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的“宗元”观徐渭的幕僚生涯研究
(2020-03-02 16:58:57)
标签:
文化 |
分类: 渭岱金红 |
从《昆仑奴》版本差异谈徐渭的“宗元”观
黄俊琪
摘要:徐渭《昆仑奴》改本同《盛明杂剧》本的差异,对比体现出其“宗元”观。徐渭提倡戏曲要“宜俗宜真”,保持戏曲语言特色,体现人物心理或创作个性,同时要“亦俗亦雅”,以清丽而不晦涩的语句抒发感情。
梅鼎祚杂剧《昆仑奴剑侠成仙》有万历四十三年山阴刘氏刻本、《盛明杂剧》本及《酹江集》本。徐渭万历二十年修改此剧,即《酹江集》本,有眉批言“旧有徐文长改本,品陟甚当,其中所删润处亦胜原本,今改从”。《盛明杂剧》初集刊于崇祯二年,徐朔方先生认为,“可能就是徐渭的改本,它的曲文当是梅鼎祚的原文”。就现存版本来说,《盛明杂剧》本最接近梅本原貌。
“宗元”的概念,是杜桂萍老师对明清时期戏曲复古风尚的概括。在《明清戏曲“宗元”观念及相关问题》中提出,“元曲”的内涵,并非元杂剧本貌,而是来自《元曲选》和明人二次解读。元曲本貌往往较为朴拙、粗陋,在脚色安排、分折上也比较混乱,“音韵少谐”。《元曲选》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修改,《太和正音谱》《中原音韵》又规范了戏曲音律,沈璟强调“文从格律”“按字模声”。张新建在《徐渭改稿》中评价,徐以白作曲相比原本更加朴实自然,且合乎情理。樊文忠提出,徐渭强调戏曲语言通俗易懂,反对以时文入戏,至俗即是至雅。王雅琴认为徐渭的“本色”强调个体性和独创性,作品要体现“真我”。本文通过比较版本差异,分析改本的特质,分别从“宜俗宜真”“亦俗亦雅”剖析徐渭“宗元”观独特之处。
一、宜俗宜真
徐渭在《题〈昆仑奴〉杂剧后》中提到,“散白与整白不同,尤宜俗宜真”。下文分两节阐述改本的“俗”与“真”之处。
(一)宜俗———越俗越家常越警醒
徐渭批评梅鼎祚原作“散白太整”,认为戏曲创作“越俗越家常越警醒,此才是好水碓,不杂一毫糠衣,真本色”。《酹江集》本在人物对白上,更加通俗化、口语化。徐渭将一些文言词汇都改成了白话词汇。郭令公问崔生,“这昆仑奴是甚名来”(《盛明杂剧》本),改成了“这昆仑奴叫做什么名字”(《酹江集》本)。郭令公吩咐设座款待,“设绣榻郎君坐者”(《盛明杂剧》本),改成“看座儿请郎君坐者”(《酹江集》本)。显而易见,改本用了更加通俗的词汇,将“设绣榻”改为“看座儿”,更加符合戏曲人物对白的特征。
徐渭适当添加了一些量词和介词,避免对白太过文雅。红绡内心思索,“看那生貌如冠玉……是好托终身的”(《盛明杂剧》本),“看那生才貌双全……是个好托终身的”(《酹江集》本),除了修改形容崔生外貌仪态的词语外,还添加了一个量词“个”,描摹出红绡暗暗思索琢磨时的情态。崔生回到家中,猜测红绡的暗示,“这明明是有心我了”(《盛明杂剧》本),改为“这明明是有心于我了”(《酹江集》本)。加了一个介词“于”,增加语句长度,把崔生揣度时的语气描摹出来。一些文言词汇替换成白话词汇,增加了量词和介词,使得原文一些语句表述更加通顺流畅。
徐渭还十分重视戏曲的表演性。郭府下人取笑崔生,“你叹气也无益,可知道丙丞相不问牛喘”(《盛明杂剧》本),改为“你叹气也没用,可知道丙吉丞相不问牛喘哩”(《酹江集》本)。加上语气词“哩”,口语化、俚俗化,符合郭府下人的身份,有对话的情境。另一方面,“阻贤”的门人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让表演显得更加诙谐、有趣。
(二)宜真———改本的自然真实
徐渭强调的“真”,指符合人物的情态心理,真实合理,并且体现创作主体意识。“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俗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本色”不仅指语言通俗,而且还能充分表达人物或是作者的内心情感。徐渭修改人物对白,使其更加贴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郭令公嘱咐崔生,“郎君闲暇,须一相访,无间老夫也”(《盛明杂剧》本),改为“郎君闲暇,须时常相访,莫弃嫌老夫也”(《酹江集》本)。《酹江集》本中,“一”改为“时常”,“无间”改为“莫弃嫌”,语言更加口语化,另一方面,体现出郭令公对崔生的赏识和亲近。郭令公避难辞官在家,遇上故人之子自然格外亲近。以一种略带哀求的语气说此话,能传达出郭令公的心理情态。崔生要去拜访郭府时,言“且待昆仑奴到来前行者”(《盛明杂剧》本),改为“且待昆仑奴到来,好服侍着走一遭也”(《酹江集》本)。此处增句,使意思表达更加完整,更加通俗口语化。同时,崔生为主,昆仑奴为仆,“服侍着走一遭”符合并强调了二人身份,使其对白更加真实自然。
