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和郊坛下官窑
文/陈 平
南宋官窑的历史、工艺和美学价值充分反映了其与南宋宫廷文化及社会习俗的密切相关性,因此也成为当代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北宋“靖康之难”后,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南宋王朝为了满足宫廷饮食、祭祀和陈设等需要,“袭故京遗制”,在临安设官窑,专门生产宫廷日用和祭祀用瓷,通常称南宋官窑。南宋官窑有二,分内窑和新窑。内窑现称“修内司窑”,在杭州凤凰山下;新窑今称“郊坛下窑”,在杭州乌龟山下。
修内司在南宋隶属匠作监,主要掌管皇城太庙缮修兼掌皇室用具配给。据《乾道临安志》载:“修内司壮役指挥,在万松岭下。”1996年9月发现了坐落于今杭州西子湖畔的凤凰山麓万松岭的老虎洞窑窑址。老虎洞窑窑址南距南宋皇城墙100米左右。在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一条长约700米的狭长溪沟的西端。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于1996~2001年间,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调查与发掘。瓷片标本还原器中,不仅有高质量的生活用器,还有用于祭典的仿青铜器形制的礼器。
从199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实验室即着手进行老虎洞窑址出土瓷片的研究,通过对出土瓷片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烧制工艺以及陶瓷性能等方面的大量研究。专家们认为,老虎洞窑南宋地层产品即是南宋修内司官窑瓷。修内司窑初建时间推测不可能早过绍兴二十年(1150)前,最迟不会晚于淳熙七年(1180年)。
修内司窑器特征
修内司窑在工艺上继承了北宋末期汝窑和官窑的特点,同时借鉴了龙泉窑青瓷烧造技艺。器类有各式仿商周秦汉青铜器和玉器的陈设瓷器,如弦纹壶、贯耳穿带弦纹壶、贯耳穿带方壶、鹅颈瓶、琮式瓶、纸槌瓶、鬲式炉、弦纹三足炉、螭耳弦纹炉、贯耳觚、尊、花插等,还有日用的各式洗、盘、碟、碗及杯等。
明曹昭《格古要论》中写道:“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记载:“修内司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浅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黑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乃器口上仰,泑(釉)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微露紫痕,此何足贵。唯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
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之隐纹如蟹爪,哥窑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修内司(老虎洞)官窑厚胎厚釉青瓷和薄胎厚釉(多次施釉)。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这一情况是以前所不清楚的,为官窑瓷器的鉴赏提供了依据。尤其重要的是在元代后期的地层中出土了带有八思巴文铭记的窑具,为这一时期文化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传世哥窑十分相似。实际上,传世哥窑就是修内司官窑。
修内司窑器胎骨黑灰,带紫褐色调(紫灰色),生烧器则为浅灰色,这也是它的主色调。少数修内司官窑器有“紫口铁足”特征。紫口即器口釉薄处呈赭黑色,满釉器有紫口而无铁足。铁足是底足露胎处呈黑灰色。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器,前者多为支钉烧,后者多为垫烧。多见薄胎厚釉器(胎最薄者仅1毫米
),瓷片断面可见7~8层釉层甚至更多。需要经过七八次反复上釉烧成的复杂工艺
。
修内司窑的釉色兼北宋官窑和龙泉窑二者之美。《格古要论》称“色好者,与汝窑相类”,釉色粉青为主,其次为月白,还有灰青、米黄等。修内司窑均有蟹爪纹开片。汝窑与龙泉窑中釉下划花较多,修内司窑几乎没有采用刻划花及印花工艺。另外,汝窑等器物的某一部位或多或少有些窑变,修内司窑产品则全然没有,釉色稳定性佳。南宋修内司官窑的工艺精美程度亦远远高于其后之郊坛下官窑。
传世修内司官窑器和宋哥窑器在胎质及其呈色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以至有“官哥不分”之说。关于1996年杭州市利群卷烟厂建设时发现有官窑堆积遗址,当时建筑承包方没有上报有关部门,文物主管部门也没有重视。建设者将其废土倾倒在钱塘江边,这批数量庞大的南宋官窑片被安徽民工和江西民工哄抢,当时民工手上多多少少手上都会有件完整器。可惜这一处珍贵遗迹被破坏,诸多南宋官窑整器、残件及瓷片均散失殆尽,令人扼腕。据知情人回忆,北京、香港和台湾等地的收藏爱好者坐地收购,因出价最高,攫取最多。故宫古陶瓷研究学者耿宝昌几年后撰文称“成为文物工作者全方位研究南宋官窑永远难以弥补的千古之憾。”
