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梅西云
梅西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017
  • 关注人气: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张岱有可能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2019-01-23 15:43:45)
标签:

转载

分类: 张岱

一、此“曹雪芹”非彼“曹雪芹”

       要推翻《红楼梦》为曹寅家族人所写的论断,就必须要证明在清人笔记中流传的作《红楼梦》的“曹雪芹”并不是曹寅家族的“曹雪芹”。

       历史上最先明确记载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是永忠,他在1768年写了一篇《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明义在《题<红楼梦>组诗》中说到“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知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抄本焉”。他这个记载后来被袁枚引用。后来的裕瑞在《枣窗闲笔》中也写有关于《红楼梦》及曹雪芹之事,据他自己说源于他的前辈姻戚,包括明义、墨香等人。如此看来,从永忠、明义、袁枚再到裕瑞,他们的信息来源基本是同源的,就是来自“墨香”其人。而据红学家考证,墨香是乾隆年间敦敏、敦诚兄弟的叔父,敦氏兄弟在笔记中记载了他们和“曹雪芹”交往的事情,但却从未记载过“曹雪芹”撰写《红楼梦》之事,这就很奇怪了,按说《红楼梦》一书应当是这个“曹雪芹”最大的成就,敦氏兄弟与曹雪芹有一定交情,却闭口不谈此事。

       更奇怪的是,在高鹗与程伟元于1791年排印《绣像红楼梦》时,却在序中写道:“《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可见,高鹗、程伟元所依据的信息,似乎与永忠等人并不一致。而且他们所依据的版本,也并非现存最早的甲戌本(1754年脂批版),因为在他们刊印的《红楼梦》中并无丝毫提起脂砚斋、畸笏叟批语。

       永忠、明义等人言之凿凿,认为曹家有个“曹雪芹”,可曹家家谱和关于曹家的历史记载上却明确查无此人。在曹家家族中,唯一符合敦氏兄弟记载的“曹雪芹”年龄的,就是曹寅的孙子曹天佑。但曹天佑不可能是“曹雪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和《五庆堂辽东曹氏总谱》记载,曹天佑在乾隆九年(1744年)“现任州同”,也就是说乾隆初年曹天佑乃有明确记载的清廷官员,但“曹雪芹”的生前好友们却没有一个记载他任过何种官职,反而是说他“以老贡生槁死牖下”,也就是说到死都是个贡生,未曾出任任何官职。再者,众所周知,曹寅家族败落于雍正五年(1727年),彼时曹天佑只有12-13岁,年龄这么小,如何能够清晰记得家族繁华?又哪来的那么多“秦淮风月”?

       有人认为,脂批可以证明“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但却无法考据出“曹雪芹”有个叫“棠村”的弟弟。有学者认为,我们现在认为的“脂砚斋批语”,事实上并不完全是“脂砚斋”所加,也不是一个时期的批语。涉及“芹溪”的批语都是真正的“脂砚斋”所为,批语时间在康熙中期;而涉及“雪芹”的批语,则是与“曹雪芹”同时的一个不知名的批书者所为,批语的时间在乾隆中期。因此,“芹溪”和“雪芹”并不是同一个人,因为涉及“芹溪”的批语一般都同《红楼梦》创作素材有关,暗示书中描写内容是“芹溪”的真实生活经历,而涉及“雪芹”的批语,一般只同该书的修改、增删有关,基本没有把“雪芹”的生活经历与书中内容加以比附的批语。

       综上所述,《红楼梦》书中的“曹雪芹”,敦氏兄弟记载的“曹雪芹”,和曹家的曹天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书中的“曹雪芹”,乃是该书的“批阅增删”者,也即编辑者、修改者,而根据脂批来看,不能排除他是作者之一的可能性。敦氏兄弟所记载的“曹雪芹”,则应该只是传抄者。至于曹家的曹天佑,则和《红楼梦》毫无关系。

