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门倪氏,婺州曾经的名门望族

(2015-11-27 12:40:21)
标签:

龙门倪氏

石门倪氏

倪祥

倪允才

倪梦

  摘选自:婺城新闻网   2015-09-18

       金华南山位于浙西栖霞山脉的末端,古往今来,这里曾经有过不少的名门望族,但千年以来,真正能够经久不衰的却是为数不多,长山石门倪氏家族就是这其中为数不多的望族之一。

  说石门倪氏久为名门,是因为它自宋元至明清,其家族崇尚儒教,家学源远,尤为浙中理学著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说它是望族,它又是一个具忠孝贤良、历经磨难,自始至终透着浓浓古朴遗风,且有乐善好施、家传美德的品格,是个远近闻名、誉美八方的官宦世家。而今,石门倪氏兴旺发达,子孙后裔遍布七里八乡,以至扩延江南数省。到了近代甚至遍徙世界各地,算得上是个历久弥新、誉满江南的名门世家。

  自北宋崇宁年间,倪氏一世祖倪龢自睦州迁徙古婺石门,至清光绪年间,历时七八百年间,有倪氏族人朝朝代代,先先后后考取功名,入仕为官者,据有史可查的就有不下六七十人,其中不凡有进士七人,举子贡士二十多人,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倪氏三世祖倪允才,初次登科后,官至国子助教,太学博士。七世祖倪普,殿试荣登一甲进士及第,擢得探花郎,试想满朝举子数千乃至上万人,能够独占鳌头、挤身前三的可谓难上加难。倪普入仕三十多年,先后任职刑部、礼部、吏部三部尚书,晚年又入拜端明殿,荣为大学士,兼领同签枢密院事(副相衔)。

  石门倪氏族人为官者甚多,究其原因终是离不开科举入仕之途,为此,古时石门倪氏世代崇尚儒教,家学渊源可考,想当年,国子助教,太学博士倪允才,少时从师理学大家潘良贵等,呕心沥血,苦读经书,终能进士及第,入仕为官。晚年辞职归乡,创办熟馆,招授学门弟子上百人,先后考取举人、进士的也不少,如称“北山先生”、进士出身的徽州通判何基就是拜于他的门下。长山、石门因历朝数代,屡出文人名士,故又被称为“江南小邹鲁之一嫡派”,其时七乡八里耕读成风,书院学馆比比皆是,仅石门地方,有据可查的就有各类塾馆一二十家,如比较著名的就有季源书堂、书台山房、两松书院、双溪书屋、善川书院、玉树轩、滋兰斋、绿逸亭学园等。众多的书院学馆,数百年来,培养了数百上千的莘莘学子,也造就了数十上百的名臣名家。尤为值得称颂的是宋明时期,石门倪氏曾被地方世人称为“书香世家”“理学名门”,其青史可卓,倪氏族人中最为领先的当数倪允才,当年他从师理学名家潘良贵,后归隐山椒,培养了众多学门弟子,如理学名士北山先生何基,侄儿倪澄,考取进士后官至知州。又有族人倪子岩,不求仕途,潜心修道,主攻理学,并有所成就,从而得到当时的状元唐汝辑的赞赏,有诗曰:“寸寸光阴寸寸金,乾乾终日意何得,为人为己为他道,希圣希贤只此心。”倪公度在得中进士后,却无意入仕,归隐乡里,与诸弟讲读理学,晚年更与金华学派何基、王柏同游。倪显学成后,高登进士榜,也曾为官,但其交好理学,初学唐仲友,后学吕祖谦。倪子俊,从学吕祖谦,孜孜以求,陆象山称其“秀发精通,足为美器”。而翰林学士,三部尚书倪普,博览群书,也曾从学大师王柏王心斋,专修理学,不枉为世人称为“昭然一世山斗”。而被时人称为“一门三孟”的倪公度及弟倪公晦、倪公武,满门皆攻程朱理学,公晦、公武不仅修习理学,也爱好天文力学,并有所成就,为古今学界公认。

