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十六条即墨方言用字考

(2017-10-25 10:01:20)

即墨方言用字考

 

方言,能用文字表示的部分,方能长久地保存下来,不能的部分,则会被边缘化而逐渐消亡。如 “擓痒痒”,很多人不知道“擓”这个字的写法,既然“挠”可以代替“擓”,那还说“擓”干吗?特别是普通话广泛推广的今天。即墨方言有一小部分,很多人们不知道怎样用文字来表示它,而它恰恰最丰富多彩,直接产生于生活,描物状情最生动。所以,不能眼看它自生自灭,写作本文也就是处于这样的目的。

下文里的字词,有的在辞书里可以直接查到的;有的发现于古代典籍,注释里有确定的用法;还有的则是通过字义研究斟酌出来。前面的两种情况不需要去讨论,后面的那种情况则大多有商榷的空间。

1.    ǎn)唵 。用手抓东西吃:偷米唵之。例,唵了两口雪。

2.    扒数。批评。扒数,即扒拉着数落。批评皇帝叫“批鳞”,与扒数意义相近。

3.    滗( )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将液体轻轻倒出。如,滗米汤。

4.    蹩躠(bié  xiè)。跛足而勉力前行的样子。一个人走路歪歪斜斜,即墨人常用“bié  yuè来形容,bié  yuè,大概就是蹩躠。《庄子·马蹄》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踢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某个器物被压扁了,说是bié  yuè,,应是蹩躠的引申义。

5.    鐾(bèi)。在布、皮、石头等物上把刀反复摩擦几下,使锋利:鐾刀。

6.    煿()。烘烤。煿饼,煿鱼。煿花,七月七的必备面品。煿花有人写作饽花,不妥。

7.    醭()。醋或酱油等表面上长的白色霉。如,酱油长醭了。

8.    礤()冲,即礤床。把瓜、萝卜等擦成丝的器具。

9.    (chǎn)穿。外衣如棉袄,外面不再套衣服,叫骣穿。用字的依据是,马背上不放鞍,马口也不装辔叫做骣骑。令狐楚:《少年行》少年边城惯放狂,骣骑蕃马夺黄羊。

10.干刬(chǎn)刬的。“下过雨,地里干chǎn chǎn的都是花生,收得真不干净”。 刬有一味,只是,全是的意思,这里的chǎn,应该是“刬”。元刊 《周公摄政》二折  〔二煞〕:“从今后刬地拖带着一身疾病,从今后刬地使作的心碎了,从今后刬地学舜之徒孳孳为善从头鸡儿叫,从今后刬地为宗庙呵春秋祭祀周三祖,从今后刬地忧天下呵日夜思量计万条。” 

11.眙(chì)。《史记·滑稽列传》:“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眙,直视貌。屈原《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眙,董楚平作注“瞪着眼。”即墨人说:“眙着眼睡觉。”说某人傲慢,狂气“真能chí chi”的chí,不是奓(chǐ,意张开),就是眙。墙上糊的报纸眙起来了,当是衍用。

12.[chí] 水。即墨方言指口水。漦,书面语是涎沫。口水可能是涎沫,也可能不是。是与不是都是从口中流出来的,所以chí水,肯定是漦水。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13.跐()。踩,踏。即墨方言里的跐专用于爬高或爬低的踩踏。如说爬墙“跐着石头。”

14.泚(cǐ)。意思之一是出汗。cǐ水,想必就是“泚水”,因为都是细小的管道往外泚液体。

15.馇。馇饭

16.摐(chuāng)。敲击:摐金鼓,吹鸣籁。(司马相如《子虚赋》)即墨方言里的chuāng也是敲击,如用铁撬在石头上敲,不说敲,而说“chuāng”,这个chuāng当是“摐”。将某物立在地上,即墨方言说chuāng在地上,当是摐在地上,因为这个动作,也有敲击的意义。

17.磢(chuǎng)。 用碎瓦、石块等冲刷器物:如,把瓶子磢一磢就干净了。“飞涝相磢,激势相沏(木华:《海赋》)。”

18.擉 (chuò)。戳,刺。《庄子·则阳篇》:“冬则擉鳖於江。”《韩愈·祭鳄鱼文》:“网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或作捒。

19.啜(chuò)。 饮,吃。啜茶。啜粥。即墨方言里一般用于动物的行为, “这猪好喂,槽子啜得很干净。”屈原《渔夫》;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酾?啜也是喝。两字当是通假。

