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张岱有可能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2019-01-23 15:43:45)
标签:
转载 |
分类: 张岱 |
一、此“曹雪芹”非彼“曹雪芹”
二、对“嫌疑人”进行一个描绘
三、张岱其人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前人评价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其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其小品文声誉尤高,多描写江南山水风光、民风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文笔丰神绰约,富有诗意,有"小品圣手"之誉。
那么,张岱是否能符合对《红楼梦》作者形象的描绘呢?我们一一来看一看。
一、张岱前半生家庭状况极好,是有名的纨绔子弟,后半生参加南明鲁王政权从事抗清运动,失败后终生不仕,晚年潦倒贫困、发奋著书,他在《自为墓志铭》中说,“蜀人张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幸存者,破床破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艺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二、张岱出生于浙江书香门第之家,祖上五代仕宦,但张岱却极不喜欢读与科举有关的书籍,因此一生从未中举。他批判科举制度“有人于此,一习八股,则心不得不细,气不得不卑,眼界不得不小,意味不得不酸,形状不得不寒,肚肠不得不腐”。张岱小时还很“顽劣”,极厌恶读“正经书”,因此青年时代就放弃科举,立志修史著述。
三、张岱有浓郁的“补天”情结,他在《琅环文集.越山五佚记》中说自己“张子志在补天”,然而辅助鲁王政权的失败,让他感到“臣志欲补天,到手石自碎”(《和祁世培绝命词》),他自叹“无材补天”,悔自己不能出力,挽救国家的大灾难,这也可看出张岱的“惭恨”情结其来有自。
四、张岱少年时容貌英俊。张岱《古今义烈传》中刘荣嗣有一篇序言,说张岱少时“望其风采,轩轩若朝霞举;商论古今,如数家珍”。
五、张岱“有才纨绔”,而且是公认的“大才”“全才”之人。张岱小时善于对联,陈继儒曾经考他:“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张岱马上对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令陈继儒非常赞赏。
张岱会作戏剧传奇,他一生爱戏成痴,“每观一场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他自己也作了《乔坐衙》、《冰山记》等戏剧。
张岱更是知名的历史学家,他所作《石匮书》乃记录明代历史的经典著作。
张岱深谙茶道,著有《茶史》一书。而且张岱是个美食家,有专著《老饕集》,详细记录自己所创、所见的美食。
张岱略通医学,著有《陶庵肘后方》一书。
张岱深谙园林艺术,在《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都详细描写了杭州等地的园林历史、设计和布局。
由此观之,张岱真乃“不世出”之“全才”。
六、张岱有痴癖、情痴的特征。他在《陶庵梦忆》中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可见张岱和贾宝玉一样,也是个“情种”。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张岱更有“莫道人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语,更与贾宝玉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张岱学佛学道,喜好庄子,自号“蝶庵居士”就是化用庄子的“梦蝶”典故,晚年又学佛参禅,但“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虽如此,但张岱有出世情结,则可证明。
八、《红楼梦》作者的“爱红”情结,事实上可以置换为“爱朱”情结,也即“思明”情结,这是明末清初之时明朝遗民们的普遍情结。张岱也不例外,他的《石匮书》寄寓故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他痛心于“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二百八十二年总成一诬妄之世界”,于是决心修史,还历史本来面目。在明末清初遗民“爱红”、“恋朱”、“忆明”的普遍情结中,张岱堪称其中典型。
九、张岱有贵族情结,因其出身显贵,台静农为《陶庵梦忆》作序时说“宗子的家世,颇为显贵的,高祖天复嘉靖廿六年进士,官至太仆卿;曾祖元汴,隆庆五年状元;祖汝霖,万历二十三年进士……父耀芳,为鲁藩长史司右长史”,可见张岱家族真乃“世代簪缨”之家。
十、张岱的梦幻情结更不必赘述,《陶庵梦忆》“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堪称《红楼梦》写作总纲。
张岱又有玉石情结,他极爱石头,“人称‘石公’,即字石公”。在《天砚》一文中,他作铭记说“女娲炼天,不分玉石;鳌血芦灰,烹霞铸日;星河溷扰,参横其翕”,与《红楼梦》开篇是否有相似处呢?