考古证实,古河道经过杭州(利群)卷烟厂附近,杭州(利群)卷烟厂南宋时期或为码头、仓库。从发现的瓷片标本看,官窑片的釉面、开片就数利群卷烟厂的质量最佳、最美。说明该处发现的官窑瓷片不少是内窑产品。而笔者曾发现一件带“奋、丙子”铭款南宋青釉莲瓣纹残盘标本。丙子年(1276年)为南宋德祐二年,景炎元年;元前至元十三年。台湾故宫博物院蔡和壁先生推测这些瓷片跟御道遗址有关,时间为1271年,跟笔者的计算时间相差5年。该瓷片标本则是宋末元初民窑制品的标本,说明官窑此时已经开始烧造民用日用瓷。
郊坛下官窑
郊坛为古代祭祀所筑的土坛,设在南郊。今杭州市乌龟山顶现仍有郊坛遗址,通往山麓的宽6米的道路,现仍称为御道。《咸淳临安志》记载有“青窑器在雄武营山上、圆坛左右”的内容,说明南宋末期第六代皇帝度宗咸淳时,在雄武营山上和圆坛子尚有两处青瓷窑。南宋末期除郊坛下窑外,还有另一个窑烧青器。雄武营山窑,据查在皇城西北,可能就是续窑。文中称在圆坛左右的窑即郊坛下窑。郊坛下官窑创立的时间应该不晚于嘉泰四年(1204年)。
20世纪初,在今杭州市南郊乌龟山发现了郊坛下官窑遗址。该窑址坐落在杭州市上城区。东北距皇城两公里,西面紧邻八卦田,窑址三面环山。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窑址南部进行了首次发掘,1985~1986年,南宋临安城考古队又对窑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后来又进行科学挖掘,发现大量实物资料,並在窑址上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在古窑址基础上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
郊坛下窑器特征
据慈溪上林湖南宋低岭头窑的考古发掘研究,低岭头窑产品是直接承袭北宋汝窑工艺,郊坛下官窑的产品又是承袭低岭头窑而来。
郊坛下官窑器型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有如尊、壶、琮、炉、瓶、洗及碗、碟等。从瓷器胎与釉的厚薄对比而言,有厚胎薄胎厚釉两类。一般讲碗、盘、蝶杯等小型器皿薄胎者居多。觚、炉、瓶、花盆等较大较高的器物则以厚胎者居多。釉色有粉青、灰青及米黄等色,还有珍罕的蜜腊黄(或枇杷色)珍品。胎色有黑、灰和米黄等色。
大部分器物有紫口铁足的特征,胎体不属于瓷质,属陶质。有薄胎薄釉与薄胎厚釉器,前者用支钉支烧,后者为圈足垫饼烧
。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厚釉瓷器胎体薄如纸,施釉在2次以上,多者达4次,装烧时往往将圈足底部釉层刮掉,再垫上垫饼,釉层不致粘连而报废。釉面多开片,分大片与小片。开片纹形成是由于高温条件下胎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致。薄釉器多开小片纹,厚釉器则多开大片。官窑器带款铭的很少,主要有
“官”和“郊坛下官窑”等款。
南宋官窑的恢复和发展
1978年,杭州瓷厂仿南宋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
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
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研制成功。
1987年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评比中,仿南宋官窑菊瓣碗、贯耳瓶、果盘、葵口碗等19件(套),新研制的十二锦瓶现代造型在全国同行产品质量评比中夺魁。荣获1987年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中荣获银牌奖。
2009年8月,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
一只精美的薄胎厚釉仿南宋官窑碗终于出炉——标志仿南宋厚胎薄釉官窑研发成功,使南宋官窑最精粹的制作工艺得到真正的恢复,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中国第一座陶瓷专题博物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南宋官窑博物馆,占地面积约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由展厅和郊坛下官窑遗址保护建筑两部分组成,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随着杭州历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于2002年进行了扩建和陈列改造。经改造后的南宋官窑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了南宋官窑的风韵与特色,既突出官窑的历史、工艺和美学价值
,又充分反映官窑与南宋宫廷文化及社会习俗的密切相关性。
郦越宁 1960年出生。现供职
杭州民生陶瓷有限公司,任杭州 南宋官窑研究所所长。代表作有《仿南宋官窑棠式贯耳瓶》、《仿南宋官窑》等。作品仿南宋官窑《八棱穿带扁壶》荣获第二届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奖。
