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白露山

标签:
白露山兰溪白露山兰溪慧教禅寺白露山慧教禅寺周三畏 |
白露山位于兰溪市黄店镇之东北,又名玉带山、白露峰,面积5平方公里,海拔455米,因其山腰有白岩如带,故而名之。其上之山腰处有白露寺,又名慧教禅寺;其下之近山脚处,有乘仙殿,二者上下呼应,佛道同山,又各有其源,为白露山的历史平添了不少厚重。
从金华驱车走330国道,至兰溪,而黄店,于镇上第二个路口(有去白露山指示牌),右转进入黄楼线,几公里过一桥后,便分有两条前往白露山之路。一条是直行至白露山脚的徒步登山之路;另一条是右行继续走黄楼线,三五公里后,左转,直达山顶的驾车之路。
为了方便,我选择了开车上山之路,途径山脚的一座水库,面积不大,停车前往,洗了一把脸,感觉清爽了许多。途中的一侧山坡上生长着不少的枇杷树,有的果实都发黄了,估计再过半个月应该就可以采摘了。东面的山谷间是一处村落,白墙黛瓦,静卧于青山翠谷之间,似一幅水墨山居图,充满了诗情画意。另一处的路边,不知何时,新建起了一幢二层小楼,像是一个饭店,矗立于崖边,风景应该不错。
http://s5/bmiddle/0060RP59gy6RSTfIHI004&690
驱车到达山顶后,顺手把车停在了林边的空地上。一面黄色围墙下的山坳之处就是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的白露山慧教禅寺。实际上也可一直开车至寺前的广场,但是,我决定先到白露岩所在的崖顶去看一看再说,也顺便活动一下身体。崖顶较为平坦,生长着一片松林,棵棵修直挺拔,亭亭玉立,山风吹过,飒飒作响,颇有一番风情。可惜的是一家简陋的饭店开在了林中,又养了不少的鸡,大煞了此一风景。站立崖顶,极目远眺,眼前是一马平川,绿畴碧野,乡镇村落,镶嵌其中,粉墙青瓦,点缀其间,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大有胸襟激荡之感。但崖下的白露岩,在这里根本无法看到,不知下面是否有路可以一观。
http://s7/bmiddle/0060RP59gy6RST2qg7k76&690
拍了几张照片后,返回下行。路边到处散落着残墙断臂,不知是被拆倒的违章建筑,还是重以前拆迁后的遗迹,但总觉得有碍观瞻,影响风景,有关部门真应该好好地规划管理一下。慧教禅寺位于山坳间的平台上,坐北朝南,黄墙围绕。四周古树修竹,中间是难得的一大广场空地,依旧是泥土地,杂物横陈,边上凌乱地堆放着一些木材。显然这里还未曾被重新开发改造过,一切都还显得比较质朴。寺里面的格局陈设都基本的一样,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左右珈蓝殿和祖师殿、大雄宝殿、讲经堂、藏经阁、方丈院等,只不过随寺庙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增减而已。
http://s13/bmiddle/0060RP59gy6RSSUm7qQac&690
白露山除了慧教禅寺和乘仙殿两处佛道场所外,还不得不提到两个重要的人物。其一,就是舒元舆,兰溪垷坦人,其先祖曾任东阳郡守,祖父舒缜,授兰溪医学学训导、学正父敬之,母薛氏,其为长子,是唐元和八年(813)进士,初仕即以干练知名。曾任刑、兵两部侍郎,为唐文宗时期两位宰相之一(兰溪历史上第一位官至宰相的人),擅长文章,有著作《舒元舆集》等,被收录于《全唐诗》中。于唐太和八年(公元834年),身为宰相,受仁宗之命,与李训一起预清除宦官仇士良专权,不幸败露而遭杀身之祸,史称“甘露之变”。宣宗八年(公元854年)昭雪,封“乘仙公”,故建有“乘仙殿”以示纪念。
其二,就是南宋周三畏,为南宋汴梁人,曾任大理寺少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刑部侍郎和刑部尚书之职。据说秦桧下岳飞于狱,命三畏与审,暗喻置岳飞于死,三畏不从,挂冠遁迹,隐居兰溪白露山下,卒葬于此。”嘉定元年(1208),宋宁宗(1988年版《兰溪市志》误为宋理宗)曾赐匾“忠隐庵”,墓为其后裔修建,今墓址尚存,墓碑上刻“宋大理寺卿周廷尉讳三畏公之墓”14字,山后有周三畏故居。
上面的记载显然是把周三畏当做了一个忠良来看待,但是,实际上,关于周三畏其人的是非功过,历史上却有着相反的一种看法。因为岳飞一案之时,身为大理寺少卿的周三畏,亦是当时的副主审。但在岳飞被害之后,却并未如力挺岳飞的一帮忠臣等受罚降职,反而升至刑部侍郎,又至刑部尚书之职,于此,大可看出其中之端倪。后人评价:周三畏虽非秦桧心腹,却是个畏首畏尾,丧失骨气,附会冤狱的人,无足称道。他当然不应与谋害忠良的万俟卨相提并论,却更不足以与刚毅忠贞的薛仁辅、李若朴、何彦猷、何铸等人平列。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岳飞的孙子岳珂曾为其祖父写传记,在传记中,他表彰了李若朴、何彦猷、薛仁辅、何铸等人,也谴责了万俟卨,却无只言片语提及周三畏。实际上,这正反映了周三畏在岳飞被害一案中的地位、作用与表现。
历史有时候真的很滑稽,经常张冠李戴,混淆了是非。陈世美本是一个好人,却被歹人写成了抛妻弃子的变节之徒;潘仁美也本是宋朝有名的忠贞之臣,朝廷良将,却被编成了一个专门残害忠良,无恶不作的大奸臣。好在是是非非终有被搞清的一天,历史的真相也终究有水落石出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