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期稿件】我的父亲刘沛五 刘玉兰
(2015-05-27 13:01:20)
标签:
教育 |
分类: 第二期博文 |
初夏的风如轻声低吟的琴音,如有人在耳边轻声咏读一首诗;墙角数枝蔷薇已经盛开,花香随微风轻轻入怀,6月到了,父亲节到了,我情不自禁地想起父亲,他的名字叫刘沛五。
尽管父亲已经离开我数年了,一想起他,眼泪还是不由自主地落下来,父亲节是个多雨的季节。父亲一世无争,两袖清风,正如这默默的蔷薇,恬淡于天地之间,空灵于诗意的光阴。父亲一生慈祥,不仅体现在对自己孩子疼爱百般呵护上,更体现在成千上万的他素不相识的孩子身上,因为这种爱让他与单县少儿书法教育事业结下的不解之缘,成为一位著名的青少年书法教育家。
父亲是一位作家,写过许多的小说散文;是一位好老师,是我县第一批特级语文教师;他更是我县较有名气的书法家,他教过的学生数以万计,有的已经成为国内较有名气的书法家了。父亲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书法,只要有一点闲暇的时间,他就会挥笔弄墨。我经常见到有人向他要书法作品,父亲一般不会拒绝,好说话的很。对于父亲的书法水平,我不是很懂,记得天津的书法家张忱这样评价:“刘兄之书法笔画瘦劲,结体开张,笔画越少的字越显得舒朗飘逸,有如云如霞的晋人韵味。”父亲和张忱有很多次的书信往来,他们之间的书信全部是用毛笔写的,这些书信我至今珍藏着。
1987年,父亲被教育局抽调上来编写县教育志,因此有机会到各个学校走访。有一次,一完小的张校长说:“老刘啊,你的书法这么好,有时间教教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怎么样啊?”望着张校长恳切的目光,父亲认真地回答:“好吧,我回去准备一下资料。”了解我父亲的人都知道,只要他答应了事情,就一定会说到做到。教育志的编写工作是非常繁重的,父亲却总是不会忘记他答应张校长的事情,只要一有空暇,不管周六还是周日,他就会查阅大量有关少儿书法的资料,家中到处是父亲画的图,写的例字,有的是宣纸,有的是毛边纸,有的甚至废报纸。由于长时间的操劳,父亲终于病倒了,咳的很厉害,我几次看到手绢上的血丝。母亲看到后心疼地说:“写写写,画画画,咳血成文,你难道也要写一部桃花扇不成?”望着我母亲责怪的目光,父亲从来不予反驳,私下里却让我给他拿来稿纸和铅笔,躺在病床上继续画着每一个笔画,点横撇捺,总共二十几个笔画,父亲每一个笔画都要经过很多次细心的揣摩,因为他知道,他所面对的是一群七八岁,八九岁的小学生,如何让他们都能够听得懂、记得住、学得会,不下一番苦功是不行的。我家住在县教师进修学校,门前就是县二中的操场,记得1988年的冬天,刚好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雪,吃饭的时候找不到父亲,母亲就让我出去寻找,刚出进修学校的大门,就看到偌大的二中操场上一个瘦俏的身影,在操场上走啊走,然后用脚画啊画,正是父亲,原来他把这雪花当成宣纸了,他走过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又一个毛笔的笔画,转折的地方画一次不行,父亲还认真地多画几次。待我走进,我看到父亲口中呼出粗重的热气,脸上满满地都是汗水。
1990年,经过大半年的准备,父亲找到一完小的张校长,表明自己要创办“一完小少儿书法班”的想法,张校长大喜过望,表示全力支持,抽出一个教室专门用作书法教学实验室,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让学生来学习,每一位学生仅仅收取教材费20元,每周六或周日上一次课,这20元是半年的学费,如果学生没有学会还可以接着免费学习。让父亲意想不到的是,竟然一下子有一百多名学生报了名。人数多当然是好事,但对于毛笔书法教学来讲,人数太多会有点顾此失彼,因为毛笔必须手把手教学,这么多的学生就算手把手教上一遍也是要用太多的时间,没有办法,父亲把我母亲和我都叫来帮忙,最后还是忙不过来,况且这些都是七八岁,八九岁的小孩子,吵吵嚷嚷,有的甚至乱写乱画,怎么办?父亲想到一个办法:带家长。就是每一位来学习的学生必须有自己家长来伴学。这个措施深受家长的欢迎,时间久了,有些家长竟然也跟着免费炼成了很好的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父亲在不断根据教学反馈的情况来改进,比如把每一个笔画都配上相应的歌诀。