叶国珍教授,1951年12月8日生,福建莆田人。是闻名国内外的著名古陶瓷科学与艺术研究学者。现任浙江萧山宋代名瓷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官窑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硅酸盐学副理事长、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长三角(浙江)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杭州萧山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浙江省政协特邀委员、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杭州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南宋官窑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杭州市第二届杰出人才 。

杭州卷烟厂工地出土(林先生藏品)
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和郊坛下官窑 文/陈
平
南宋官窑的历史、工艺和美学价值充分反映了其与南宋宫廷文化及社会习俗的密切相关性,因此也成为当代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北宋“靖康之难”后,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南宋王朝为了满足宫廷饮食、祭祀和陈设等需要,“袭故京遗制”,在临安设官窑,专门生产宫廷日用和祭祀用瓷,通常称南宋官窑。南宋官窑有二,分内窑和新窑。内窑现称“修内司窑”,在杭州凤凰山下;新窑今称“郊坛下窑”,在杭州乌龟山下。
修内司在南宋隶属匠作监,主要掌管皇城太庙缮修兼掌皇室用具配给。据《乾道临安志》载:“修内司壮役指挥,在万松岭下。”1996年9月发现了坐落于今杭州西子湖畔的凤凰山麓万松岭的老虎洞窑窑址。老虎洞窑窑址南距南宋皇城墙100米左右。在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一条长约700米的狭长溪沟的西端。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于1996~2001年间,先后进行了三次考古调查与发掘。瓷片标本还原器中,不仅有高质量的生活用器,还有用于祭典的仿青铜器形制的礼器。
从199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实验室即着手进行老虎洞窑址出土瓷片的研究,通过对出土瓷片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烧制工艺以及陶瓷性能等方面的大量研究。专家们认为,老虎洞窑南宋地层产品即是南宋修内司官窑瓷。修内司窑初建时间推测不可能早过绍兴二十年(1150)前,最迟不会晚于淳熙七年(1180年)。
修内司窑器特征
修内司窑在工艺上继承了北宋末期汝窑和官窑的特点,同时借鉴了龙泉窑青瓷烧造技艺。器类有各式仿商周秦汉青铜器和玉器的陈设瓷器,如弦纹壶、贯耳穿带弦纹壶、贯耳穿带方壶、鹅颈瓶、琮式瓶、纸槌瓶、鬲式炉、弦纹三足炉、螭耳弦纹炉、贯耳觚、尊、花插等,还有日用的各式洗、盘、碟、碗及杯等。
明曹昭《格古要论》中写道:“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者,无纹路。”
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记载:“修内司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浅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黑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紫口乃器口上仰,泑(釉)水流下,比周身较浅,故口微露紫痕,此何足贵。唯尚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
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之隐纹如蟹爪,哥窑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修内司(老虎洞)官窑厚胎厚釉青瓷和薄胎厚釉(多次施釉)。元代时老虎洞窑址继续生产仿官窑的器物,这一情况是以前所不清楚的,为官窑瓷器的鉴赏提供了依据。尤其重要的是在元代后期的地层中出土了带有八思巴文铭记的窑具,为这一时期文化的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元代晚期的遗存中有一类器物与传世哥窑十分相似。实际上,传世哥窑就是修内司官窑。
修内司窑器胎骨黑灰,带紫褐色调(紫灰色),生烧器则为浅灰色,这也是它的主色调。少数修内司官窑器有“紫口铁足”特征。紫口即器口釉薄处呈赭黑色,满釉器有紫口而无铁足。铁足是底足露胎处呈黑灰色。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器,前者多为支钉烧,后者多为垫烧。多见薄胎厚釉器(胎最薄者仅1毫米
),瓷片断面可见7~8层釉层甚至更多。需要经过七八次反复上釉烧成的复杂工艺 。
修内司窑的釉色兼北宋官窑和龙泉窑二者之美。《格古要论》称“色好者,与汝窑相类”,釉色粉青为主,其次为月白,还有灰青、米黄等。修内司窑均有蟹爪纹开片。汝窑与龙泉窑中釉下划花较多,修内司窑几乎没有采用刻划花及印花工艺。另外,汝窑等器物的某一部位或多或少有些窑变,修内司窑产品则全然没有,釉色稳定性佳。南宋修内司官窑的工艺精美程度亦远远高于其后之郊坛下官窑。
