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张子评说红楼梦 |

娜奥米帕金斯 揭示红楼梦和张岱的关系
凯迪社区有一位叫娜奥米帕金森,对红楼梦和张岱的关系深有心得。节录一些以观鉴欣赏。
娜奥米帕金斯 于 2014/4/14——
《红楼梦》作者是明朝遗民张岱已经确认无疑
张岱(1597年~1684年)又名维城、文孙,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长公,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著有《红楼梦》《石匮书》《四书遇》《快园道古》《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张岱的家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辉煌的科举业绩,家资豪富,在绍兴和杭州拥有多处园林池沼,明亡前的张岱过着风流浪漫、繁华精致的封建士大夫生活。
贾宝玉同款明代怀表(24小时制)
《红楼梦》与《陶庵梦忆》对应物品之
羊角灯
《红楼梦》里多次写到了羊角灯。红学所校注本所据的
羊角灯底本是庚辰本,有关文字没有“径改”,处理得当。贾府里的灯具多种多样,第53回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所写到的灯就有玻璃芙蓉彩穗灯,錾珐琅的活信可扭转的倒垂荷叶彩烛灯,各色宫灯,各色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画、或堆、或抠、或绢、或纸……诸灯。
羊角灯自然是用羊角制成的。羊犄角能有多大呢?怎么将其制成灯呢?古本《红楼梦》里,第14回是这样写的:“凤姐出至厅前,上了车,前面打了一对明角灯,大书‘荣国府’三个大字,款款来至宁府。”明角灯就是羊角灯。“通行本”则删去了“大书”两个字。显然,程伟元、高鹗他们没见识过可以在上面“大书”文字的羊角灯,依他们想来,那灯上能有三个描红格子般的“大字”也就很不容易了。
出于同样心理,古本第75回写到中秋节“当下园之正门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的描写,到了“通行本”里,后半句变成了“挂着羊角灯”。高鹗续《红楼梦》,因为见识毕竟短浅,第87回写林黛玉喝粥,想不出该配什么佐餐,便写下了五香大头菜拌麻油醋,这真令读者发笑。但你续书捉襟见肘倒也罢了,怎能擅改张岱的原文呢?
陶庵梦忆(卷四)世美堂灯
---陶庵梦忆
儿时跨苍头颈,犹及见王新建灯。灯皆贵重华美,珠灯料丝无论,即羊角灯亦描金细画,缨络罩之。
悬灯百盏尚须秉烛而行,大是闷人。余见《水浒传》“灯景诗”有云:“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已尽灯理。余谓灯不在多,总求一亮。余每放灯,必用如椽大烛,专令数人剪卸烬煤,故光迸重垣,无微不见。十年前,里人有李某者,为闽中二尹,抚台委其造灯,选雕佛匠,穷工极巧,造灯十架,凡两年。灯成而抚台已物故,携归藏椟中。又十年许,知余好灯,举以相赠,余酬之五十金,十不当一,是为主灯。遂以烧珠、料丝、羊角、剔纱诸灯辅之。
而友人有夏耳金者,剪采为花,巧夺天工,罩以冰纱,有烟笼芍药之致。更用粗铁线界划规矩,匠意出样,剔纱为蜀锦,墁其界地,鲜艳出人。耳金岁供镇神,必造灯一些,灯后,余每以善价购之。余一小傒善收藏,虽纸灯亦十年不得坏,故灯日富。又从南京得赵士元夹纱屏及灯带数副,皆属鬼工,决非人力。灯宵,出其所有,便称胜事。鼓吹弦索,厮养臧获,皆能为之。有苍头善制盆花,夏间以羊毛炼泥墩,高二尺许,筑“地涌金莲”,声同雷炮,花盖亩余。不用煞拍鼓饶,清吹唢呐应之,望花缓急为唢呐缓急,望花高下为唢呐高下。灯不演剧,则灯意不酣;然无队舞鼓吹,则灯焰不发。余敕小傒串元剧四五十本。演元剧四出,则队舞一回,鼓吹一回,弦索一回。其间浓淡繁简松实之妙,全在主人位置。使易人易地为之,自不能尔尔。故越中夸灯事之盛,必曰“世美堂灯”。
第 7 楼
《红楼梦》与《陶庵梦忆》对应宠物之
鹦哥与宁了
说到《红楼梦》里的宠物,我们首先想到的会是潇湘馆的鹦哥(有的古本写作莺哥),林黛玉和这个宠物的亲密关系,在第三十五回开头有一段非常细腻的描写,见黛玉回来,它会扑过去欢迎,并且招呼小丫头:“雪雁,快掀帘子,姑娘来了。”黛玉虽然被它嘎的一声扑来吓了一跳,有所嗔怪,但仍以手扣架道:“添了食水不曾?”那鹦哥竟长叹一声,大似黛玉素日吁嗟音韵,念起《葬花词》来。迎出的大丫头紫鹃和黛玉都笑了。黛玉又嘱咐紫鹃,把原来挂在廊子上的鹦哥架,另挂在月洞窗外的钩上,于是进了屋子,吃毕药,“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调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从这段描写里可以看出,黛玉的宠物鹦哥不是笼养而是架养,这一方面可能是它体型比较大,另一方面应该是黛玉希望给它以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