  要说龙门倪氏是经久不衰的名门望族,除了世代家学源远与官宦世家之外,还体现在它的满门忠孝贤良与乐善好施的古朴遗风承传千古。

  倪氏族人乐善好善,救灾救民是举世著称、远近闻名的。此例不胜枚举,仅以三人为例。一说倪氏二世祖倪昂,当年他随父由睦迁婺,来到石门泗道原,因其父年已“逾艾”,为此,他不得不放弃承继家学,家里家外重要事务基本由他承当,他新来乍到无亲无靠,只有立志勤奋,孤身创业了。不几年便渐为“殷富”。发家之后,他很是体谅与感恩四方乡邻几年来的怜爱和关照,后几年,恰逢灾年荒月,于是他就不惜拿出家粮“施粥以食饿者”,灾民多时竟达数百人。那些年每逢遇有盗贼匪乱,他都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他遵照“敦行善事”之家传祖制,即能疏财纾难,如召练义勇,保蔽乡闾,以求一方平安。二要说的是倪氏十二世叫倪番的人。谱说其“性温敦厚,崇尚礼仪”,里中凡有祠宇、道路、桥梁等有朽、坏、倾圮的各种情况,需要修缮,虽然此等之事,费用较大,但他总能尽力而为,倾其所有,遇事从不推辞,因长年需要捐粮筹款,为民救急解难,故也不免得罪家人眷属,然他都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为家人所接受。因其一生乐善好施,故为世人所称颂:“真乃善人也。”三要说的是明代地方大善人,石门倪氏十四世祖倪永端,倪公别号云溪先生,幼年丧父,未几,姑母又死,永端皆由其母一人抚养,居家生活条件颇为简陋,少时,长年穿着别人衣服蔽体,或以人家所赠食物果腹,为此从小养成勤劳俭朴的作风。然好人总有好运,不久,时来运转,发家之后,富倾一方,但他从不奢靡。他每每跟人说:“我自小少读书,但知惠人,利物事,辄心动,吾有斗斛之余,弗克推以及人,是尚为,德行其义也乎。”为此,待灾发之年,便“发谷米五百石以赈饥。远来寒馁则食以粥。”“一生积德,乐为州民代输盐钞,是义益明,而心益切;家愈富,而施愈宏。置义家,助祭田,尽学职,砌路筑塘,种种美事,皆为乐之。”如金华通济桥三次冲塌,三次举修,倪永端即三次募捐。第一次嘉靖丙申年(1516),助金三百两,郡守姚虚谷书辞“旌善”,继守陈爱泉亲题“尚义”匾其门。第二次1540年“助金不减当年”,时有太守汪公为之嘉奖。第三次,嘉靖二十八年(1549),桥复修缺资,世人皆说:“勿去烦翁”(翁指倪永端),但倪公却说“无事也”,仍续前美。倪永端除三捐通济桥修银外,还曾于嘉靖甲午年(1534)出资重建龙门桥和石门龙华庵,以及捐修石门塘坎等利民工程,并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出资倡建倪氏宗祠等。

  若说忠孝贤良之忠,当数天官倪普,为政三十余年,仕至枢密院事(副相衔),因力主反对当朝宰相贾师道与辽金媾和而罢官,归隐山林后,仍念念不忘君安国危,社稷大事,终日惶惶,无奈之下,差人于椒山筑亭,谓之“望君亭”,那山皆称望君山,每日登高北望,惦念宋君主众良臣,保佑国泰民安,直至国破宋亡,恸哭不止,向天呼号“无有国,安有我”,不久抑郁成疾,不治而卒,其忠心可鉴。

  若说忠孝贤良之贤孝,当数“割股疗亲”的倪氏十二世祖倪永霸之妻倪申氏,年二十四守寡,夫死后,姑又染上重疾,倪申氏敬姑如敬夫,无奈之下,深明古训“割股疗亲”之道,为治姑疾,忍痛割股熬汤侍于大姑,姑疾愈,其贤孝之名传扬,郡守刘秋佩闻报,赠匾褒其孝节。又有倪氏十七世先人倪日亨,其母范氏年六十二,发背几危,日亨号泣呼天,愿以身代割臂肉煎汤服之,术后倪伤痛卧地昏死欲绝,感通神异,果不其然,孝子疗亲,其母疾愈,再活二十年,卒年八十二。名声留芳百世,后至顺治八年(1680)有巡抚、监察御史潘公大人闻讯,为此将其纳入宪纲,并命乡邑为其建忠烈祠,以为祭祀。此等贤孝奇事,今非科学,但古人一片孝心,难能可贵,今人岂可仿效。

  若要说贤良,可举明朝光禄寺署丞倪梦申,并有清初正途出身的四川健为县令倪懋祚为例。

  倪梦申为官清廉方正又贤良,身为朝庭命官,不贪不占,从来不计私利,甚至毁家纾难,为国求安。万历间的一年,国难兵危,军需紧缺,为保国安,倪梦申自告奋勇,数次上奏乞归,变卖家产,以解兵危缺饷之难,一次捐助黄金一千两,声誉京师,朝庭特命地方于金华西市街为其建坊,并于石门家宅书赠“清虚输忠”匾额一块。未几,庚午年春,倪公又焚券二千余金,施谷四千余石,先后捐助通济桥修复与赈济饥荒十余次,共捐黄金两百两,谷二千石。金华乡民崇尚倪公盛德,皆以其职为名,称其“倪光禄”。有关他的传说故事,金华地方四邻八乡那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

  再说清初倪氏懋祚公,康熙主政初年,高中进士第后,因不愿贿赂于京师官衙要人,为此只有屈才委以四川健为县令,时运不济,赴任期间正逢“三藩之乱”之际,途中被掳于叛寇手中,囚于猪头山,逼其放弃命官,屈委伪职,但倪懋祚至死不从,历经艰难困苦,后设法逃脱,只身前往四川健为赴任。赴任后又一年,叛臣乱军复至,又被俘,倪公仍不愿降,直至叛乱平息。倪公在健为任职数年,忠于职守,不顾个人安危,招抚流民百姓,劝民重农植桑,终于使边民脱离苦海,安居乐业。数年后,当倪公离职归乡之时,健为万民聚而集之,以厚礼相送,倪拒之。数百年后的今天,健为县百姓仍念念不忘其当年恩德如山。健为县志有载:“倪令三藩之乱后,招徕流亡,垦荒屯田,恢复生产,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其性淡泊,致政归,民馈以赆,然置之江干而去。”好一位神明清廉,舍己为人,誓与百姓同甘共苦的父母官啊,很值得石门倪氏族人自感荣耀,也同样值得如今金华乡民骄傲自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