传世修内司官窑器和宋哥窑器在胎质及其呈色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以至有“官哥不分”之说。关于1996年杭州市利群卷烟厂建设时发现有官窑堆积遗址,当时建筑承包方没有上报有关部门,文物主管部门也没有重视。建设者将其废土倾倒在钱塘江边,这批数量庞大的南宋官窑片被安徽民工和江西民工哄抢,当时民工手上多多少少手上都会有件完整器。可惜这一处珍贵遗迹及诸多南宋官窑片、整器及残件散失,据知情人回忆,北京、香港和台湾等地的收藏爱好者坐地收购,因出价最高,拿到最多。故宫古陶瓷研究学者耿宝昌几年后撰文称“成为文物工作者全方位研究南宋官窑永远难以弥补的千古之憾。”
考古证实,古河道经过杭州(利群)卷烟厂附近,杭州(利群)卷烟厂南宋时期或为码头、仓库。从发现的瓷片标本看,官窑片的釉面、开片就数利群卷烟厂的质量最佳、最美。说明该处发现的官窑瓷片不少是内窑产品。而笔者曾发现一件带“奋、丙子”铭款南宋青釉莲瓣纹残盘标本。丙子年(1276年)为南宋德祐二年,景炎元年;元前至元十三年。台湾故宫博物院蔡和壁先生推测这些瓷片跟御道遗址有关,时间为1271年,跟笔者的计算时间相差5年。该瓷片标本则是宋末元初民窑制品的标本,说明官窑此时已经开始烧造民用日用瓷。
郊坛下官窑
郊坛为古代祭祀所筑的土坛,设在南郊。今杭州市乌龟山顶现仍有郊坛遗址,通往山麓的宽6米的道路,现仍称为御道。《咸淳临安志》记载有“青窑器在雄武营山上、圆坛左右”的内容,说明南宋末期第六代皇帝度宗咸淳时,在雄武营山上和圆坛子尚有两处青瓷窑。可知修内司窑直到南宋末期一直烧制青瓷。雄武营山窑,据查在皇城西北,可能就是修内司窑。文中称在圆坛左右的窑即郊坛下窑。郊坛下官窑创立的时间应该不晚于嘉泰四年(1204年)。
20世纪初,在今杭州市南郊乌龟山发现了郊坛下官窑遗址。该窑址坐落在杭州市上城区。东北距皇城两公里,西面紧邻八卦田,窑址三面环山。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窑址南部进行了首次发掘,1985~1986年,南宋临安城考古队又对窑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后来又进行科学挖掘,发现大量实物资料,並在窑址上建立了南宋官窑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在古窑址基础上建立的陶瓷专题博物馆。
郊坛下窑器特征
据慈溪上林湖南宋低岭头窑的考古发掘研究,低岭头窑产品是直接承袭北宋汝窑工艺,郊坛下官窑的产品又是承袭低岭头窑而来。
郊坛下官窑器型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有如尊、壶、琮、炉、瓶、洗及碗、碟等。从瓷器胎与釉的厚薄对比而言,有厚胎薄胎厚釉两类。一般讲碗、盘、蝶杯等小型器皿薄胎者居多。觚、炉、瓶、花盆等较大较高的器物则以厚胎者居多。釉色有粉青、灰青及米黄等色,还有珍罕的蜜腊黄(或枇杷色)珍品。胎色有黑、灰和米黄等色。
大部分器物有紫口铁足的特征,胎体不属于瓷质,属陶质。有薄胎薄釉与薄胎厚釉器,前者用支钉支烧,后者为圈足垫饼烧
。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厚釉瓷器胎体薄如纸,施釉在2次以上,多者达4次,装烧时往往将圈足底部釉层刮掉,再垫上垫饼,釉层不致粘连而报废。釉面多开片,分大片与小片。开片纹形成是由于高温条件下胎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致。薄釉器多开小片纹,厚釉器则多开大片。官窑器带款铭的很少,主要有
“官”和“郊坛下官窑”等款。
南宋官窑的恢复和发展
1978年,杭州瓷厂仿南宋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
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
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研制成功。
1987年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评比中,仿南宋官窑菊瓣碗、贯耳瓶、果盘、葵口碗等19件(套),新研制的十二锦瓶现代造型在全国同行产品质量评比中夺魁。荣获1987年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中荣获银牌奖。
2009年8月,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
一只精美的薄胎厚釉仿南宋官窑碗终于出炉——标志仿南宋厚胎薄釉官窑研发成功,使南宋官窑最精粹的制作工艺得到真正的恢复,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中国第一座陶瓷专题博物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南宋官窑博物馆,占地面积约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由展厅和郊坛下官窑遗址保护建筑两部分组成,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随着杭州历史文化资源发掘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于2002年进行了扩建和陈列改造。经改造后的南宋官窑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了南宋官窑的风韵与特色,既突出官窑的历史、工艺和美学价值
,又充分反映官窑与南宋宫廷文化及社会习俗的密切相关性。

传为杭州利群卷烟厂出土

传为杭州利群卷烟厂出土

传为杭州利群卷烟厂出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