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2019-07-09 09:37:56)
标签:

教育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


小学低年级儿童是幼小衔接的阶段,幼儿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时,小学生以游戏为主,到了小学要从游戏人变成学习人角色的转换。小学低年级儿童进入一、二年级后他们正处于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认识的阶段。我们要在这个转型阶段给予帮助,多提供些活动的机会让儿童来发展自己的思维。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他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我们要利用好这个特殊的阶段,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培养小学儿童的规则意识。变硬性的说教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规则进行讲解,加强认知的引导。比如培养课间活动要守秩序,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就让学生在下课时大家一起跑向教室门口,你抢、我挤,大家挤来挤去,结果谁也出不去,这就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无秩序、无纪律就是没有自由。每个学生在这种实际情境的经历过程中就能产生感受,有了这种感受,再把感受上升到理念,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也能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反复多次的行为逐渐就能内化为内在需要,从而形成行为习惯。
     
如果只向学生讲
规则意识没有他们的亲身体验,规则意识是树立不起来的。为使学生从思想上尊重规则,发挥学生在规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制定班规,也就是说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什么叫规则。这样做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由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经过幼儿园阶段的学习表现得非常出色,相对来说总结地比较全面,在这里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学会反思自己行为的意识。诸如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在公路上玩耍,红绿灯的作用等此类的交通规则小学生能够自己提出来。他们经过讨论,游戏规则也总结得比较好。通过全班讨论,教师整理再逐条念给学生表示确立,这样制定出来的班规使规则由外在的约束变为内在的需要,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自我教育,由他律变成自律。让小学儿童自己制定班规注重的不是他们制定的班规有多全,多好,而是注重参与的过程,让儿童亲自参与制定班规这件事比儿童们制定的班规怎么样更有价值。比如我们班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这样几条:(1)每天佩戴红领巾。(2课堂纪律,发言应该举手,一个一个有序地说。(3)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4)早餐及喝牛奶自觉排队,不插队。(5)出操要讲究队列纪律,这样才能做到静齐快,提高出操效率。(6)集会时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不大声喧哗。(7)课间活动的时候遵守秩序,不在走廊、楼梯上奔跑、打闹。(8)学校、公园花草树木和公共设施,不乱踩绿地,不随手折花枝,不乱涂乱划。(9)放学排路队,过马路红灯停,绿灯行,不乱穿马路,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注意避让车辆。

规则是遵守秩序的保障,对规则的崇尚与遵守就一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就一个班级而言是一种良好的班风,就一个学校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氛围,就一个团体而言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规范。在一个大家都遵守的环境中,比较容易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因此营造一个秩序井然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最好条件。小学低年级儿童精神奖赏的功效远远大于物质奖赏的功效,对于同学们遵守规则做得好的地方,我们要大力宣传,表扬,让学生感受遵守规则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榜样的挖掘和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在遵守规则方面,注意把遵守规则好的同学作为榜样的学习,一方面,使榜样感到了受表扬的愉快,另一方面让普通学生形成只要认真遵守规则就会受到表扬的意识。

教育虽然以表扬,鼓励为主要手段,但是一直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会很脆弱,所以,适当运用惩罚的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好处。规则意识的形成有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使儿童从他律到自律。适当地让儿童受到一些自然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方法要有一定的限度,还要与说理与引导相结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与老师的爱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加上以不同后果就能使孩子慢慢感悟。在这里我推崇热炉法则”,我们在运用热炉法则惩罚的方法去让小学低年级儿童遵守规则的时候,重要的是给低年级儿童形成一种违反规则就会受到惩罚的心态,形成一种遵守规则的意识。

 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是非界限。我们要在生活情景中帮助小学低年级儿童逐渐形成明确,统一,灵活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规则意识,使他们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从而在社会中获得幸福的生活和感受。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需要一个大的环境,但是这个大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这就说明我们进行规则教育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努力通过培养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规则意识在学龄期以至未来走向社会营造一个处处遵守规则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