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2015-04-26 16:05:08)
标签:

文化

历史

收藏

教育

时尚

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

文、图/本网瓷版明清版版主 陈 平

    在中国公元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已经有发现墨迹。在发掘出来的时期龟甲卜骨上,除了刻有文字之外,亦有用跟朱墨书写的文字;墨书是在陶瓷器圈足内底部(个别在内心或者圈足旁)用墨书写的文字、记号(也有学者称为花押),带有墨书的陶瓷器常被称为墨书陶瓷器。文献记载,古瓷器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这并不等于古瓷器书法的产生。所谓书法,必须是以“书写”方式表现汉字形体。而三国以来包括六朝时期古瓷器上的文字,所采用的表现手段或刻划、或模印——都不是“书写”的方式。到唐代,随着长沙窑开始以书写的汉字形体来装饰瓷器,中国古瓷器书法才得以诞生。
     长沙窑所处的荆湘地区文人骚客较多。李白和杜甫在长沙窑最红火的日子里,也曾多次到过长沙、并写下了不少与荆湘风物(如湘江、洞庭湖、岳阳楼等)有关的诗文。荆湘一带书法气氛也极其浓烈,欧阳询、怀素这两位彪书法大师前者出生于洞庭湖畔,精楷书,创“欧体”;怀素家在长沙,擅草书、有“草圣”的美誉。长沙窑窑工岂能不学习书法?唐长沙窑缺乏优质瓷土资源,胎釉方面难与越窑、邢窑等比肩。然而,她另辟蹊径,开创了釉下彩(是以铁、铜作为呈色剂)工艺,并率先用书法来装饰瓷器。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长沙窑书法较多模仿欧阳询、颜真卿、李邕、张旭、怀素、王羲之等人的书法风格。如下面几个执壶的书法。此组壶的诗文爽口、书道遒劲。壶为瓜棱形腹,粗颈短流,背部装有一执手。以褐彩在流下腹部题写诗文一首:““作客来多日,烦夕主人深。未有黄金赠,空留一片心,诉说叨扰主人多日的歉疚与感激;另一首诗词“造得家书经两月,无人为我送将归。欹凭鸿雁寄将去,雪重天寒雁不飞”,这是一首思乡词。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唐代长沙窑褐彩诗文执壶
壶身褐彩诗文,“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与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阐发享用同一器皿的人无法共生的憾恨。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另一件题写的五言诗应为:”孤竹生南岭,安根本自危。每蒙东日照,常被北风吹。“其内容是感慨世态炎凉。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长沙窑褐彩执壶,其诗文曰:“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多,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过。”诗的前两句是说潺潺的小溪最终流入大河,深山的鸟儿都栖息在大树上。从字面理解好像是在勾勒一幅优美的山水风光图。其实,诗人的真正用意是在比喻旅店客栈颇有影响和名气,犹如我们今天的“老字号”或“星级”店。后两句点题,“主人看客好”,由于主人对前来投宿的客人招待得非常热情周到,以致小店的客人络绎不绝,宾客云集,主人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最后一句写出了客人对名店的羡慕、选择以及名闻遐尔的名店效应,故“曲路亦相过”是指客人转弯绕道甚至是远道来投宿的一种景象。短短的四句话就把一家旅店客栈诗化了、人格化了,是一幅生活小景,颇具审美情趣。
     磁州窑系的碗类,胎骨粗松,易于墨迹的渗透与附着,所以磁州窑系产品上带有古代墨书的是最多的,字迹也是非常清晰的。也是北方磁州窑一大特色。以小篆题写瓷器,早在宋(金)时期的磁州窑就开始了,但在当时,小篆书写并不成功,往往是线条软弱、字法错讹。古瓷器书法的成熟,是由宋(金)元明的磁州窑实现的。宋(金)元磁州窑的小楷提按转折、一丝不苟,但与后世清代人在景德镇瓷器上题写的小楷相比显得稚嫩。http://www.yonglsc.com/UploadFiles/clubfiles/2013-03/2013031316065774634.jpg

当时北宋书法家苏东坡给磁州窑带来了影响,他的词作被窑工们在瓷器上大量传抄;且他的书法风格也在磁州窑流行起来。苏东坡的书法,字形特点是横向去势、峻拨右角,犹如一只“踏死的蛤蟆”。

http://www.yonglsc.com/UploadFiles/clubfiles/2013-03/2013031316112396714.jpg

元明两代,草书盛行,由赵、董引发的向“二王”学习、向阁帖学习的复古主义运动一直很有市场。磁州窑器物上大字行草书屡见不鲜。清朝算得上国泰民安。

http://www.yonglsc.com/UploadFiles/clubfiles/2013-03/2013031316144248431.jpg

清代总体来说,社会和谐,国泰民安。人们在无忧于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对书法有了更高品位的要求,古瓷器书法推向鼎盛的是精致的小楷、小行草、小篆隶作品。在书法装饰方面,康雍乾时惟小楷、隶书水平高,清晚期却是五体皆精,且民窑优秀作品渐多。

鉴定一件古瓷器的年代,需要熟悉陶瓷史、制造工艺、纹饰特征及其上面的墨书等等。实际上,瓷器器身、底足墨书是我们鉴别古瓷、判断古瓷年代的指南针。在目前作伪者极少采用墨书制作赝品之际,若能细心比较、辨识和体会,对古瓷 墨书的铭文有所领悟的话,以墨书” 作为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还是一个比较重要、可靠的方法之一。


  
宋代少量陶瓷器上发现墨书。上图为宋代青花碗底部的墨书及宋代青白釉碗底部的墨书。


元代带有墨书的瓷器标本较多。上图为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底部及盖子内侧的墨书。

上图为元代钧窑天青釉残碗标本上的墨书。


为韩国新安元代中国沉船出水的元代龙泉青瓷内侧的墨书。
        元代龙泉窑的瓷器,可能是烧制工艺的影响,碗外足圈内存釉或有朱砂红色的涩圈,不太适合墨书,至今我还没有见到龙泉窑有墨书的。



元代卵白釉残碗底部的墨书。

    
    清朝人俞椒春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然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此碗底部“三二”墨书,应该是此人父母年龄相加的数字,也说明“三二”有早婚现象。



 明代青花碗底部的墨书、龙泉残瓶底部墨书(元明之际,粗糙的龙泉窑系碗,虽然外底足圈内露胎,但因为中心挖足粗糙,高低不平,或中间凸起大鸡心点,未见到有墨书的。这对明代双耳衔环划花残瓶为笔者所藏)及明代斗彩天字罐底部墨书。

清代、民国磁州窑瓷器底部的墨书。碗内底有墨书铺号。此类墨书的碗,应是古代铺号内部使用的器物,表示这些器物的归属关系。

上图为清代青花盘底部的墨书。
上图民国青花盘底部的墨书。

当然带墨书的赝品瓷器还是有的,这几个碗是常见的赝品。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宋代福建延平区太平镇葫芦山茶阳窑青釉褐彩文字碗,内外壁褐彩书“茶阳店用”。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宋代纪”己卯“年款青釉碗为芒口工艺的使用时间研究提供了依据。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陈平的博客:古陶瓷辨伪参考表象——“墨书”(本文载自《永乐收藏网》)

↑明代嘉靖青花龙穿花卉纹盘
    是养性殿,不是养心殿,被人为掩盖的历史。国人怕性。孔子说,“性者,食也!”建国后,就被无知的人改了!养心殿是历史悠久的汉族宫殿建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现在明殿的名字也被改了也不知改成啥名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