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浅谈中华文明的发端
(2019-10-06 19:18:47)
标签:
转载 |
儒学并非中华文明之基石。有明代儒生感慨“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同行的人就反驳“古之圣贤皆秉烛夜行乎?”驳得他哑口无言。康哥说的“何谓纳百家之长?盖百家中合乎天道者谓之长”,天道本来就不是一种明确的概念。你怎知儒家最合天道?以儒家核心为例,孔子曰仁,可是,从来没有明确过什么是仁,这不能不给人一种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投机取巧之感。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发端,错矣!儒家只能算是拾人牙慧而已。
孔子一生,都在努力重现当年周公执政时期所呈现的礼乐典章和有序的君臣人伦。可是,他究竟也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非常佩服孔夫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精神也一直激发我鼓励我去追求我的理想。
但是,周公礼乐也远不是中华文明发端,再往前还有文王演周易。周易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绝非三言两语能讲明。一言以蔽之,周易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的精髓。
那么,周易就是中华文化的发端吗?
仍然不是。中华文化再往前,就是商朝。
现代的历史教育灌输给我们的,中国历史是一部专制史,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而我们现在的“共和国”,吾不知其共和在何处。其实历史上的商朝确确实实是一个共和的国家。商朝的祖先是华族,而非夏族。
作为夏族一支的周,以武力灭商,到底是一种文明战胜野蛮,还是野蛮战胜文明,实在是一件需要继续考证的事情。
在商朝,帝位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终商一代,兄终弟及的禅让比后世的总和还要多。而正是夏族的夏和周,将“家天下”和“嫡长子继承制”这两种僵硬的制度固定下来。
非常讽刺的是,华夏之争,看似是夏族最后赢得胜利,但是,华族的文化却流进了我们的骨子里,现在又被带到世界各地。现在我们的民族,被称为华人,我们的语言,被称为华语。
由于年代的久远,我们很难得到远古之前的直接历史信息,往往听到后人的徒说,其中当然不免加工和虚构,甚至是颠倒黑白。我在细密的历史巷道里仔细寻找,打破沙锅问到底,似乎仅能闻到一点深巷中的酒香。
我们现在仍然在上古三大奇书里面,发现上古文化的一点点遗迹,即《山海经》中的一些奇特故事。山海经中的主角,无疑是帝俊。仔细沿着一个脉络看过来,就会发现帝俊的很多功绩,后来渐渐都被重叠到了其他五帝身上,尤其是帝喾。最后帝喾位列五帝之中,东方华族的首领帝俊却被埋入历史的尘埃。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篡夺,但是,历史往往会将真实,留至永远。
古代先民中最发达的文化,就属太阳崇拜了。世界上大部分先进古文明都是从太阳崇拜开始的,但是我们的似乎没有那么明确的指向。
在现在的日照,发掘的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古都城,那正是华族的聚集中心,拥有传说中的旸谷,也正是世界三大太阳崇拜发源地之一。
离他不远的滕州,正是商代的摇篮,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希腊”。中国的第一辆车,第一艘船,都是发源于滕州。
夏朝是没有留下文字的,虽说黄帝命仓颉造字,但是没有实证。世界公认的汉字发端,是商代的甲骨文。而在中国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前,国际公认的中国信史,也是最早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商代。所以,当今学界对于商朝研究的轻视,是非常遗憾的。
上古时期从西方来的黄帝部落联盟打败了炎帝部落,之所以不灭掉,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炎帝部族文化发达,人口并不在少数,完全消灭是办不到的。而炎帝也不再做无谓的抗争,给人民以和平,并做了中华文明的始祖,又被称为伏羲。这又是在文化上战胜蛮族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