徐渭谈“真”,也是在强调创作的个性化。第一折【仙吕·混江龙】称赞郭令公忠义英勇,原本“真个是戈挥太白……乾坤再整,日月重明”,徐渭加一介词“把”字,改为“真个是戈挥太白……把乾坤再整,日月重明”,则显出他一贯的雄健风格。孟称舜眉批“徐云此下排比十四句,太文稍板”。徐渭加一“把”字,则稍减原曲的板滞,增加一种主动的气势。“把乾坤再整”,气贯长虹,整体风格变得雄健洒脱,体现了徐渭作品一泻千里的个性化特征。明代前期戏曲创作以宫廷杂剧为主,多神仙道化、宫廷历史剧。明中叶之后,作家的戏剧创作明显有了更多的个人寄托和更加鲜明的个性风格。徐渭提倡“俗”,首先强调散白不应太整,只追求句式整齐,如此“锦糊灯笼,玉镶刀口”,为“小做作”。其次,要保持戏曲自身文体特色,能够“感发人心”,“无今人时文气”。再者,“真”,一是要自然真实,贴合人物身份和情态,二是要有鲜明的创作主体特征。无论是“俗”还是“真”,都是戏曲“感发人心”所需的特质。
二、亦俗亦雅
徐渭并非赞同“愈俗愈好”。从元刊本来看,元杂剧在语言上比较粗陋,明杂剧创作整体偏文雅化。戚世隽在《明代杂剧研究》中谈到了明杂剧的诗化。明代的杂剧创作,雅俗审美不断趋向于融合,明代人们常常以戏剧与诗词同宗。徐渭虽然尊崇元杂剧的“本色”,却也认为“填词如作唐诗”,不可太俗。戏曲当有韵味,可雅俗共赏,让人回味无穷。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评:“虽此剧经文长删润,十分洒脱,终是女郎之唱晓风残月耳。”徐渭反对典故堆砌,但不反对引用前人故事,但是要注重贴合人物心境和故事背景,才能更好地抒情言志。“雅”是强调“切致”,让语言能够准确抒发感情。“至于曲中引用成句,白中集古句,俱切当,可谓挈风抢雨手段。”
以【正宫·呆骨朵】为例:他阿娇金屋妆成相,记盈盈十五恰嫁王昌。(《盛明杂剧》本)我在他家从小来生长,记十五盈盈蚤嫁王昌。(《酹江集》本)这是昆仑奴代红绡所言。第三人称改为了第一人称,娓娓道来。原本用了金屋藏娇和崔颢“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两个典故,徐渭删去了金屋藏娇的典故,改为“我在他家从小来生长”,更符合当时情景。
再以【仙吕·混江龙】为例:特地亲提灵武驾,翻然远救朔方兵。(《盛明杂剧》本)特地亲提灵武驾,从天忽下朔方兵。(《酹江集》本)“翻然远救朔方兵”出自杜甫的《诸将五首》,是指朔方军总管沙咤忠义为突厥所败,张仁愿代之,乘突厥不备攻破。朔方军收复京城、败吐蕃,皆藉助回纥骑兵,故言“尽烦回纥”。郭子仪曾担任朔方节度使,故用此诗句。但此曲是要赞扬郭令公的功绩,这么用并不合理,改为“从天忽下”体现了郭令公及时解除危难的神勇。“最喜用事当家,最忌用事重沓及不着题”,如此一改,更加贴合情境。
徐渭提倡“俗”,是针对明代创作好以时文入戏、复古剽窃前人的弊病。鄙弃那种“一味孜孜汲汲,无一句非前场语,无一处无故事”的创作。他提倡的“雅”在于用典恰当,贴合人物,而不是“丽而晦”。
三、结语
“元曲”观念受到明代文人的重新建构,与元杂剧原貌相去甚远。对雅俗的不同偏尚是明代作家们关于“宗元”的不同体现之一。《昆仑奴》改本保持了元杂剧的“本色”,又比元杂剧更加文雅,达到了“亦俗亦雅”。归根到底,“俗”与“雅”都是为了“真”———抒情和感发人心的需要。徐渭的“宗元”创作相比元杂剧显然有了不一样的探索。
徐渭的幕僚生涯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秘书分为官方秘书和私人秘书。官方秘书即为秘书职官,隶属于各朝代的秘书机构或秘书官职;私人秘书则是隶属于雇主的门客、幕僚等。徐渭是明代中期依附于胡宗宪的重要幕僚,他完成总督府与朝廷来往文书,巩固了胡宗宪的政治地位,对其建言献策并一同改观了抗倭局势,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获得雇主极大信任。对徐渭的幕僚生涯研究后,启发我们当代秘书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找时机、抓机会的能力,还需要秘书工作者拿出职业态度,与领导、同事同舟共济方能一帆风顺。