20.绰不开 ,即墨方言说盛不下为zhuó不开。绰,宽敞。zhuó不开当是绰不开。

21.镩(cuān)。一种铁制凿冰工具,普通话称“冰镩”。一种凿石头的工具,即墨人叫zān子。石头不平,用之击打修整,即墨人叫cánzān子,cán石头想必就是“镩子”,“镩石头”。

22.蹀躞(dié xiè)。一趟趟的跑,即墨人把它说成蹀躞。如说:一趟多拿点,强起一趟趟瞎蹀躞。” “蹀躞意思是小步走路。这两个字古人的用法如今人大体一样,如床头蹀躞之役,岂孝子所能为者。(《聊斋志异·侠女》)古人地位低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路要,即小步疾走,以表示恭敬。现代有的人爱巴结,一趟趟地往领导那里跑,即墨人说这人真能蹀躞。古代蹀躞也有巴结逢迎的意思:“众蹀躞而互进兮,美超远而愈迈。”(屈原《哀郢》。

23. gà)胫骨。 两个意义,一是小腿,“衣青布短袴,露骭。” 二是肋骨。即墨人叫小腿“骭腿子”

24.桄(guàng)。1.竹木制成的绕线器具,称桄子2.量词,用于线:一桄儿线。

25.诖(guà)拉。古汉语里“诖误”,意为牵连入罪。即墨人说这个意思表达为“guà拉”。 guà拉应是“诖拉”。如:“说你自己的问题,不要诖拉别人。”这里用挂拉也通,但不如用诖拉恰切。

26.糊耳干子。扇耳光,即墨方言也说扇耳干子。糊同扇是同一个动作的两种叫法。糊饼子大致也是这个动作,可以认为这个词里的就是糊。

27.([hài)。拍打,即墨方言说hài。拸有拍打的意义,百度搜索:“照着嘴儿只管拸。”不过该字有这个意义的时候拼作chǐ。可能方言把多音字弄成了单音字。

28..(hèng )。两个意思,一是哄骗,二是表示厉害、发狠的声音。三百孩儿休把人厮啈,你甚胡来我怎信。(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小孩不听话,大人吓唬说:“再闹就把你hèng了。”的hèng应该是“啈”,吓唬孩子的话里既有哄骗,也有发狠的意思。进一步引申,便有了“扔”的意义了。

29.薨薨(hōng)。虫群飞声。《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即墨方言:一群苍蝇薨的飞了起来。或者说苍蝇薨薨乱飞。飞的声音也作羾。 唐· 元结 《引极·思元极》:“思假翼兮鸾凤,乘长风兮上羾。” 羾比薨用法宽泛。

30.糊黑,烘黑。糊通煳,煳伴随着颜色的变化。严重了,变成了黑色,所以叫糊黑。通过烘,黑了,是否可以叫烘黑。

31.觳觫(hú sù)恐惧颤抖的样子。《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赵岐注:觳觫,牛当到死地处恐貌。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 曾觳觫哀啼,窜迹无路。即墨方言里有“gú shù”一词,有颤抖意思,用来形容人受到外部刺激而作出的本能反应,而一般不用来形容恐惧。如说:他不经动,动他一下,他就gú shù一下。这样的用法与古汉语里的觳觫不一样,可两者形容的都是颤抖,发音又很接近,可能gú shù就是觳觫。gú shù还有蜷缩的意思。如那天很冷,大家都gú shù着。显然,那是觳觫的引申意。

32. 滉(huǎng )漾。波涛动荡貌。即墨人说水很大,常用滉漾滉漾的来形容。刘禹锡:《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宋玉《九歌》作“潢洋”。

33.糨。打糨,糨糊。

34.做醵()。和醵。醵,意为大家凑钱。君有豪名,能深夜负十五殿左郎下判官来,众当醵作筵相款。(《聊斋志异·陆判》)现在即墨人说某人请客,称做醵;聚众赌博,称和醵

35.磕子。印章印字即墨人叫磕戳,因此磕便有了印的的意义。面鱼,煿花都是磕出来的,磕的工具因此也就叫磕子。有的印刷物磕子作“榼子”,榼有古代盛酒的器具;泛指盒一类的器物;刀剑的套子三层意义。这三层意义都与“盛”有关,看来磕子作榼子不妥。

36.裉(kèn)。衣服腋下前后相连的部分:杀裉(亦作煞裉)。抬裉(指从肩到腋下的部分)。腰裉。

37.(kuǎi) 搔;抓:如“擓痒痒。”