       所谓“曹雪芹”即“抄写勤”之谐音,这位“曹雪芹”丝毫没有将《红楼梦》据为己有之意,而是在序言中非常明白的告诉世人,他只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奈何世人硬要将原作者之名安给他,还说他是为了隐藏身份而“故弄玄虚”,可这根本说不通,“曹雪芹”既然要隐藏身份,又何苦虚构出石头兄、空空道人、东鲁孔梅溪等三个与该书创作有关的人物?虚构一个作者也就罢了,一下就虚构出三个作者来,而且既然要隐藏自己的身份,何必还明确写上自己的名字,并如此详细的列出自己的具体工作?我想这位“曹雪芹”九泉之下也只好苦笑。


二、对“嫌疑人”进行一个描绘

       《红楼梦》是一本假托“风月”之事,实写“血泪”之史的自传性小说,这一点已经得到公认。要想找到一本自传性质小说的真正作者,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对小说男主角进行一个全方位描绘,然后根据这个描绘出的形象,按图索骥,从而找到“嫌疑人”。

       一、作者家庭状况很好,前半生纨绔半生一事无成,后半生潦倒贫困发奋著书。“当此时,则自欲将以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归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故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

       二、作者颇为自负,有志“补天”而无机会,故自叹“无材补天,幻形入世”。(按:此处也可证《红楼梦》绝非曹寅家族之人所写,作者自比女娲补天的灵石,何事能当得起“补天”之说?曹家要补谁的天?大清如日中天,需要他家来补?)

       三、作者容貌英俊。书中第三回说宝玉“色如春晓之花”,北静王也说宝玉“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

       四、作者“有才纨绔”,乃大才、全才之人。作者“专能对对联”,能够将“血泪之史”隐写入“风月之事”中,可见其拥有历史学家功底。而且作者精通戏剧、传奇,写作中经常带入戏剧笔法。此外,作者深谙茶道,又是个美食家,略通医学、深谙园林艺术,简直堪称“不世出之大才”。

       五、作者家族代代念书,但他却反对科举。

       六、作者有爱“红”情结,书中的宝玉、黛玉都爱红、哭红,书中也多次点明“红楼梦”即“朱楼梦”,如第五回“红粉朱楼春色阑”、二十三回“卷帘朱楼罢晚妆”、五十二回著名的“昨夜朱楼梦”,还有“怡红院”、“悼红轩”等等。

       七、作者有贵族情结。作者不仅仅出身贵族,而且他具有贵族精神和贵族的审美品位。

       八、作者有梦幻情结。这一点不用再过多赘述。

       九、作者有玉石情结。书名《石头记》,以“石头”代指宝玉和作者,宝玉“衔玉而生”,佩戴“通灵宝玉”。

       十、作者还具有真情情结、出世情结、金陵情结、美女情结、补天情结、惭恨情结、末世情结、悲剧情结、痴癖情结、同性恋情结、女性崇拜及平等情结和自贬情结,同时具有如此众多之心理特征,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其实并不是很多。

       以上便是对《红楼梦》作者形象的全方位描绘,而《红楼梦》此书的写作时间限制则当定为1526年至1754年之间,因为书中提到的最晚人物为祝枝山,死于1526年,则《红楼梦》写作不可能早于1526年(那些认为《红楼梦》乃建文帝朱允炆所作之人,可以休矣);现存最早版本的甲戌本《红楼梦》刊行于1754年,则《红楼梦》写作不可能晚于1754年。在这228年间,唯一一个符合上述全部特征的人,就是生活于明末清初的张岱。

       至此,本人认为张岱极有可能是《红楼梦》一书的原始作者(因《红楼梦》一书的最终定本极有可能来自集体创作而非一人之功,但一定是有一个最初作者的)。


三、张岱其人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0年 ),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精小品文,工诗词。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绝代文学名著。另有史学名著《石匮书》亦为其代表作,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评价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其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小品圣手"之誉。

