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石尚美谈系列(三十四):“波浪谷”对于赏石的科学与审美的双重价值
石尚美谈系列(三十四):“波浪谷”对于 [转载](原创)石尚美谈系列(三十四):“波浪谷”对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最具有哲学意味的一句话是:地球圆的。除了这个结论,其过程也具有哲学性。如果拿起一张世界地图,沿着180°经线对折,朝着北纬36°西经112°这个点开一枪,再展开地图,会发现另一个枪孔大致对称点在北纬37°东经108°,两个对称点都有地质奇观“波浪谷”,前者地处西半球美国亚利桑那州北部帕利亚(Paria)峡谷,后者地处东半球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相距四千公里,前者称“美国波浪谷”或“羚羊谷”,后者称“靖边波浪谷”,前者地质构造形成于一亿年前的侏罗纪年代,后者则形成于六千万年前,至少相差四千万年。两处波浪谷是世界上最大、最美的砒砂岩景观地,共同展示着叠层砂岩之美,被誉为世界八大最美岩石。两个波浪谷如同地球两边的“连理枝头并蒂花”竞相怒放。
波浪谷是一种红砂岩地貌,因砂岩上的纹路像波浪,被称为波浪(The
Wave),也称岩浪。亿万年前侏罗纪时期,内陆湖泊不断沉积泥沙,后来地壳上升,湖泊消失,沙丘不断被层层浸水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矿物质把沙钙化胶结成复杂层叠结构,形成了砂岩,称为纳瓦霍(Navajo)沙岩。鱼骨化石残留在岩石内,表明是湖相沉积岩。它与火星地貌相似。沙丘在钙化后经由风吹雨蚀,呈现出水平和垂直的流线,以其丰富多彩的起伏形式而闻名,由五彩缤纷的奇石组成的美丽景观。
美国波浪谷,它是在较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以内陆湖相为主的红色碎屑岩沉积地貌,它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湖相沉积期、上升剥蚀期、景观形成期。我国波浪谷的成因与美国波浪谷有许多相似之处,与美国波浪谷一样,我国靖边波浪谷也分布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也经历了形成三阶段,二者都是因地壳抬升形成了峡谷,峡谷断面将砂岩的层次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二者的形成都不仅仅依靠盆地湖泊抬升时湖水和季节性暴雨的下切作用,还受到受到风水的平行扫荡,双向甚至多向的作用,使之波浪起伏,蜿蜒向前,跌宕起伏,留下各式各样流畅饱满的流水纹、佛髻纹、卷涛文线条。纤细的岩石纹路实际上是清楚地展示了沙丘沉积的运动过程。纹路的变化反映出每一层砂岩随着沉积矿物质的含量不同而产生的颜色深浅差异。红色主要是由铁和锰的氧化而产生,白色则由钙、镁的氧化而产生,至于黄色主要是四种矿物混合形成,这些颜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在交错处和角落里形成更加复杂与抽象的图案和肌理。平滑的,雕塑感的砂岩和岩石上流畅的纹路创造了一种令人目眩的三维立体效果。
美国波浪谷与靖边波浪谷也有不同之处,一是地理空间不同,虽然处于东西两半球的对称点上,但距离四千公里,周围环境有些差别,靖边波浪谷还接受黄土高原黄壤沉积,颗粒较细,胶固度不够高;二是生成年代的不同,相差至少四千余万年,所以裸露的岩石色彩有差异;三是峡谷的形成原因不同。美国波浪谷的形成是由下而上的,先由地下暗河不断侵蚀掏挖,把岩石断面切割成各种形状,后在风水交互作用下造成与地面只剩下一些缝隙、孔窍的奇观。所以当光线照射下来,岩石就形成了明暗不同的形状和色调,充满神秘感。而靖边波浪谷是由上至下开放式的被雨水冲刷而成,所以峡谷呈V字状,上面大下面狭窄,岩壁更加湿润,更容易氧化变黑。四是靖边波浪谷有人文和自然生命的痕迹。景区有秦、明长城,有著名的三十八营堡之龙州古堡。并且树绿草芜,充满生命活力。而美国波浪谷则显得荒寂。五是保护力度不同。物以稀为贵,全世界每天只有二十人能参观美国波浪谷,而且要事先申请,摇号筛选,保护力度极大。这对其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靖边波浪谷基本随意参观,造成不少损毁,建议坚持宁少勿滥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控制流量,毕竟这是不可再生资源。
从赏石实践和美学理论上看,至少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最震慑人心的莫过于其流畅饱满、丰富多变的波浪纹,一般赏石上称之为“流水纹”,这种纹路自然而然,行云流水,显示出人潇洒自如的云水情怀。笔者就收藏有两块细石级别的大漠泥石,一块含铜锰矿物的青泥石,一块含钙镁矿物的黄泥石,都有非常流畅的流水纹和层级。我们中国古典美学,无论是工艺造型,还是“气势”“神韵”理论,很大程度上是以书法的抽象线条造型为基础的。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论曹吴体法》在总结了北齐画家曹仲达佛造像风格,唐代画家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以及壁画等代表作,提出了“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两种衣纹描绘风格。“吴带当风”:在衣纹风格上用的兰叶描,以劲怒的笔力和博大的气势来表现飞动的袍袖飘带,有一种“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飘逸效果。“吴带当风”在敦煌壁画、雕塑中被广泛应用。“曹衣出水”:佛像仿佛身着薄质而十分贴体的衣服,描绘衣纹的线条多而稠密,整体感觉好像出水湿衣的效果。“曹衣出水”强调形体美,着意刻画人物曼妙的体态;“吴带当风”注重神态美,倾向于凸显人物的风度和神韵。
