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重重看哥窑
标签:
教育历史收藏图片文化 |
分类: 文物艺术品鉴定专家 |








江西宜春博物馆藏品

杭州卷烟厂工地出土(林先生藏品)

杭州卷烟厂工地出土(林先生藏品)

迷雾重重看哥窑
由于传世哥瓷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公共文化机构有少量收藏,而不见于墓葬出土,故被称为“传世哥窑”。馆藏传世哥瓷,无论胎骨还是釉色皆存在颇多的差异,表明这些哥器为不同朝代的产
由于传世哥瓷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公共文化机构有少量收藏,而不见于墓葬出土,故被称为“传世哥窑”。馆藏传世哥瓷,无论胎骨还是釉色皆存在颇多的差异,表明这些哥器为不同朝代的产品,亦非烧自同一个窑口。研究发现,传世哥窑不能等同于哥窑,但研究传世哥窑对于解开哥窑之谜大有裨益。
传世哥窑
高濂认为哥窑产地在杭州凤凰山。其所著《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卷》录有:“官窑……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最新考古发掘报告显示,凤凰山南宋内窑(修内司官窑)出土的标本形制、纹片颜色及底足的切削形式与部分传世哥瓷相若。因此,内窑有可能是南宋时期烧制传世哥瓷的重要窑场。哥窑事实上更可能是在南宋官窑基础上,在釉色、制作工艺上独立派生的一类作品,但它采用了南宋官窑的烧造技艺是无疑的。结合科技测试,故宫吕成龙先生发现“传世哥窑”在胎、釉元素构成与杭州地区南宋官窑较为接近,而与龙泉、明清景德镇仿哥窑瓷器差别显著。最后,他综合目鉴、科技测试、田野考古资料,将典型传世哥窑瓷器的年代定为南宋,烧造地址在杭州凤凰山一带。在不久的将来,关于传世哥瓷的一些不解之谜或有望在内窑被揭开,传世哥窑争论的一些未决学术问题,抑或可在此找到线索。
高濂认为哥窑产地在杭州凤凰山。其所著《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卷》录有:“官窑……二窑烧造种种未易,悉举例可见,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哥窑质之隐纹如鱼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最新考古发掘报告显示,凤凰山南宋内窑(修内司官窑)出土的标本形制、纹片颜色及底足的切削形式与部分传世哥瓷相若。因此,内窑有可能是南宋时期烧制传世哥瓷的重要窑场。哥窑事实上更可能是在南宋官窑基础上,在釉色、制作工艺上独立派生的一类作品,但它采用了南宋官窑的烧造技艺是无疑的。结合科技测试,故宫吕成龙先生发现“传世哥窑”在胎、釉元素构成与杭州地区南宋官窑元代地层产品较为接近,而与龙泉、明清景德镇仿哥窑瓷器差别显著。最后,吕氏综合目鉴、科技测试、田野考古资料,将典型传世哥窑瓷器的年代定为南宋,烧造地址在杭州凤凰山一带。在不久的将来,关于传世哥瓷的一些不解之谜或有望在内窑被揭开,传世哥窑争论的一些未决学术问题,抑或可在此找到线索。
传世哥窑器是南宋官窑的部分产品,它是郊坛下(乌龟山)窑、修内司窑厚胎厚釉青瓷和薄胎厚釉(多次施釉)产品。实际上,哥窑就是南宋官窑,或谓北宋官窑是哥窑的鼻祖,南宋官是哥窑的姊妹。出土器物釉面比较白、青,而烧制温度不高的郊坛下(乌龟山)窑、修内司窑生烧、半生烧制品,在空气中被氧化千年,釉面出现米黄色,传世哥窑器米黄色釉的不是烧出来的,是岁月使然。
文献哥窑:龙泉哥窑与龙泉官窑
《浙江通志》说:“处州……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俨山外集春风堂随笔卷》载:“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对哥窑的烧造地点、产品特征进行具体描述的古文献。陆深认为,哥窑产地就在琉田(即今大窑)。人们对此却仍有怀疑。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是生产青瓷的“民营企业”,而传世哥瓷琢器形制多仿青铜器,皆为宫廷用瓷,理应出自官窑。可见,明朝嘉靖以后衍生出的章氏兄弟二人烧窑的故事未必可信。
哥窑以金丝铁线和大小开片为特征。哥瓷开片是由胎釉胀缩系数不一而产生,有些传世哥瓷的片纹是人工着色而成,偶见手工描绘者。而官窑器物也同样具备紫口铁足,釉内气泡聚沫攒珠,以及釉面光泽如丝绸油光等特征。
两者比较直观的区别,在于官窑器片纹相对稀疏,多呈黑色,只有铁线而无金丝或鳝血纹。同时,官窑器物的釉色也相对较少,不及哥窑多种多样。
此外,哥瓷具有“紫口铁足”及“金丝铁线”特征。研究表明,黑胎青瓷是用含紫金土(含铁量一般为3%~5%,高者达15%左右)的瓷土烧成。《遵生八笺》记载:“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这表明,官瓷也有铁线纹(梅花片墨纹),此纹片非哥瓷所独有。南宋官窑、传世宋哥窑瓷器二者大多易区分,“官哥不分”者仅占小部分。
“传世哥窑”釉面“润泽如酥”,呈灰青、粉青、米黄和油灰等色,而南宋传世哥釉色则多为炒米黄,亦有灰青,釉面开片,纹线为黑黄相间,俗称“金丝铁线”。哥瓷紫口铁足,采用垫烧工艺,亦用支钉支烧,断痕处露出黑胎,造型主要有各式瓶(式、胆式)、炉(鱼耳、乳钉五足及双耳乳足等)、鼎及折腰盘等典型南宋物。器胎厚薄不同,胎质则有瓷胎、砂胎之分。传世哥瓷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其釉泡之密有如攒珠,故有“聚沫攒珠”之谓。
宋代哥瓷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乐此不疲,且风格各异,被称为“仿哥瓷”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同日而语。如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提到:元末所造哥瓷“土脉粗糙,色亦不好”,根本无法与旧哥哥窑媲美。
龙泉哥窑(文献中的哥瓷)瓷多见黑胎薄釉,釉色有粉青和灰青等。造型常见尊、瓶、洗、觚、簋、炉盘、碗及盂、盒等。胎骨厚薄不一,大多在1毫米左右;采用垫烧、支烧工艺,偶见覆烧工艺(主要烧小洗);釉色亦深浅不一,多者施釉3~4次,这类器物瓷片好事者多冒充杭州内窑和新窑瓷片出售牟利;开片是白色纹路的冰裂纹,其中黑胎墨绿釉者,釉面有点像新疆哈密瓜的表皮。
哥瓷主要款识有“官”、“奉华”等款。明代宣德成化及清代康雍乾时期景德镇御窑仿哥瓷,底部大多落有本朝青花官款。

