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石名岱(4)——石昕生:张岱和贾宝玉VS红楼梦和张岱的金华火腿

(2018-07-13 00:02:58)
标签:

文化

分类: 张子评说红楼梦

有石名岱(4)——石昕生:张岱和贾宝玉VS 红楼梦和张岱的金华火腿(转载)

 
楼主:messiyun时间:2018-07-12 23:47:22 点击:5 回复:5
  石昕生:张岱和贾宝玉

  张岱,字宗子,号石公,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明万历25年(1597年),卒于清康熙18年(1679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其代表作有《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石匮书》等。 

  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臂鹰、弹琴、咏诗的纨裤子弟生活。明亡之后,避居山中,布衣、蔬食,常至不继,是贾宝玉式的人物。张岱“少工帖括,不欲以诸生名”,这种读书不求仕进的作法与贾宝玉的思想相通。 

  张岱的交游,“大江以南,凡黄冠、剑客、缁衣、伶工,毕聚其庐”,也与贾宝玉同,贾宝玉交结的妙玉、柳湘莲、冯紫英、卫若兰、蒋玉菡等都是此辈人物。 

  张岱家盛时,家有介园,园中有水盘据之,有寿花堂,有小眉山,有鲈香亭等。张岱祖父在世时,有两位老人游园,一个说:“竟是蓬莱阆苑了也”,另一个驳他说:“个边那有这样!”这两个老人对介园的评价,好象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反应,咂嘴念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张岱的书房,广种牡丹、茶花、梅树,前后明窗,渐作暗绿,又是一个怡红院。张岱自称“少为纨裤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骋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谣、桔虐、书蠢、诗魔、庸碌半生,皆成梦幻。”……俨然是一个贾宝玉式的人物。 

  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如果我们说贾宝玉是张岱式人物,也无不可。因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肯定借鉴过书上的以及生活中的诸纨裤子弟形象的。


  原载1987年11月14日《无锡日报》 落花满砚2006年3月12日第一次整理

  火腿——张岱和红楼梦的联系之一
  明人张岱的咏金华火腿诗

  明代人张岱的这首题为《浦江火肉 金华》的诗,读来令人产生如获至宝的高兴和由衷的感激之情,这首诗称得上是咏金华火腿的奇诗。因为古人所称“火肉”即火腿,浦江火肉可理解为浦江生产的金华火腿。之所以称为奇诗,是因为张岱的咏方物诗原来有20首,题下却已标明“缺十首”。而现在的10首中,尚有缺字的不说,咏水果的又占了一半,留下的真正属于咏烹饪食品的仅有五首了。火肉一诗得以完整无缺地存世,呈现在今人面前,实在可喜可幸。
  这首咏物诗开头两句,诗人开门见山地直言猪肉是至味之物,而金华早早就已得盛名了。作为一位古代的文人雅士,张口大赞猪肉最美,若没有苏东坡挥写《猪肉颂》和那种“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胆量和勇气,怕是不敢启口的。好在《咏物诗二十首》题下,诗人有话申明在先:“自是老饕,遂为诸物董狐。”当然,士大夫文人是爱清淡、爱蔬菜的,东坡还是这一风气的开创人之一;张岱爱吃蔬果也是颇有名气的。“至味惟猪肉,金华早得名。”重要之处在于为我们常说的金华火腿始于唐,盛于宋,历史悠久一说,提供了又一有力证明。
  诗是讲究形象美的。这里诗人紧接着以珊瑚、琥珀那样形色皆美的鲜明形象,精辟的比喻,极力摹写被他解剖开的金华火腿的色形俱佳之美。将金华火腿瘦肉的嫣红似火,肥脂的依稀透明描述得淋漓尽致,非常贴切,非常传神。“珊瑚同肉软,琥珀并脂明”承上而来,从外及里,读来令人大饱眼福、耳福,馋涎欲滴。确切地说,这是从古到今优质金华火腿一脉相承的特具品质的历史记录与见证。
  “味在淡中取,香从烟里生。”五六两句,不仅道出了金华火腿美味和馨香的由来,且也讲到了以味为核心这一火腿腌制的工艺标准。看来,诗人敏锐的洞察力是十分惊人的。古代金华火腿中的“茶腿”,是腿中上品、贡品,那是名师用轻盐腌制,精心管理制成的,并以其味鲜美和淡,可用以佐茗而得名。
  最后,诗人用说理和咏叹及品尝举例来收束全篇。他以“腥膻气味尽”这样铿锵有力的语句,去消除某些因不懂其品质风味或不善于烹调的人,认为有霉气、油耗气之类的误解。并进一步用当年时尚的火腿名馔“火肉炒雪芽”为例,指导食用并再予盛赞。道来流丽条畅,耐人寻味。雪芽,古指春日刚萌发的芹菜嫩芽,色白如雪故名。古人有壅培木屑法生产的。苏东坡有“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的吟唱。后人也有以韭菜白、绿豆芽称为雪芽的。
  张岱这首五律,区区40个字。除了阐明“浦江火肉”———金华火腿的产地、历史、声誉并生动地刻画了色、香、味、形等优异独特的品质外,还讲到了其腌制工艺、食用方法和他个人的见解及感情。容量可观,具体入微,色彩绚丽,咏物寓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看来除语言艺术外,不通晓金华火腿多方知识和精于烹调的人,是难以作如此高度艺术概括的。张岱在美食方面的精深造诣,足以见之。这首诗,也可让我们与张岱的《方物》一文互为引证。
  张岱在《陶庵梦忆》卷四中的《方物》一文开头说:“越中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文章接着罗列出了他亲口吃过而值得载录的我国南北土特名品近60种。并说有的日日吃到,有的月月能尝到,转而又不无忏悔之意地说:“日为口福谋,罪孽固重……不可不谓之福德也。”感叹之中,可以略见他的为人心态。在明代那个历史交通条件下,一个人吃到过那么多有名的食品,是很不容易的。文中涉及金华的为:“浦江则火肉,东阳则南枣。”两样名食,现在都还存在。尤其是前者,如今正在大发展,年产已上500万只。关于“火肉”,《中国烹饪词典》解释说:“火肉,古代食品。即火腿。……”词条并转录了明人韩奕《易牙遗意》中的腌制加工方法。从工艺上看,基本上采录于当时的金华府一带,与今天的出入并不大。历史上凡能“传食四方”经久不泯的土特名食,其根本原因还是食品本身品质、滋味所具有的强大魅力。用时尚的话说,就是“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力”,千真万确。张老先生可谓味觉过人,慧眼独具,早在400多年前就已把璀璨的状元金花插在了“浦江火肉”———金华火腿上了。
  新闻链接:张岱(1597~1679),山阴(今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以文名世,人称其为晚明散文的集大成者,诗也别树一帜。明亡后,抱着爱国怀乡的感情“披发入山,避世著书”。他出身豪门,年轻时生活奢华,绍俗称之为“吃食户”、“能知味者”,是名不虚传的美食家。
  本文作者多年从事金华火腿及其文化的研究,1985年新春,曾应浙江人民出版社之约,撰著《金华火腿百菜谱》一书。两年后,又根据读书所积资料,撰写成了《历代文豪与金华火腿》一文,发表在本报及《中国食品》等报刊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