关键词:徐渭;幕僚生涯;写作能力;谋略能力
徐渭,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浙江绍兴人。一开始字文清,后来改字为文长,号青藤老人,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年轻的时候就聪慧过人,文思敏捷,岁就中秀才,但乡试却屡考不中,只能靠在家乡开设私塾来糊口,岁时乡试初试第一,但在复试时却未能中举。“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在后来的两年中,浙闽沿海不断受到倭寇的侵扰,徐渭以参军身份为战局出谋划策,其军事谋略能力引起了胡宗宪的注意。在嘉靖年(年)的冬天,经胡宗宪多次相邀后,徐渭终于答应到总督府担任幕僚,这也标志着其在总督府年幕僚生涯的开始。在此期间,徐渭不仅帮助胡宗宪完成朝廷来往的文书,还为抗倭的军国大事出谋划策,得到了胡宗宪的赏识和看中。后胡宗宪入狱,自己离开了幕僚队伍开始了中年漂泊的生活,万历五年年北上到辽东,经戚继光介绍到辽东李成梁总兵府内,开始了自己的边关幕僚生活,期间传授李成梁长子李如松兵法,为后者“万历三大征”中援朝战争打下了深厚理论基础。
一、秘书和秘书分类我国的秘书由来已久,渡过了悠久的历史长河。笔者认为,从中国古代到现代,“秘书”经历了从职官到职业的变化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秘书与核心机构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近。秘书起源于秦汉以前的上古时代,那时候的秘书只是对酋长或者帝王负责,记录占卜的人员。到了秦朝,秘书开始担任皇帝书记员,负责记录皇帝的日常政务文件记载,类似于今天的痕迹管理的台账。到了汉代,秘书则更为重要了,主要职责是负责起草文件,并颁布法令,逐渐具备了现代化秘书的职能也是那时开始。唐宋元时代的秘书不断地呈现并代表着各式各样的职官。直到明朝宰相被废除,但其内阁大学相当于皇帝的秘书,自然没有太大变化。晚清时期,由于军机处的建立,大部分秘书职能都转移到了军用部门。
1.官方秘书
在中国古代的职官系统中,官方秘书有秦代的博士、给事中、侍中,汉代的博士、郎官(谏大夫、中大夫、议郎),唐宋时期的翰林学士院和枢密院,明清时期的内阁、军机处。而记录“秘书”一词的最早出现在我国汉代,由《史记》和《汉书·宝典》中记载下来,“秘书”作为官方头衔最早在黄帝时期已经出现,那时酋长作为各项事情的负责人,而负责记录这些事情的就是“书记官”,他们直接向酋长负责。它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整理文件,例如仓颉是黄帝的历史官员。那时的秘书具有传奇、神话和宗教色彩,这个功能一直持续到夏、商、周。西周“太史”的出现,代表了专职秘书机构在国家的建立。然而,直到东汉时期,“秘书”一词才被用作官方职位,到东汉时期开始普及,曹操则定义了秘书职官,秘书在魏晋时期主要负责经典的书写,从事或分管文件、历史。而作为术语——“秘书”是以相对较高的频率出现是在隋唐时期前,其中大部分是为了显示官方的立场而形成的监督员的称呼。
2.私人秘书
与官职秘书不同,私人秘书就是非官方的,简单来说就是不领朝廷俸禄的。非官方秘书则有内宰、士人、“霸府”幕僚以及入幕僚的落榜文士。
私人秘书大多存在于幕后,作为门客或幕僚帮助雇主完成需求。由雇主给他们发薪水。在历史的众多私人秘书中,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李斯、营造“三窟”的冯谖、毛遂自荐成功的毛遂,都是私人秘书的优秀代表。
幕僚和上述门客的区别就在于雇主安排的工作,幕僚的工作大多都与军事方面相关。和现代作战参谋类似。幕僚事情繁重并且机密,内容又相当困难,幕僚的质量高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战争的走向,所以幕僚的选择就极为重要,前文介绍徐渭也是在浙闽沿海抗倭战役中做出贡献才被胡宗宪看中,可见幕僚的门槛很高。
二、从秘书角度看徐渭的幕僚生涯贡献
徐渭曾经对人说过:“我这个人,书法是最擅长的,其次是写诗,再次写文章,最后才是绘画”。但是在笔者看来,徐渭军事幕僚生活的历史贡献丝毫不逊色于他的艺术成就。
1.文书撰写