张岱金陵情结也很重,他的《陶庵梦忆》中多次描述金陵人物、景致。张岱又有美女情结,他为许多著名女子作过小传,如王月生、朱楚生、苏小小等。张岱对于才女是非常推崇的,这一点他受到了李贽“童心说”和晚明公安派“性灵”说的影响,不承认女性天赋低劣,认为女人才德不比男人差,一些优秀的女人是“真男子”。
张岱自称“好婢女”、“好娈童”,可见他不仅有美女情结,也有同性恋情结,这很符合明末社会的奢靡景象。
“末世”情结更不必提,他在《陶庵梦忆》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他誓死不为清民,其末世情结当为明末遗民之典型。正因为他的家国之痛,因此其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和悲剧情结。
综上所述,张岱的个人经历和心理、性格特征,竟然和《红楼梦》作者几乎完全符合!除了张岱之外,我们无法在这228年中找到另一个具备以上所有特点的人物!这难道是巧合吗?
四、《红楼梦》中隐藏有张岱信息
李明鸟先生在《<石头记>作者是张岱论》中认为作者张岱将自己的姓名和出生日期隐藏在了《红楼梦》中,下面引用他的考证: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巧姐和贾母得遇花神、送祟、因巧姐生日为七月七日故取名为“巧姐”,其中祟书名为《玉匣记》,上写“八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用五色纸钱四十张,向东南方四十步送之,大吉”,这句话中隐藏了作者的生日。“花神”当指“绛洞花王”贾宝玉,而“玉匣记”即“石匮书”,“玉”在《红楼梦》中的真实形态就是“石”,“匣”即是“匮”,“记”即是“书”。古代以干支系统记录时日,“四十张”指年干支设置,“张”即是“设置”,“四”指天干第四天“丁”,“十”指地支第十支“酉”,二者合成“丁酉年”;“四十步”则指时辰,“步”即为“推算”,“四十”指第四时辰,即“卯”时。综合起来,“花王”贾宝玉的出生日期为:丁酉年八月二十五日卯时。而根据《张子文批》,张岱恰恰生于丁酉年(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八月二十五日卯时,贾宝玉的生日竟然与张岱的生日完全吻合!
《红楼梦》第一回,讲述了通灵石头转世投胎的故事,批语中用了“张子房与黄石公”的典故,“惜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能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聊供阅者一笑”。石头以人身现于世间,石头宝玉即年轻时的“石公”。通灵成仙的“黄石头”以老人之身现于世间,被称为“黄石公”,张子房极崇拜“黄石公”,“谒黄石公,惟见一石”,恨不能“随此石去”,意即将“黄石公”的“黄”去掉,惟留“一石”,而张子“随此石”,故而组成“张石”,但仍在世为人,并未“去”,故“张石”被还原为世间之“张石公”。批注者在这里利用张子姓氏、通灵黄石的石公名字,点明投胎入世后之贾(假)宝玉乃是真实的张岱,“石头”即“石公”,《石头记》即《张石公记》。
李明鸟先生的这一段考证、索隐很有意思,虽不能说没有牵强之处,但的确无法证伪,不能排除这个可能。
结语
通过上文的简单论述,我个人越来越倾向《红楼梦》极有可能是张岱所作这一推断。当然,后世成为定本的《红楼梦》,在张岱原作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其他许多人的创作心血,这其中也包括那个“批阅增删”的“曹雪芹”。张岱的所有人生经历和心理特征,都与《红楼梦》作者应该具有的人生经历和心理特征若合符节,而张岱年少时经历过大富大贵之人生,成年时又经历国破家亡之“大毁灭”,追随鲁王政权抗清又惨遭失败,恨自己“无力补天”,于是夺入山中潜心著述。《石匮书》乃国史,且主要涉及的是明代崇祯以前史事,故基本不需隐写;但《红楼梦》却乃家史,且故事背景主要发生于为清廷所忌讳的南明时期,因此张岱不得不“隐写”其事,作“假语村言”。《红楼梦》乃记录江南诗礼簪缨之家在时代中的衰亡和幻灭、为末世红妆哀泣作传、最终归于一片“空无”的悲悯“血泪”史。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愈发发达,《红楼梦》作者之迷迟早有一天会被揭破,而我认为,张岱是《红楼梦》真正作者的推论,有其很大的合理性,也许在未来某一天,会成为最终的真相。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