无论是“曹衣出水”的线条形态,还是“吴带当风”的线条韵势,这在波浪谷奇石纹理上都可以看得到。见下图:
石尚美谈系列(三十四):“波浪谷”对于 [转载](原创)石尚美谈系列(三十四):“波浪谷”对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此图左半边可以看到“曹衣出水”的线条形态,右半边可以看到“吴带当风”的线条韵势,都有衣袂飘飘的飘逸感。此图对赏石人来说,观赏其肌理效果,这也是赏石必须具备的审美元素,不可忽视。
美的规律常常相通,敦煌莫高窟洞窟大量雕像、壁画,尤其是在北京法海寺妙曼身姿线条和精美衣饰纹理的佛教壁画中表现特别突出。
美国波浪谷在红色之间夹有白色线条,红白相间,而靖边的波浪谷则以红色为主。
来到波浪谷,红色砂岩造型、肌理和线条,如流水奔涌,一波波,一层层,一道道,如巨浪翻卷,一团团、一拳拳、一圈圈。色彩绚丽,黄的色度为9,红的色度为8,白色属于消色,便于柔化协调色彩。晨晖夕阳下,波浪般柔美的肌理,热情流转的线条,如同铺张开散的血管,流淌着红色的沙质血液。而在各种线条裹挟下,尤其在诡奇的峡谷、孔窍、罅隙中,当光线从各种孔洞、缝隙处照射下来,就形成了舞台灯光的效果,伴随着岩石复杂造型就形成了明暗不同的色调,充满神秘感。它是大自然基因谱,是时光指纹。
石尚美谈系列(三十四):“波浪谷”对于 [转载](原创)石尚美谈系列(三十四):“波浪谷”对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从美学角度看,自然美存在于自然物中,社会美存在于社会事物中,美是客观的,美感是主观的,审美是主客观的结合。美学大师朱光潜以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为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当我们听到琴声时,就有琴(客观条件)和指头(主观条件)的互动,也就是说要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朱先生进一步以此来谈美,他说美感来自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因此他认为“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媾合后所产生的婴儿。”这是他提出的美感“主客观同一说”。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强调审美经验和理念对于审美的作用。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弟子不解,问道:“南山花树,自开自落,与心何干?”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强调对于外在之美的认知规律。
所以赏石需要审美经验、意识,以及审美经验、理念培养的审美眼光,把握艺术审美的规律和方法,运用艺术法眼,兼具艺术慧眼,就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就会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美的奥秘和规律。
参观波浪谷进一步印证中国古典赏石经验中潜在的分形学自相似性原理。
“本向他山求得石,却於石上看他山”。中国人最早发现了石与山的自相似性,并且与之厮守千年,形成独特的“赏石-赏山”的结构。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的群峰与散石同形的观点,接近了局部与整体自相似性的潜在的分形规律。看山当然不只是看造型,还包括看纹理、肌理,同理看石也这样。这是赏石的科学依据。
石尚美谈系列(三十四):“波浪谷”对于 [转载](原创)石尚美谈系列(三十四):“波浪谷”对于](//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美国数学家曼德博(Benoit B.
Mandelbrot,1924-2010)提出了“分形学说”,用“自相似性”印证了中国古典赏石“山、石同形说”,为中国古典赏石传统找到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他在研究英国海岸线时发现了著名的“海岸悖论”:尺度越小,海岸越长。造成这个悖论的原因是,海岸线具有“自相似性”,即它的部分与整体是相似的,元素与系统具有相似性。其中有归分形少,无归分形占绝大对数。分形具有自相似性和迭代分形层级结构,自身由多个与自己相似大小不一部分组成;分形具有无穷多层次,其内含更精细下一层级结构。最典型的是“花菜”的分形结构,由内到外,由小到大,逐层辐辏,皆自相似。同样海岸、河流、山脉、云朵、雪花等能够很好表现分形的自相似性和迭代层级结构。
此图系波浪谷高空俯瞰图,画面中各种红红、黄黄、白白的不同造型纹理向谷底辏集,不管何种纹理造型,只要同向性的,无不惊人相似,证明分形学自相似性原理在赏石中的存在和运用。是不是与缠丝玛瑙的纹理相似呢?二者可以理解成地质元素与系统的自相似性。
另外,这里的地貌及纹理等于自证了相同地质成分、构造,在相同条件因素作用下,会产生整体与局部,元素与系统的自相似性。
更在中国古典赏石“山、石同形说”基础上,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古典赏石“山、石同纹说”,国画中画山画石的各种皴法,如卷云皴、解索皴、骷髅皴、鬼脸皴之类,就被它印证了。
这为中国古典赏石传统找到了坚实的科学依据。这也是我们赏石人必须通晓的一种赏石科学和审美理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