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婺城碎影·西峰寺

(2016-04-25 10:31:29)
标签:

西峰寺

兰若寺

聂小倩

永福寺

通济桥

       http://s12/mw690/0060RP59gy71qe17M6f5b&690

       西峰寺,位于古金华城西,就在兰溪门之外不远的一座小山峰脚下,故名“西峰寺”。距离金华县治也就数百米的距离。当然,西峰寺现在早已荡然无存,并消失的很彻底,至今已无任何遗迹可寻,只留下了一个叫“西峰寺背”的地名。也即今天的金华四中一带,似乎仍在提醒人们,从前这里曾存在过一座叫“西峰寺”的古寺。

 

        一、西峰寺的肇造始源

       《万历金华府志》载“西峰寺,在县治西一百八十步,亡创始年月,有西峰大圣和尚像“,而《光绪金华府志》则进一步明确为”西峰大圣和尚清素像“,并又载“明万历丙午,大殿将颓坏,郡承袁世振重建,郡守周公延光,又建观音阁、天王殿,最为壮丽”。

       据此可知,金华西峰寺的肇造和距浙西不远的安徽祁门县闪里镇的西峰寺两者之间,应该有非常大的历史渊源,因为西峰大圣和尚清素正是祁门县闪里镇西峰寺的肇造者和第一代主持。这也说明了金华西峰寺的始建者应为祁门西峰寺主持清素和尚本人或其门下弟子,而可能性更大的是其弟子所建。

       据祁门地方志书记载:唐光化二年(899)里人郑传因世乱聚会,保据乡闾,号司徒。有僧号清素者,自五台山来,造其垒,求封禅地。(郑)传言:“自紫溪入上元山,有地数亩,古木曲涧,中有洞穴,龙神潜焉,宜居之。”师(清素)曰:“吾今飞锡(杖)往观”。郑传异其言,馆师于楼,扃鐍甚严。五鼓启锤,询其事。师曰:“吾已往矣,涉溪三十六,度岭二十四。”传使人视之,见垅上新有行迹,大奇之,为筑室百余间。从此西峰寺僧侣渐多,四方香客络绎不绝,终年香烟缭绕,兴旺之时有七十二僧在外化缘求斋。清素僧住山十七年,于唐天佑八年(911)入寂,宋时赐号“神惠永济禅师”,被后人尊称为“西峰大圣和尚”。

       由此推测,金华西峰寺的建造时间为唐光化二年到唐天佑八年间(公元899 - 911年间)的可能性最大。安徽祁门当地有一句流传至今的说法“五百年前西峰寺,五百年后九华山”,足见当时祁门西峰寺的影响之大。故事很可能是,随着祁门西峰寺影响的日益扩大,终于有一年,其本人或一弟子游历到了唐代的金华城。其时,金华古子城或许尚未开建,也许刚刚建好不久(古子城始建于公元903年的唐天复三年),但是,整个金华古城墙肯定是还连个规划设计都不会有,更不用说建设了。四处化缘,城乡游历之后,感觉金华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就在金华城西一座小山脚下,回溪河畔,择地创建了一座寺院,并也为其命名为“西峰寺”。寺名本身就含有双重含义:一是,该寺正好位于金华城之西,取名“西峰寺”恰如其分;二是,又正好可借此来纪念其出身于祁门之“西峰寺”,不忘师祖,可谓一举两得之举。

      根据相关史料推测,西峰寺最终可能是在太平天国时期,被太平军所毁。有关西峰寺的史料,在金华文献中的记载很少,仅有府志上寥寥数语的介绍和一首邑人诗(下附),但是西峰寺所遗留给金华人的宝贵财富,至今仍然历久弥新,方兴未艾。

                         白马西来谒,翻经到此峰。当年曾卓锡,何日定降龙。

                         古井苍梧覆,长廊碧藓封。时闻仙梵起,不是依昏钟。

 

