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组——周旭升老师组内公开课《说明文的复习》

分类: 校本教研记录 |
以《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为例,比较两类说明文的不同
一、
看图片,你如何介绍这座桥?(评价)
(抓住特点)杨浦大桥漂亮、富有现代感,具有螺旋桨一样的引桥,大桥的桥身有两付拉索支架,桥身平直。整座大桥像一架竖琴 ,又像一条盘旋的龙,横跨在黄浦江上。
石拱桥:石拱桥古朴弧度大,造型简单,用粗糙的石料砌成。
这节课我们就以《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为例,比较两类说明文的不同。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出示课题。
二、
我们先来看《中国石拱桥》: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一般特点的语言。
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间略窄,宽9米。
2、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再看: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3、(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除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之外,还发现什么特点?
多用带有限制性的词语:
有同学可能会问,“比较”“可能”这些词很模糊,怎么说是准确呢?
(更客观、更有分寸感,更符合实际。)
那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语言准确、简明
总结:从《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可以看出,它的语言极其准确、简明,好像是板着一副面孔说话,很客观,毫无生动可言。如果我们平时不是获取某种
需要的知识,不怎么喜欢去读它。
投影:著名的教育家说叶圣陶说过:
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接下来,我们看《桥之美》这篇课文,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疏密之美、刚柔之美、灵动之美等等。然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
B、《桥之美》:举例时多用描写和修辞手法,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品味精彩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品味: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以拟人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局促、沉闷、乏味,突出了桥的出现带来了美感效果。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品味:写出了江南早春杨柳拂岸的美丽景色,以杨柳的柔美与石桥的阳刚之美形成反差与对比。
3、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 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比喻)
教师小结:
《中国石拱桥》:语言准确、周密(板书);很少用修辞手法,多用列数字说明方法,多用带有限制性(板书)的词语;(平实性说明文)(板书)
《桥之美》:举例时多用描写和修辞手法,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文艺性说明文)(板书)
思考: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各有怎样的作用?
平实性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使人读了就能明白。如自然科学的各类教科书。科技信息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
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这类说明文通常称知识小品或科学小品。
四、拓展迁移
阅读《向沙漠进军》和《你一定会听见的》,比较这两篇说明文在内容、语言和写法上的区别。
写作训练:一支粉笔,两组同学要求写成平实性说明文,另两组要求写成文艺性说明文。注意两种不同的形式的说明文,你采取的不同的表达手法。
三、
阅读《向沙漠进军》和《你一定会听见的》,比较这两篇说明文在内容、语言和写法上的区别。
课堂教学反思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是属于平实性说明文。《桥之美》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同为说文明文,语言风格不仅相同。我在八年级以这两篇课文为例,比较说明文的特点。教学目的,为让学生掌握不同风格的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介绍石拱桥的说明文,所以我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并从中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明确说明顺序,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语言特点。
《桥之美》这篇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文,语言相对来说较为生动活泼,而且说明对象本身又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课堂应该是放的出去,收的回来的。作为初二的学生,他们应该能欣赏体会到一定层次的美,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该交给学生一些美的东西,让他们通过我们的文本欣赏到一些很美的东西,体会到语文的魅力真的是包罗万象的。所以我就把欣赏体会文中的桥之美作为了本文的一个重点,而且拔高到了交给他们一种审美观的程度。
语文课毕竟是语和文组成的,所以我就把语言的赏析作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想让他们在美的体验中得到语言练习的目的。我设计课地目的想让同学们在美的体验中得到一种无声的美的教育。让他们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然而课堂的教学实际情况却让我深思.。这堂课我从设计过程到驾驭课堂都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为了达到美的体验,课件的制作中图片加的太多了,以至于整节课都是画片的浏览,远离了我的初衷,它不再像一节欣赏美的语文课,倒更像一节美术欣赏课。为了使用所谓的高科技”课件”忽视了语文课最基本的东西”文字” 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一节课,华而不实,不是为了学而教,而是为了”演而教”教师费力不讨好,这是失误之一。整节课下来,书,学生基本上没读,文本,学生基本上没看,忙来忙去,只是在走过场,那是我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们成了傻瓜,只能呆坐着。美丽的只是那些画面,不是学生们的内心。
当学生的状况出乎我的预料时,我的驾驭课堂能力的欠缺立马表现出来,从最初的导入时激情万丈,到最后的鸦雀无声。课堂气氛的沉闷是这节课又一大败笔,学生的沉默导致了”一言堂”的局面,没有备好学生,课堂教学不够灵活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
一节公开课讲下来,让我明白不少东西,语文课应该永远姓语,听说读写永远都应该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一切课外延伸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语文教学还需踏踏实实的,一点一滴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放松,踏踏实实的作。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基本功的扎实太重要了,我们不需要样样精通,但总的有一样我们拿得出手,学生信服的本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