38.頍(kuǐ)。指頍冠,即带,就是箍于发际的布或革条。《诗·小雅·頍弁》云:“有頍者弁,实维伊何。”即墨人夏天戴竹笠,晴天遮阳,阴天挡雨。固定于头的是一根草编带,叫kuǐ,当就是“頍”。

39.漰泙(pēng pēng)。扔一块石头水里,即墨人说打了一个pēng pèng,应该就是“漰泙”,古代这两个字连用表示水波冲击的声音。柳宗元 《晋问》:“崩石之所转跃,大木之所擢拔,漰泙洞踏者,弥数千里,若万夫之斩伐。 

40.虮蛘(yáng )。蛘, 生在米里的一种小黑甲虫,蚂蚁像虮又像蛘,蚂蚁即虮蛘。

41.醮(jiào)奠。祭神、祭祖或祭奠其他亡灵的时候,摆好祭品火化完纸钱后,要洒一些酒地上,即墨人叫“醮奠”。“醮,祭也。”(《广雅》)。用“浇典”也通。

42.洚(jiàng)沟。洚意为大水泛滥。海里的暗沟,海边上的人称“jiàng沟”,也称jiàng。如大桥盐场大坝西面的暗沟当地人称“回jiàng子”。 jiàng沟在退潮时看不出多么低,只是上潮时潮水先上。洚沟,解释为大水泛滥下的沟,通。所以,jiàng沟就是洚沟。

43.(lǎn)。 把柿子放在热水或石灰水里泡几天,去掉涩味。

44.琅珰(láng dā)。指铃铎。杜甫 《大云寺赞公房》诗: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 仇兆鳌 :“今殿塔皆有之,一曰殿角悬铃,其声琅珰……此诗所用,当指铃铎。” 宋 苏轼 《狱中寄,子由》诗:“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东西垂着,即墨人说láng dāng着,当就是“琅珰”着。

45.勒掯(kēn)。掯,强迫的意思。即墨方言说某人以故意刁难,向别人所要东西,为勒掯。蔡东藩《两晋通俗演义》:(殷)浩在内勒掯住(桓)温表,不使批答。

46.镘(màn)墙。镘,1.抹墙用的工具,俗称抹子。抹墙,即墨人称“màn墙”,当是“镘墙”。

47.衲(nà)密针缝纫。同“纳”。如:衲鞋底;衲线(缝缀用的线

48.褦襶(nài dài )。某人穿戴不利索,即墨人说他“lái dài儿的“lái dài”应该是褦襶。因为褦襶就是形容衣服肥大,不合时宜。蒲松龄:《屋漏赋》将褦襶之杂沓,噬凿坏而逃避。无无赖赖的人被说成lái dài,当是褦襶引申义,因为无赖多是衣冠不整。。

49.瀼。该字有rángnǎng两个音,ráng有水淤的意思。地黏,即墨方言说地nǎng,即墨方言没有r音,可能rn统一用n了。所以地nǎng就是地瀼。

50.(nié)苶的。字典里的字,有疲倦,精神不振,发呆的意思。庄子《齐物论》里有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见其所归,可不哀也 的话。即墨方言说某个人性子慢,做事不麻利,常说他nié  nié的,或说nié  gù  dòng的。这里的nié,可能是。看来,这个字的应用,至少开始于战国。

51.筢()。搂柴草的竹制器具。

52.擗()。掰:擗甜秸(玉米秸)。“罔薛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楚辞》)

53.谝(piǎn)能。谝,夸耀。蒲松龄 《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这奴才不弹琵琶,光谝他的汗巾子,望我夸他。”即墨人把夸耀说成“谝能”。

54.痡(pū)。因疲劳过度而病。累,即墨方言说施,累垮了,累得东倒西歪,即墨方言说“施痡了”。《诗.卷耳》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55.铺。量词,用于褥子、垫子、炕或佛像等。如:一铺炕;三铺画。把草梳理压紧便于捆绑,即墨话叫“打铺”;打铺成的型,叫铺。可数,如“一铺两铺。”

56.拑。胁持也。《说文》。徐灏笺:”从手曰拑,从竹曰箝,从钢铁曰钳,通用则不别也。把他拖出去,方言说“把他拑出去。

57.嗛。有qiǎnxián两个音。读qiǎn表示猴鼠之类的颊囊;读xián,是衔。如“而昆莫生,弃于野。乌嗛肉飞其上,狼往乳之。”(《史记·大宛列传》)在即墨方言里,禽类啄称qiǎn,如说“常年玩鹰叫鹰qiǎn了眼。”啄与衔意义相近,嗛又有qiǎn音,所以,qiǎn眼的qiǎn当是嗛,是古今发音演变过程中发生的讹换。