那么,张岱是否能符合对《红楼梦》作者形象的描绘呢?我们一一来看一看。

一、张岱前半生家庭状况极好,是有名的纨绔子弟,后半生参加南明鲁王政权从事抗清运动,失败后终生不仕,晚年潦倒贫困、发奋著书,他在《自为墓志铭》中说,“蜀人张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幸存者,破床破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艺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二、张岱出生于浙江书香门第之家,祖上五代仕宦,但张岱却极不喜欢读与科举有关的书籍,因此一生从未中举。他批判科举制度“有人于此,一习八股,则心不得不细,气不得不卑,眼界不得不小,意味不得不酸,形状不得不寒,肚肠不得不腐”。张岱小时还很“顽劣”,极厌恶读“正经书”,因此青年时代就放弃科举,立志修史著述。

三、张岱有浓郁的“补天”情结,他在《琅环文集.越山五佚记》中说自己“张子志在补天”,然而辅助鲁王政权的失败,让他感到“臣志欲补天,到手石自碎”(《和祁世培绝命词》),他自叹“无材补天”,悔自己不能出力,挽救国家的大灾难,这也可看出张岱的“惭恨”情结其来有自。

四、张岱少年时容貌英俊。张岱《古今义烈传》中刘荣嗣有一篇序言,说张岱少时“望其风采,轩轩若朝霞举;商论古今,如数家珍”。

五、张岱“有才纨绔”,而且是公认的“大才”“全才”之人。张岱小时善于对联,陈继儒曾经考他:“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张岱马上对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令陈继儒非常赞赏。

张岱会作戏剧传奇,他一生爱戏成痴,“每观一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他自己也作了《乔坐衙》、《冰山记》等戏剧。

张岱更是知名的历史学家,他所作《石匮书》乃记录明代历史的经典著作。

张岱深谙茶道,著有《茶史》一书。而且张岱是个美食家,有专著《老饕集》,详细记录自己所创、所见的美食。

张岱略通医学,著有《陶庵肘后方》一书。

张岱深谙园林艺术,在《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都详细描写了杭州等地的园林历史、设计和布局。

由此观之,张岱真乃“不世出”之“全才”。

六、张岱有痴癖、情痴的特征。他在《陶庵梦忆》中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可见张岱和贾宝玉一样,也是个“情种”。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张岱更有“莫道人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语,更与贾宝玉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张岱学佛学道,喜好庄子,自号“蝶庵居士”就是化用庄子的“梦蝶”典故,晚年又学佛参禅,但“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虽如此,但张岱有出世情结,则可证明。

八、《红楼梦》作者的“爱红”情结,事实上可以置换为“爱朱”情结,也即“思明”情结,这是明末清初之时明朝遗民们的普遍情结。张岱也不例外,他的《石匮书》寄寓故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他痛心于“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二年总成一诬妄之世界”,于是决心修史,还历史本来面目。在明末清初遗民“爱红”、“恋朱”、“忆明”的普遍情结中,张岱堪称其中典型。

九、张岱有贵族情结,因其出身显贵,台静农为《陶庵梦忆》作序时说“宗子的家世,颇为显贵的,高祖天复嘉靖廿六年进士,官至太仆卿;曾祖元汴,隆庆五年状元;祖汝霖,万历二十三年进士……父耀芳,为鲁藩长史司右长史”,可见张岱家族真乃“世代簪缨”之家。

十、张岱的梦幻情结更不必赘述,《陶庵梦忆》“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堪称《红楼梦》写作总纲。

张岱又有玉石情结,他极爱石头,“人称‘石公’,即字石公”。在《天砚》一文中,他作铭记说“女娲炼天,不分玉石;鳌血芦灰,烹霞铸日;星河溷扰,参横其翕”,与《红楼梦》开篇是否有相似处呢?