秘书工作无小事,而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上级领导撰写文书,这是秘书的基本工作之一,而古代的文书是什么?就是奏章。奏章是一种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十分复杂的公文,是古代臣属向帝王们谏言述实用的。明代的大臣们不仅要考虑上述条件,还要考虑到明代最特别的嘉靖皇帝的阅读感受,这就十分困难了。嘉靖皇帝是以外藩身份入主大统,从小十分聪明,《明史》记载“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翁然称治”。嘉靖帝为了巩固明朝统治,名义上玄修放权内阁,实则独操统治,而倭情复杂来往奏章频繁,务需一位文笔优秀的人来担任此项任务,徐渭就成了不二之选。向明朝政府上奏的《代胡总督谢新命督抚表》就是作为幕僚徐渭所写的第一篇文书,内容如下:
任兼督抚,一方文武之思,镇重浙闽,万里华夷之会,抚躬如感,受托思危。臣伏念东南之患,夙夜再兴,始于赤子之弄兵,驯至苍生之受毒。引岛夷而深入,连省甸以五宁。慨自数年以来,无如今日之甚。譬犹破坏之车,既遇险于泥泞,必得良父之御,可责望以驱驰,若求善后于贱工,终知无补于覆辙。臣之自瑞。何以异兹?人所私评,亦为过当、且昔叨监军纪功之任,偶成事于一时,比于今提督巡抚之难,亦奚啻夫百倍,昔犹不逮,今复何能?特以圣明用人。姑自郭槐而始,则凡豪杰响应,必有乐毅之流。臣敢不涕潵誓师,失心图报。黄金横带,敢怀先乐之心,沦海扬波,岂望生还之日。仗天威而策励,尊朝筭以周旋。取彼鲸鲵。爱助渔阳鼓繁之僳,佇看溟渤,翻为鹰鹜之池。力虽不前,志诚无已。
洋洋洒洒数百字,把浙闽沿海的倭情紧张和任务艰巨说的一清二楚,又表达了胡宗宪自己的决心,把嘉靖帝的任用夸为圣明举动,夸到了天上,很好表现了胡宗宪肝脑涂地的形象,文章随即得到了嘉靖帝的赞美。像这样讲述倭情紧张,东南局面困难的文章还有很多,大多出自徐渭之手。
2.献策擒倭
“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汪直,皆预其谋”。对于和倭寇勾结的走私犯,他深知对方的欲望,也就是得到朝廷的承认,在世局动荡的年代,不是为了生存,谁都不愿意去做走私。他找到并抓住了这一个弱点,也是抗倭的突破口,与胡宗宪设计擒拿了走私头子徐海,并以此诱惑走私头子王直到军营里来商量事情,最终抓住了他。为周全消除东南沿海倭患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徐渭幕僚生涯的价值
徐渭担任幕僚时,政治上为胡宗宪代写奏章,通过文书联系取得朝廷信任。写作祥瑞贺表,靠拢朝政当局者,巩固了胡宗宪的政治地位,为实现其政治抱负铺路。在东南浙闽抗倭作战中,结合浙闽实际,制定抗倭作战策略,贡献自己的智慧方案。晚年来到辽东,教授学生兵法,为国家培养军事人才。可以说,徐渭的幕僚生涯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他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了自己生平的抱负和愿望,在内心也希望能有终南捷径,通过胡宗宪成为朝廷的官员。但事与愿违,在思想上又看不上胡宗宪巴结朝廷要员,而当胡宗宪倒台之时,幕僚队伍也随之解体,报国的路也就随之塌陷。
他受限于封建思想和时代限制,走不出读书、科举、做官、报国的理论中,所以一直都走在寻求报国的路上,但是道路坎坷,思想上又不愿意和当朝官员巴结。在那个时代,嘉靖年间政治上波谲云诡,军事上北边抵御鞑靼,东南沿海抗倭,民生上天灾不断,全国各地闹事不断,生在这一时代的徐渭,是和无数文人志士一样,都有报国的情怀,但是无奈科举不中,报国无门,幸运的是得到胡宗宪赏识,能够在幕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幸的是这个时间很短暂,但也足够辉煌。晚年的他,无力在为国家做什么,只能保持“得天下英才聚而育之”的心态,为国家培养人才。纵观古今,能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历史时期,这样一段悲惨的人生经历中,不断奋发向上,在无比短暂的但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上尽力一舞的,又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