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打磨一节好课
(2015-12-28 12:49: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他山之石 |
怎样打磨一节好课
合肥师范附小四小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个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要想使课堂高效,就得上好每一节课。怎样才能打磨出一节好课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当明白何谓一节“好课”?叶澜教授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他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接下来,我想依据自己打磨《倍数和因数》一课的经历来谈谈怎样打磨一节好课。
一、个人备课
1、备教材
备好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首先,要能读懂教材,理解编者意图。对于教材的每句话、每一句提问、甚至是每个小卡通人物的回答都要能完全读懂。例如,教材中豌豆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怎样找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其实教材这里要体现的就是数学中“有序”的思想。按一定顺序来找36的因数,确实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读懂了教材,自然也就明晰了这一环节该如何设计。很简单,先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找36的因数,找过之后,教师收取学生的作品,一是有序来找的,二是无序来找的,在投影下同屏展示,经过集体交流,孩子很容易打心里接受“有序”的思想。久而久之,孩子平时在思考、解决问题时就会不经意的用到“有序”的数学思想,这也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当然,光读懂了这一课的教材还是不够的,我们应当站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十二册所有教材、甚至是不同版本教材这样一个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一课,这样对于课堂当中“度”的把握就比较好拿捏了。再比如,例2让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说说你是怎样找的。”其实学生对于这题是有一定知识经验的。在五年级上学期学习“一一列举”的策略时,课后有道习题就是让学生“写出两个自然数的积是36的所有算式”,其实这也是为今天这节课作铺垫的,有了这个铺垫,我们教师就应该心中有数了:大多学生对于写出算式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能否“有序”地写出来。
2、备学生
备好学生是一节课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备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教师所忽视。有些教师错误的认为:只要教学设计设计的巧妙、天衣无缝,那么无论在哪里上都是可行的。其实不然,不同地区、不同班级的孩子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有时会有很大差别,即使是在我们自己班级,我们会觉得很了解孩子们,但在某一时刻或一段时间,孩子其实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所有的这些,都源于我们没有真正地读懂孩子。还拿这课来说,有次我去一所偏远学校上这课,由于时间太紧,课前没做学生调研,我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对于“写出两个自然数的积是36的所有算式”应该很容易,但经过巡视之后我惊讶的发现孩子们还真的写不出来,于是我就着这一环节又做了别的处理……可想而知,在规定时间内我的教学任务就没有及时完成了。有了这次教训,我对于“教学过程就是研究儿童的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3、备教学设计
当读懂教材和学生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也最能体现教师对于《课标》的理解和把握,也是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底。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般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先做“加法”,即先翻阅大量资料,看看别人这课是如何设计的,别人的每个环节是如何处理的,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这样处理后,我的教学设计会变得很厚很厚,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很多,这时就要再做相应的“减法”。即根据自己设计这课的思路进行恰当的取舍。例如在这课中,重点体现的是“有序”的思想,接下来在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又实时地让学生感受了“有限”和“无限”的思想。所以一节课想要体现的东西不能太多,太多就会冲淡主题,变成了“大杂烩”,到头来会导致学生体验都不深刻。
当然,在处理教学设计的“取舍”环节时,有时自己也难于把握,不知道该“取”还是“舍”;当遇到某个难点难于突破,就算绞尽脑汁也遍寻不了答案时,这时就要借助集体的力量了,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二板块——“集体备课”。
二、集体备课
1、在教研组内说课
当教学设计完成后,想要知道可行性如何的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在教研组内先说课。先将每个环节说给大家听,对于大家或自己有疑问的都可以拿出来进行深入地讨论。例如我在设计这一课导入环节时设计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课前与学生交流环节通过“同桌关系”这样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来引入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这样一种相互依存关系来引入,另一种是通过“师生关系”来引入,经过比较我们发现,前一种引入在语言上更好表达。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先走到一位同学桌前,与其握手,问其姓名,接下来引起全班注意:
师:大家听好,我这样说可以吗?我说:“李文俊是同桌。”(全班大笑)
师:我该怎么说?
生1:应该说成是:“李文俊是王嘉铭同桌”
师:也就是老师没有表达清楚,没有说清谁是谁的同桌。同学们,其实在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这样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家想一起来研究吗?(想)好,上课!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我用“师生关系”来引入,效果就不太理想。如果我说:“汪老师是老师”,也可以说得通,就不会引发全班大笑,引发不起大家的思考,结果可想而知。看来,在教研组内说课,真的很有必要性,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2、在教研组内研讨
有的环节自己压根就没想明白,遇到这种情况,在组内说课之前干脆直接拿出来研讨,集思广益。例如在设计这一课时,我想在课的最后加入一个游戏环节,一来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体现“数学好玩”这一理念,再者可以当堂检验孩子的学习效果到底如何,可谓一举两得。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给学生编号,让孩子记住自己的编号,再提出四个问题,让编号符合条件的学生起立。但有个问题来了,全班几十个学生,当孩子站起来后,我还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他的编号到底多少,其余的孩子也不太明晰,包括听课的老师也不能及时知晓,这个难点我还真一时没想好怎么突破,干脆直接在教研组内提出来,让大家给我出点子,真是“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功夫,问题解决了。有人提议,给每个孩子做一个能举起来的双面号码牌子,课前就发下去,到游戏环节再拿出来,谁站起来就高举号码牌,大家一目了然,收到了奇效。
三、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就算前面环节准备的再充分,也会有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这时就需要我们在上完课后进行及时地反思。课后值得反思的地方有很多,比如说:目标达成度怎样,几大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时间分配是否恰当,课堂评价是否有针对性,特别是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应对地如何……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有时会被课堂中的“突发事件”给打懵了,不知如何处理孩子犯下的“错误”,其实越在这时越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育机智,如果我们能用一个平和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错误”,善待孩子的“错误”,那么我们才会有可能将“错误”转变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经历以上三个环节后,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会有一种每节课都是公开课的感觉。当我带着这种感觉继续探索时,我也时刻提醒自己要谨记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名言——“要用一辈子时间来备一节好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