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建安风骨与魏晋风度

(2018-11-13 18:25:53)
标签:

转载

分类: 张岱

建安风骨与魏晋风度

 

近期看三国,看到汉末至隋朝统一期间,中国经历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三百六十多年战乱与分裂,感概乱世造就了诸多英雄豪杰,也感叹社会动乱造成的民生灾难与疾苦。同时,对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兴盛现象十分困惑,难道真的会是“家国不幸诗家兴”?今有闲暇梳理出当时文坛出现的“建安风骨”、“魏晋风度”的含义及二者的时间界定、形成条件、代表人物和作品,对后世有何影响等,权作向那些创造出传世作品的人们致以敬意。

首先,关于“建安风骨”的定义。“建安”为汉献帝刘协年号(196-220),所以从时间段上说,指的是汉末至建安时期,也就是190年至220年的三十年时间长度;“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从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它要求作品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故而,“建安风骨”的概念是指这一时间段,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人物,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且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所形成的文学史上俊爽刚健风格的作品。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因之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特别是后来成为魏国统治者的曹氏父子都爱好文学,喜欢招揽文士。因此,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由于当时天下群雄崛起,纷争混战不断,让他们的创作不仅反映出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同时又表现出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个人以天下为己任,追求扬名后世。这就是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因其作品大多呈现政治理想豪迈、内容丰富充实,对人生短暂的哀叹、浓郁的悲剧色彩、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等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的时代风格 ,也在当时掀起了一个诗歌高潮。

“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四言诗独霸一时。如《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三曹中属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诗文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且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以五言诗名世。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而最家喻户晓的是他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的诗作娟秀婉约,有文士气,其《燕歌行》被誉为七言之祖。“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而“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今天读来,仍使人怵目惊心。“西京乱无象,豺虎相构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徐干的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他的诗《室思》写的一往情深。“念与君生别,各在天一方。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阮瑀的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生动形象。“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骨消饥肉尽,体若枯树皮。”应玚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朝雁鸣云中。音响一何哀。问子游何乡。戢翼正徘徊。”刘桢作品今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以物明志。“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对孔融,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是他年少时“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实际生于汉末的他,因书生气太足、锋芒太露为当权者不容,被曹操所杀。其代表诗《杂诗》“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陈琳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颇具现实意义。

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首先,文学观念及地位进一步明确。其次是对诗歌辞情的重视,为唐代的诗歌及近代五四文学创作方向和内容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次,“魏晋风度”的含义,魏晋中的“魏”是指三国里的曹魏指的是司马氏所建的西晋东晋。所以,从时间段上讲,魏晋就是三国两晋时期220420)的二百年时间段;“风度”原是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所以,“魏晋风度”是指这一时间段,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和陶渊明为代表人物,以狂放不羁、酣饮醉谈,率真洒脱而著称,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度

这一时期,名士们苟全性命于乱世,思治而不得,政治环境不断恶化,评论政治是不敢的,以至于名士少有全者,只好选择叛逆。他们带着浓重的文化怀疑和避世的无奈,为保持心灵纯净,回归自然。在清醒与沉醉里优游,在痛苦和癫狂里避世,在清谈和另类中挣扎,追求超越世俗的生活方式。这是魏晋风度产生的原因。为了填补精神空白,专谈玄理,而清谈的内容,主要就是《周易》、《老子》、《庄子》这也是他们洁身自好的最好途径:既表露了自己对当权者的不满,又比较安全,更符合老庄思想,从而也让哲学达到了一个高峰。

竹林七贤中,文学创作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诗歌最为著名的有《咏怀诗》共八十二首。如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轻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嵇康的《幽愤诗》中有“古人有言,善莫近名。奉时恭默,咎悔不生。” 是对自身悲剧的愤叹。而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同时,嵇康因善弹《广陵散》而闻名一时,即使到了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从而也让《广陵散》闻名于世且成为中国十大著名古琴曲之一。刘伶的《酒德颂》“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尔而醒。”把自己整日醉酒的“人酒合一”的模样传神地呈现了出来;向秀的《思旧赋》是其为怀念故友嵇康和吕安所作。“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让后人看到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痛苦的向秀。山涛、王戎、阮咸三人鲜有作品流传;陶渊明的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如:《从杂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读来仍脍炙人口。《归田园居》的开头“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写出了陶潜的无奈。他著名的散文是《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魏晋风度对后世影响,特别唐代是明显的。如:李白的诗个性之强,近于魏晋,思想上也近于玄老。后人说李白有清谈迹象。杜甫的诗,因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被称为诗史,在内容上更近于魏晋。而白居易文辞浅白、直率更是与魏晋有不解之缘。

 

 

2013.8.6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