        二、西峰寺和通济桥的故事

        通济桥是金华人妇孺皆知,引以为傲的一座古桥,同时,又是一座经过了数次扩建的现代大桥。如果说双龙洞代表了金华山,那么通济桥绝对是金华江上独一无二的代表了。但是,这么一座横跨浩瀚婺江的大桥,其最初的建造者,既不是金华官府,更不是豪门大户,而却是西峰寺的一位主持 - 及庵禅师。

       很早以前,婺江之上还没有任何桥梁,仅靠一座浮桥相通,而婺江又经常发大水,每遇江水暴涨,往往桥断舟散,交通断绝,严重影响了两岸人们的沟通。距此不远的西峰寺主持及庵禅师,目睹此景,发宏誓要集资造桥,于是,在元大德四年(1300年)始,四处奔走,化缘募捐,耗时五年半,终于用所募之资,砌成了11个桥墩。可惜还未来得及铺架桥梁,及庵禅师已然圆寂,造桥工程也被迫停了下来。之后,其徒云龙接过其未完的遗志,继续四处募化,筹集资金,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集腋成裘,又经过了近三十年的时间,才最终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大功告成,彻底建成了金华历史上的第一座大桥 - 通济桥。师徒二人前仆后继,总共花了近35年的时间,才得以健桥成功,足见其集资之艰难、工程之浩大实在是今人所难以想象的。对此,我们后人应予以二位大师深深的敬意,不要忘记了他们曾为金华人民所做的伟大贡献。

       当时的通济桥是11孔石墩木梁桥,墩形西正方而动小椭,一杀水怒。墩高去水41尺,桥面又高出墩上八尺,桥长780尺,上覆瓦屋五十间,间一三殿两亭,亭置四天王,殿塑傅大士、泗州僧伽等神像,雄伟壮观。

 

        三、西峰寺和朱元璋的故事

       公元1358年12月,朱元璋由兰溪来到金华,准备攻打婺州城。朱元璋包围婺州,所选择的驻地就是西峰寺。据说,婺州城里的人望见西峰寺上空出现了五色祥云,无不惊奇不已。一位通晓天文的元军将士当即不禁大惊失色,道:“此乃瑞气,这城不日必破。”两天之后,参与守城的同佥宁安庆打开了梅花城门投降,婺州果然落入了朱元璋的手里。

       在攻打兰溪时,胡大海还俘虏了一位叫孟月庭的和尚,道行不浅,被朱元璋一同带到了婺州。传说,朱元璋攻下婺州城后,还在衙门东面建筑了一座观星楼,每晚都与这个和尚登楼观察天文,两人在楼上研究星象,常常呆到夜深人静,非常神秘。

       与此对应的是,后来满清入主中原,于1646年农历6月24日攻打金华城的时候,主帅是一位叫博洛的清贝勒,其率军攻婺时的驻军之地也是西峰寺。不幸的是,这次却是明朝灭亡中的一次最惨烈的浙东之战,朱大典全家祖孙三代全部壮烈殉国,而婺州城更遭遇了“婺州攻破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的悲剧。

         

       四、西峰寺和聂小倩的故事

       一部由《聊斋志异》中演化出的《倩女幽魂》,把聂小倩和金华彻底地联系在了一起。因为故事的发生地就在金华城,而其中的兰若寺,一说是金华城内的万佛塔下的永福寺,来自于专家的书法;另一大众们普遍流传的说法,则是在西峰寺。而笔者也更倾向于西峰寺为故事的真正发生地。

     《聊斋志异》原文中明确写有“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的文字。北郭说明是在城外的北郊区之地,而永福寺则是位于金华城内的北面,虽一字之差,却意思大相径庭。“城郭”两字的含义首先要弄清楚。“城”指的是内城墙,“郭”指的是外城墙。因为城墙有一定的厚度,也就有内外城墙之分。古人遣词用句非常精准讲究,内外之别这么大的区分是不可能搞错的。