《陶庵梦忆》宁了
大父母喜豢珍禽:舞鹤三对、白鹇一对,孔雀二对,吐绶鸡一只,白鹦鹉、鹩哥、绿鹦鹉十数架。一异鸟名“宁了”,身小如鸽,黑翎如八哥,能作人语,绝不含糊。大母呼媵婢,辄应声曰:“某丫头,太太叫!”有客至,叫曰:“太太,客来了,看茶!”有一新娘子善睡,黎明辄呼曰:“新娘子,天明了,起来吧!太太叫,快起来!”不起,辄骂曰:“新娘子,臭淫妇,浪蹄子!”新娘子恨甚,置毒药杀之。“宁了”疑即“秦吉了”,蜀叙州出,能人言。一日夷人买去,惊死,其灵异酷似之。
第 8 楼
张岱并不是大众耳熟能详的那种作家。但只要对他的生平有稍许了解,都能够判断他是个标准的翩翩公子,属于高富帅一类。张岱出身于文艺世家,祖孙几代人都工诗擅文,都出书立著,又都吃着朝廷俸禄,颇有家底。到张岱身上,他把生活玩到了奢靡的极致。他自己给自己的定性是“纨绔子弟”。他“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我说他“奢靡”,并非贬义,在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玩乐的同时,张岱写了有关戏曲、饮食文化、茶道、文学的许多著作,玩出了水平,玩出了境界。年青的张岱,生命如同璀璨夺目的烟花,他只需享受满眼的繁华,不用想前因,更不能预料后果。
张岱的享乐生涯伴随着明王朝的覆灭划上句点。他生命中那些看似永远耀眼的火花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失殆尽,他爱着的那些美好的事物被一一从身边剥离,只剩“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他不但要亲自挑粪种地以求糊口,还经常“布衣蔬食,常至断炊”。流年不语,风霜无情,褪去青丝,换了白发三千丈。避迹山居的张岱,要如何在以后的岁月里煎熬。
我常常想象,垂垂老去的张岱总要在一日操劳之后倚在破屋门前,或拄了棍杖蹒跚走到一处土丘上,默默无言地看夕日隐尽最后一道红光。他瘦削而颓然的脸上没有泪。然后转身进屋,在斗室中点一盏油灯,提起笔来,把往日繁华娓娓道来。“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那是他不愿醒来的梦,虽然已经残碎得如同上一辈子的事。一灯如豆,不足以照亮沉沉黑夜,但他每一次把那烟花美景在心头重温一遍,就能够靠着虚幻的火焰暖一暖结霜的灵魂,如此,苦度残生。
第 9 楼
最体现石公性情的,足以做他一生写照的文章,是这段。
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河蟹至十月与稻梁俱肥,壳如盘大,坟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脚肉出,油油如螾愆。掀其壳,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一到十月,余与友人兄弟辈立蟹会,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从以肥腊鸭、牛乳酪。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瓜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由今思之,真如天厨仙供,酒醉饭饱,惭愧惭愧。
石公一辈子都在用各类文字,回想少年盛世又末世的时节,自叹痴,自叹惭愧(这俩字在他许多文章里出现)。就是这点子自矜自傲和悔恨,构成了这人空寂里见热闹的文气。
说他是文妖,其实也就是妖在,他永远都在自己少年繁华时期盘旋,一边享受,一边惭愧。(确切的说,是一边回忆、一边忏悔)
小青佛舍 张岱
小青,广陵人,十岁时遇老尼,口授《心经》,一过成诵。尼曰:“是而早慧福薄,乞付我作弟子。”母不许。长好读书,解音律,善弈棋。
误落武林富人,为其小妇。大妇奇妒,凌逼万状。一日,携小青往天竺,大妇说:“四方佛无量,乃世独礼大士,何耶?”小青曰:“以慈悲故耳。”大妇笑曰:“我亦慈悲若!”乃匿之孤山佛舍,令一尼与俱。
小青无事,辄临池自照,好与影语,絮絮如问答,人见辄止。故其诗有:“瘦影自临青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之句。后病瘵,绝粒,日饮梨汁少许,奄奄待尽。乃呼画师写照,更换再三,都不谓似。后画师注视良久,匠意妖纤。乃曰:“是矣!”以梨酒供之榻前,连呼:“小青!小青!”一恸而绝,年仅十八。遗诗一帙。
大妇闻其死,立至佛舍,索其图并诗,焚之,遽去。
注解一下:
1. 天竺:杭州寺名,非指印度
2. 大士:观音大士
3. 妖纤:我想这里并不是指妖艳纤细,应该是美丽、柔弱的意思。
冯小青是林黛玉部分原形之一,林黛玉幼年时代也被癞头和尚乞付作弟子
西湖梦寻 三生石 张岱
