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组——王婵婵老师组内公开课《使至塞上》

分类: 校本教研记录 |
《使至塞上》教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诗词地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地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结合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 查找关于“边塞诗”的资料。
3. 搜集了解王维的生平、作品。
4.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二、作者简介
“诗佛”。
三、了解写作背景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读一读
1.全班齐读本诗,纠正字音、断句(节奏);(PPT展示)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抽点两名学生根据自己对本诗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带有感情,读后加以点评;
3.全班齐读本诗。
(二)、译一译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预设:
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三)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激愤、抑郁)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
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 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
(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
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
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四)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②美的具体表现在哪?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
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五、品诗境(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六、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七、作业布置:
吟诵《使至塞上》
板书:
反思:
1.由于中考文言文诗词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所以本节授课在课堂导入设计时安排学生回忆学过的诗句,做到随时复习。
2.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但是课堂中诵读的环节少了些,应该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名句的理解与讲授将成为课堂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