58.(qiāng)。刮,擦。跑得快跌倒了,脸擦破了皮。即墨人说:“qiāng倒了,脸qiāng破了。”qiāng当为“抢”。《战国策·魏策四》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59.诮(qiào)。意为诮让,讥诮,诮呵。即墨人说某人嘴贱,爱讽刺人“嘴很shào,shào可能就是“诮”。应是qiàoshào读音的讹变。 诮右旁是“肖”,肖字旁的有时也发shào音,如“哨”。

60.(qiè) 离去;去。“富贵弗就,贫贱弗朅。”即墨方言,催促:“快去吧,朅”。对某件事情表示否定:“朅。”刘谦玩魔术,摩擦玻璃后问主持人,玻璃发生变化没有,主持人迷惑,刘谦自己回答:“变干净了。”主持一笑:“朅。”,表面上朅是语气词,原义当是“去你的。”

61.蛐蟮。即蚯蚓。

62.趄(qiè)着。躺着,即墨方言说趄着。趄是斜靠,身斜。“席上正喧哗,不道玉人低趄。”(王实甫《西厢记》)该字即墨方言的意思与全国通用的意思略有出入。

63.囷(qūn)稇(kǔn)的假借,稇用绳索捆束。捆,即墨方言有时也说“囷”,如“囷麦秸。”一捆,也说“一囷”。“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伐檀》>)以前识字的人少,某句话人家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不追究哪个字怎么写。现在人都识字,想某个发音似乎没有来历,既然有替代的说法,就不说了,现代人都以捆代囷。

64.(sǎn)。在汤里撒上一把面。即墨方言一般不用,而是用。李玉:《贺新郎》芳草王孙知何处?唯有杨花糁径。

65.翣( shà)。有三个意义1. “饰棺墙,置翣。”2. 古代帝王仪仗中的大掌扇:3. 古代钟、鼓、磬架横木上的扇形装饰:“周之璧翣。”三个意义所表示的物事都是扇子形状的覆盖物。即墨人叫瓜铺子类敷设物叫shà子, shà子当翣子,不是厦子。现代汉语中的“厦子”指小厢房小屋。可即墨人说的翣子还够不上屋,没有墙。支撑的只是四根木棍。

66.唼呷(shà gā )。鱼鸟吃食。亦指鱼鸟吃食声。黄宗羲 《避地赋》:凫雁唼呷於鸿波兮,岛屿之逶迤也。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六郎》:少间,复返,曰:鱼大至矣。果闻唼呷有声。举网而得数头,皆盈尺。蒲松龄 《聊斋志异·雹神》:内一斜尾鱼,唼呷水面,见人不惊。即墨人说某人吃饭细,“唼呷唼呷地一半会吃不完。”还说谁家的猪不好喂,“吃起食来,唼呷唼呷的。”张岱:《噱社》作唼喋(shà zhá )。“唼喋数言必绝缨喷饭。”

67.掞(shàn )。舒展;铺张: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说某人高傲,乐于炫耀,即墨用shānshān  shàn来形容,shān是不是掞,如果是,shān shàn就是掞掞了。

68.石磴台。即墨人称台阶为“石磴台”。“台下右旋,石磴三折”(张岱:《筠芝亭》)。

69.溻()。出汗把衣服、被褥等弄湿。衣服都溻透了。

70.剔荑( )咕。荑,字典解释茅草初生的嫩芽。其实晶莹鲜亮的不是嫩芽,而是嫩芽里面包着的嫩英。“手如柔荑”(《诗·硕人》),美人的手软如嫩英才恰切。嫩时脆绵微甜,孩子原意剔来吃。剔的时候有咕的声音,这种东西即墨东部人称tī  tí gū,当是剔荑咕。即墨西部有另外叫法。

71.嬥(tiǎo)白。嬥,娇艳。tiǎo白是不是嬥(tiǎo)白?很难查到比“嬥” 更合适于此语境的字。

72.莛(tíng)秆。莛是草本植物最上端细长部分茎秆。有的植物因为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得名,如“野麦莛”。高粱秸最上面细长的一节,常用来做锅盖顶,草盘子,即墨方言称tíng秆,tíng,当为莛。《汉书·东方朔传》: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73.土虺。即墨东部山上一种毒蛇,人们称它为土虺。在一些出版物里,常常写作土灰,不对,应该写作土虺。《汉书·田儋传》蝮蠚(hē)手则斩手,蠚足则斩足。何者?为害於身也。颜师古注:虺若土色,所在有之,俗呼土虺。《尔雅·释鱼》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清郝懿行义疏:《尔雅》所释,乃是土虺,今山中人多有见者。福山、栖霞谓之土脚蛇,江淮间谓之土骨蛇。长一尺许,头尾相等,状类土色。人误践之,跃起中人。

