強大,会让你活得风光无限,但却不能长久也不会稳固,就如空中楼阁,说不定哪時就会訇然坍塌。而内在的力量,才会教人能够感知到生命在的真正意义,有其意义才使生命饱满丰盈,力量也就无比强大。——我把这种力量称为“悲悯”。——因为人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才会有胸怀万物的博大精神,才会有悲悯天下的高贵品质,才会彰显出“人立万世”而不同于万物,即人是有灵魂的,人有灵魂才使世界有了活力,有了温暖,有了丰富多彩的形态,由此世界也才能庇护滋养著万物及人的存在和生长。而这种力量,才是无比强大的。

然而,人通常却忽略人的内在的恢宏力量。做为个体的人,终归是一个生命,常常就会忘记,很快也会消亡,于是就更多去追求外在那些形式上的满足。当然,人又是社会的物种,既然在社会上生活,有些外在的追求就不可避免,也无可厚非。只是,人应该需要懂得透过这些追求去发现自然的生命,时常牢记你就是一个生命,是一个有灵魂的、不同于万物的生命,经常去聆听灵魂的声音,去满足它的需求,这才是本质上的需要。自然的生活,和谐相处,健康快乐,也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等,自然情感的满足。这些需要,虽然平凡但是永恒,都可以归结到生命觉醒的范畴。之后,才是自我的觉醒。

自我的觉醒,即你是不可复制的,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做为人而异于万物,也异于众体的人,你只是你。你得对生命负责,去实现你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成为你自己。这是你最基本的责任,谁也无法来代替你去履行。

你是自己的主人,就必须有你自己独有的信念,做人要有原则,生活要有热力,不在俗世中随波逐流。你只有一个人生,不应有虚度与颓废,没有任何人会替你活过一生。你的好与坏,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是你的,别人无法赋予你,更无法剥夺你,你只能自己体会或担承自己的生命,以及生命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就是灵魂的觉醒。灵魂的觉醒,有两个途径:一是信仰,二是智慧。灵魂的觉醒,由原先对外追求转向内在追求,重视精神生活,生活的重心也转成追求生命的境界。无论福祸得失,贫贱富贵,把人一生的过程视为是灵魂的一种修炼。通过做事来做人,每一步都通往精神目标的道路上。你得具有超脱豁达的心态,要把灵魂与外在的种种遭遇看作是一个过程,并保持距离,使精神不受到俗世间外在的牵扯,不受到大起大落的情绪所支配。惟有如此,你就不会沉湎在肉体之上,也不会沦陷在生活的痛苦里悲凄。这才是人生命的最高境界。那么,用什么来支撑起这躯美伦美奂的生命呢?正是信仰与智慧。只有信仰和智慧才能使得人的生命使命般的存在,并发出无比煊烂的光芒。

引用一句精神心理学家荣格的名言,是最恰当不过了:“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清醒。”我认为,这里的清醒即觉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诗四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