张岱金陵情结也很重,他的《陶庵梦忆》中多次描述金陵人物、景致。张岱又有美女情结,他为许多著名女子作过小传,如王月生、朱楚生、苏小小等。张岱对于才女是非常推崇的,这一点他受到了李贽“童心说”和晚明公安派“性灵”说的影响,不承认女性天赋低劣,认为女人才德不比男人差,一些优秀的女人是“真男子”。

张岱自称“好婢女”、“好娈童”,可见他不仅有美女情结,也有同性恋情结,这很符合明末社会的奢靡景象。

“末世”情结更不必提,他在《陶庵梦忆》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他誓死不为清民,其末世情结当为明末遗民之典型。正因为他的家国之痛,因此其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和悲剧情结。

综上所述,张岱的个人经历和心理、性格特征,竟然和《红楼梦》作者几乎完全符合!除了张岱之外,我们无法在这228年中找到另一个具备以上所有特点的人物!这难道是巧合吗?


四、《红楼梦》中隐藏有张岱信息

李明鸟先生在《<石头记>作者是张岱论》中认为作者张岱将自己的姓名和出生日期隐藏在了《红楼梦》中,下面引用他的考证: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巧姐和贾母得遇花神、送祟、因巧姐生日为七月七日故取名为“巧姐”,其中祟书名为《玉匣记》,上写“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步送之,大吉”,这句话中隐藏了作者的生日。“花神”当指“绛洞花王”贾宝玉,而“玉匣记”即“石匮书”,“玉”在《红楼梦》中的真实形态就是“石”,“匣”即是“匮”,“记”即是“书”。古代以干支系统记录时日,“四十张”指年干支设置,“张”即是“设置”,“四”指天干第四天“丁”,“十”指地支第十支“酉”,二者合成“丁酉年”;“四十步”则指时辰,“步”即为“推算”,“四十”指第四时辰,即“卯”时。综合起来,“花王”贾宝玉的出生日期为:丁酉年八月二十五日卯时。而根据《张子文批》,张岱恰恰生于丁酉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八月二十五日卯时,贾宝玉的生日竟然与张岱的生日完全吻合!

《红楼梦》第一回,讲述了通灵石头转世投胎的故事,批语中用了“张子房与黄石公”的典故,“惜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能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聊供阅者一笑”。石头以人身现于世间,石头宝玉即年轻时的“石公”。通灵成仙的“黄石头”以老人之身现于世间,被称为“黄石公”,张子房极崇拜“黄石公”,“谒黄石公,惟见一石”,恨不能“随此石去”,意即将“黄石公”的“黄”去掉,惟留“一石”,而张子“随此石”,故而组成“张石”,但仍在世为人,并未“去”,故“张石”被还原为世间之“张石公”。批注者在这里利用张子姓氏、通灵黄石的石公名字,点明投胎入世后之贾(假)宝玉乃是真实的张岱,“石头”即“石公”,《石头记》即《张石公记》。

李明鸟先生的这一段考证、索隐很有意思,虽不能说没有牵强之处,但的确无法证伪,不能排除这个可能。


结语

通过上文的简单论述,我个人越来越倾向《红楼梦》极有可能是张岱所作这一推断。当然,后世成为定本的《红楼梦》,在张岱原作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其他许多人的创作心血,这其中也包括那个“批阅增删”的“曹雪芹”。张岱的所有人生经历和心理特征,都与《红楼梦》作者应该具有的人生经历和心理特征若合符节,而张岱年少时经历过大富大贵之人生,成年时又经历国破家亡之“大毁灭”,追随鲁王政权抗清又惨遭失败,恨自己“无力补天”,于是夺入山中潜心著述。《石匮书》乃国史,且主要涉及的是明代崇祯以前史事,故基本不需隐写;但《红楼梦》却乃家史,且故事背景主要发生于为清廷所忌讳的南明时期,因此张岱不得不“隐写”其事,作“假语村言”。《红楼梦》乃记录江南诗礼簪缨之家在时代中的衰亡和幻灭、为末世红妆哀泣作传、最终归于一片“空无”的悲悯“血泪”史。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愈发发达,《红楼梦》作者之迷迟早有一天会被揭破,而我认为,张岱是《红楼梦》真正作者的推论,有其很大的合理性,也许在未来某一天,会成为最终的真相。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