74.喎(wāi)。百度搜索:嘴歪,即由于颜面神经麻痹,口角向另一侧歪斜的症状:口眼喎斜。

75.刓(wán)。刻;挖刻。刓木为瓢。即墨方言:“再乱说,我用锥子刓你。”

76.曼皮(wǎng)原义表皮。也作动词,有器物上覆上一层薄物的意思,如说“曼皮上一层膜。”张岱《陶庵梦忆·世美堂灯》“剔纱为蜀锦,曼皮其界地。”《阿育王寺舍利》“非皮非漆,上下曼皮定。”(制版时请将“曼皮”制成一个字)

77.咸湛湛的。湛湛厚貌,浓重貌。即墨方言咸湛湛意为略咸。“忠湛湛而愿进兮。”(屈原《哀郢》)谢叔源《游西池》“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78.枵(xiāo)薄。枵,布的丝缕稀而薄。

79.(xiē)。百度搜索:“捶打,特指把钉、橛等捶打到其他东西里面去:在墙上揳个钉子。”即墨方言里揳除了以上意义外,还有石头掷的意义,如:“使石头揳他。”。

80.潲雨。雨通过窗户刮进屋里。

81.(shǔ)。衣袖。汉语许多名词可以作动词用,如果襡动词化,那么方言里胳膊shǔ到袖子里的shǔ,肯定是“襡”。

82.涴瀼(wò  nǎng)。即墨方言里的nānɡ,两个意义,一个是受了委屈心里不痛快,或形容人没有能力,胆小怕事,是“窝囊”两字没有问题;另一个意思是“脏”, 窝囊没有这个意思。是哪两个字?可能是涴瀼。涴,意为污,弄脏: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瀼,意为黏湿。

83.豫作。豫:欢喜,快乐。即墨人说舒服作“豫作”。不舒服为“不豫作”。古汉语里常用“不豫”来表示病了,即墨人则用“不豫作”表示生病。如“孩子这两天不豫作。”

84.踒(wō)。扭伤:“折臂踒足,不能进酒”。

85.揎(xuān)。明代以一种酷刑,叫剥皮楦草,是把人皮完整剥下来,做成袋状,在里面填充稻草后悬挂示众。即墨方言有把草揎进篓子的说法。

86.夜来。即昨天。贺铸:《浣溪纱》更无帘幕护窗纱,东来寒似夜来些。

87.虞不虞。虞有准备,防范的意思,“ 以虞待不虞者。”(《孙子·谋攻》)即墨人常说,把某种东西留着,以便“虞不虞”的来客好吃。虞不虞意思是偶尔,料想不到的情况。

88..砑()场。夏收或秋收前,农民都要拉着石磙在麦场上碾压,以便将其弄坚实光滑,这个过程农民称 “yà。宋人蒋捷的词:吴笺银粉砑,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砑,四角号码字典解释:用石块碾压或摩擦皮革、布帛等,使坚实光亮。在字典的解释里,这个字的用法太窄,它用的面其实比这要宽泛,吴笺银粉砑,就比字典的用法宽。

89.哕(yuě),呕吐。小孩呕吐,即墨人常说“哕”,如“这孩子把奶全哕出来了。”“老人如恶心呕吐,以手扼入齿哕出之,出亦无多” (张岱:《噱社》。)

90.月朔。约略多点,约略少点,约略,即墨人说“yuè shuò”。 月朔是农历的初一,在一的上下添减,可能就是月朔多点,月朔少点。如:“哥哥比弟弟月朔高点。

91.觰(zhā)沙。形容鬓发翅张的样子。苏轼:《於潜女》青裙缟袂於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觰沙鬓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

92.黵(zhǎn):污染;弄脏。如白衣服不禁黵。别黵了水。

93.杀人不目斩(zhǎn)眼。即普通话里的“杀人不眨眼”。目斩,眨巴眼。(“目斩”是一个字,望排版时做一处理)

94.掷。“使石头掷他。与掷同义的还有揳(xiē)、攒、waī。

95..髽(zhuā)。梳在头顶两旁的发髻。即墨方言里叫“髽髻。”

96.晬(zìu)。古代称婴儿满一百天或一周岁。如百晬,周晬。即墨方言说的百岁,当是“百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高山云海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