三生石在下天竺寺后。东坡《圆泽传》曰: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憕居第。禄山陷东都,憕以居守死之。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憕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一日相约游蜀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溯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
“吾以绝世事,岂可复到京师哉!”泽默然久之,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泽望而叹曰:“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源惊问之。泽曰:
“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
今既见,无可逃之。公当以符咒助吾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
三日,往观之,儿见源果笑。具以语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源遂不果行。返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后十三年,自洛还吴,赴其约。至所约,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弗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唐。”遂去不知所之。后二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一。
王元章《送僧归中竺》诗:
天香阁上风如水,千岁岩前云似苔。
明月不期穿树出,老夫曾此听猿来。
相逢五载无书寄,却忆三生有梦回。
乡曲故人凭问讯,孤山梅树几番开。
苏轼《赠下天竺惠净师》诗:
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作三绝句:
当年衫鬓两青青,强说重来慰别情。
衰鬓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说来生。
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
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
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
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
张岱写红楼梦的过程中深受佛家思想影响,比如“情僧”的称呼,比如红楼梦中的三生石。作为佛学的发源地,南亚次大陆首先提出了轮回的概念,当时四个种姓之间有不可逾越的距离,上层阶级宣扬“世世轮回且命运不可更改”的思想,后来佛教兴起,提出六道轮回,且可以通过现世的努力而在来世得到更好的命运,从而笼络了大批信徒。两汉之后中国才出现轮回的思想,才有了地藏王菩萨、十殿阎罗等概念,正是在佛家思想的基础上改造的结果,三生石就是改造成果之一。
故事是这样的,公子李渊因父亲的去世而感悟人生无常,遂将个人产业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在寺中修行。寺中主持圆泽禅师和李渊在思想和爱好上有很多共鸣,二人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一日二人相约共游四川,李渊想走水路,圆泽禅师想走陆路,因后来拗不过李渊,二人走了水路。
二人到了一个码头的时候,有一个孕妇正在河边取水,圆泽当时流泪道,“她姓王,
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三年了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三生石上旧精魂,(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
赏月吟风不用论。(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成为过去)
惭愧情人远相访,(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望我)
此身虽异性常存。 (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现如今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有一块石头,就是传说中二人见面的地方,称为“三生石”。
评:土默热认为三生石是洪升专利,眼界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