20190606拍摄于溪口瓦垟窑(龙官、哥窑)

20190606拍摄于溪口瓦垟窑(龙官、哥窑)

20190606拍摄于溪口瓦垟窑(龙官、哥窑)

20190606拍摄于溪口瓦垟窑(龙官、哥窑)

20190606拍摄于溪口瓦垟窑(龙官、哥窑)

20190606拍摄于溪口瓦垟窑(龙官、哥窑)

20190606拍摄于溪口瓦垟窑(龙官、哥窑)

20190606拍摄于溪口瓦垟窑(龙官、哥窑)

20190606拍摄于溪口瓦垟窑(龙官、哥窑)

20190606拍摄于溪口瓦垟窑(龙官、哥窑)

20190606拍摄于溪口瓦垟窑(龙官、哥窑)

20190606拍摄于溪口瓦垟窑(龙官、哥窑)

20190606拍摄于溪口瓦垟窑(龙官、哥窑)

20190606拍摄于溪口瓦垟窑(龙官、哥窑)








“宝用款”为钟鼎文,字体臃肿,书写拘谨,无小篆的婀娜与飘逸。这两件“宝用”款花口盘(碟),冯先铭先生认为是宋哥窑产品



台北故宫,元代哥窑鱼耳簋式炉







“宝用款”为钟鼎文,字体臃肿,书写拘谨,无小篆的婀娜与飘逸。这两件“宝用”款花口盘(碟),冯先铭先生认为是宋哥窑产品

“宝用款”为钟鼎文,字体臃肿,书写拘谨,无小篆的婀娜与飘逸。这两件“宝用”款花口盘(碟),冯先铭先生认为是宋哥窑产品

“宝用款”为钟鼎文,字体臃肿,书写拘谨,无小篆的婀娜与飘逸。这两件“宝用”款花口盘(碟),冯先铭先生认为是宋哥窑产品


























































故宫南京汪祖兴墓出土盘破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