如写“点”的时候,让学生一边写,一遍说着“一笔轻,二笔重,三转弯,四回锋”,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笔画的写法。这种笔画图加儿歌的教学方法,被父亲整理成教案发表在《青少年书法》、《中国教育报》、《少年书画》等报刊上,发表之后反响很是强烈,收到了全国各地老师和学生的来信。《青少年书法》主编肖华,《书法导报》主编王荣生,《青少年书法》责任编辑王朝宾等都写来了亲笔信,表示对这套教案的肯定,同时表示可以多推荐一些学生的毛笔书法作品来发表,于是,这些年龄只有七八岁孩子的书法作品不断地在全国的大型报刊发表了,这反过来又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毛笔字的热情更加高涨了,来学习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在报刊上发表学生的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也很明显,但能够在国家级的报刊上发表作品的毕竟是少数,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作品见诸报端呢?我的父亲刘沛五决定自己办报。报纸的名字定为《新苗》,请《少年书法报》主编肖华题写了刊名。可是,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办过报纸的人来讲,难度可想而知。父亲想请办过多期的《太阳雨诗报》于非鱼来帮忙,于非鱼是太阳雨诗社的创办人。当父亲给于非鱼提出自己的想法时,非鱼很是热情,决定不要任何报酬但任《新苗》小学生书法报的顾问兼艺术总监。第一期《新苗》很快就出来了,除了刊登了父亲的一些教学心得和教学方案之外,大量刊登的都是书法班学生的作品,当学生拿到报纸看到自己的书法刊登在报纸上时,个个欣喜若狂,拿着报纸一溜烟地去给自己的家长看去了。为了早日登报纸,许多爱跑爱跳的学生能够稳下心来练字了,许多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快速的提高。《新苗》印发之后,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家长的介绍,很多单位了解了这份报纸,因为《新苗》是免费发放给学生的,有些单位就主动提出愿意作为报纸的协办单位,承担报纸印刷的费用,先后为《新苗》出资的单位有:一完小,单县地税局,单县天奇大酒店等。
经过多年的努力,一完小少儿书法班的名气越来越响了,好多不是一完小的学生也跑来一完小学习书法,有的家长甚至找一完小的熟人说情。对于这样的成绩,父亲并不满足。他要带领自己的学生到外面的天空去放飞。常言道: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他带着自己的学生每年都参加《青少年书法》、《书法导报》等报纸举办的国家级青少年书法比赛,每年都拿回来金奖或银奖,优秀奖更是不计其数了。他的学生张磊现在已经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了。因为这样的成绩,一完小被评为山东省青少年书法教学基地,我的父亲刘沛五也被评为“全国优秀书法教育家”,被《青少年书法》授予“青少年书画教育名家”金牌,同时还被吸收为“香港书画文化交流中心荣誉理事”。有一次,省教育系统的几位领导来单县检查工作时说:“听说你们单县一完小的书法很厉害,带我们看看如何?”几位领导在教委有关人员带领下,来到了一完小,观看了几位学生的现场毛笔字书法表演后,个个竖起了大拇指,表示非常满意,令人吃惊。
2009年,父亲病势渐重,弥留之际仍不忘嘱托自己的儿女要继续少儿书法教育的拓展,看到儿女们的承诺时,他才安详地闭上了眼睛。父亲去世后,为纪念父亲为单县少儿书法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一完小少儿书法班”改名为“刘沛五书法学校”。如今,刘沛五书法学校在单县已经由原来的一处学校,扩展到了六处分校,他的学生还在外县开了几处分校,将他青少年书法教育事业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或许这样的成绩会让父亲含笑九泉了吧。
生命本来就是一场抒情,每一个人都想挥发自己的完美。我的父亲刘沛五与少儿书法教育事业的结合,就是一场完美的表达,是一场以书法的潇洒演绎的生命舞姿,彰显了一个诗书传家的知识分子生命的传奇。
2015年6月21日父亲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