       古金华城的北郊,只有杨司岭这座山岭,少人居住,当时根本没有寺庙存在过,所以,兰若寺不可能在这一带。而金华城外靠近北郊,又离城内很近的寺院只有西峰寺了。除了地理位置是位于西面和缺少一座寺塔之外,其他方面都非常符合西峰寺的环境状况。古时的西峰寺背一带,就是荒草遍地、杂树丛生的乱坟岗,和聂小倩的故事完全一样,而之所以文献记载中,没有寺塔的记载,笔者以为不过是缺载而已。从史料中可知,古时的祥符寺和七宝寺都有寺塔的存在,西峰寺应也不会缺少。另外,试想,整个一个西峰寺,也只有府志中聊聊几笔的记载,连创始年月都无从查考了,就更不会去记载其中的一座普通的佛塔了。如果西峰寺确实建造于唐代,按建置标准,肯定是有佛塔存在的,因为这是当时建造寺院的标配。

       此外,从聂小倩原文中“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的文字中,可知该寺院中还有一座很大的荷塘,长满了盛开的荷花。照此比较西峰寺和永福寺二者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金华人一定很熟知,永福寺位于大洪山头坡上,寺前就是芭蕉岭街道了,其位置实难以有水塘存在的可能性,更不会是巨大的荷花池了。而西峰寺位于兰溪门外数百米距离的小山峰脚下,前面正好有一条回溪流过,所以,如果说在其寺院之内曾存在过一个很大的荷花塘的话,不会有任何人会产生疑问。

       再者,从西峰寺的渊源来看,似乎也更与“兰若寺”多多少少的能靠上一点儿沾亲带故的关系。金华西峰寺来源于安徽祁门的西峰寺,而祁门西峰寺的首位主持西峰大圣和尚清素,则来自于山西的五台山。巧的很的是,在整个中国仅存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叫“兰若寺”的寺院之中,与五台山有关且很近的就有两个。一个是,始建于唐代的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兰若寺,其本身就位于五台山,而且该寺院殿前的一口水井,还是是五台山的名胜之一的“卓锡泉”,看看,是不是太巧合了呢。另外一个呢,是当时中国几个“兰若寺”中最大的一座,则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赤桥村,距著名的晋祠博物馆仅一公里,始建于唐代之前,玄奘大师的师兄文英大师玄璋曾在此礼佛,圆寂后亦葬于寺侧。据载,这座兰若寺,古时曾高僧辈出,影响广大。按常理推测,身在相距不是很远的五台山的清素和尚,不可能不知道这两座寺院的存在,尤其是繁峙县的兰若寺,没准儿,清素和尚还和其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渊源呢,或至少应该到过这两座寺院吧。

       由此看来,谁能保证清素和尚没有受到该两座“兰若寺”或其中之一座的影响,而将金华的这座“西峰寺”最早命名为了“兰若寺”呢?看看历史,有时候,是不是还真的冥冥之中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所以,只凭一座寺塔就来判定兰若寺不是西峰寺,而为永福寺,实在太过于武断了。如果按专家的推测,七宝寺似乎更符合其条件。再者,专家们可能忘记了,聊斋中的聂小倩毕竟只是一篇神化故事,而不是严书史册,所以,其中的描写注定要有夸张粉饰的成分,而不可能是百分百的写实,所以,以此来判断兰若寺为永福寺,显然不可取。

       另外,永福寺位于金华城内府治之北面的古芭蕉岭上,大概就是现将军路上原解放军122医院的位置。古时的此地可以说是寺庙林立,学宫考寓遍布,距离金华府治和试院都很近,属于典型的金华城内的繁华核心地段之一。早在南宋时期,这一地段之内就有著名的潘良贵的太史第和南宋丞相叶衡的滚绣坊位于此,足见其地段的尊贵。傍边更有酒坊巷、芭蕉岭、石榴巷等街巷密布,怎么也难以和聂小倩一文中所描绘的“蓬蒿没人,似绝行踪”的荒凉之地联系到一起,更无法想象此等城内的核心地段之中,还会有充满了荒坟遍地的乱坟岗存在。显然,兰若寺不太可能是此地的永福寺。

       其实,金华到底有无兰若寺?兰若寺究竟是永福寺,还是西峰寺?本就不怎么重要。一篇聂小倩为金华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又平添了一份传奇,倒是一份不争的事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