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拓展课外阅读的意义

(2020-11-25 11:01:31)
分类: 教学研究及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丰富语言的积累”上下功夫,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我们现在统一使用的统编版语文教材,除了学习单篇课文有链接相关阅读书籍外,还专门设有“快乐读书吧”来让学生阅读指定书籍。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在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和研究某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动力。小学生求知欲强,只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满足于课堂所得。他们很想了解新事物。但他们的阅读兴趣却有着潜在的、自发的和自觉的区别。潜在的阅读兴趣是指具有诱发的可能,但还没有成为现实的阅读兴趣。自发的阅读兴趣是指按学生的意愿随时阅读,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自觉的阅读兴趣则是以明确阅读目的为基础,认真地进行阅读。我们语文教师应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适度拓展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潜在的、自发的阅读兴趣转变为自觉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认识课外阅读对他们本身具有开阔知识面,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作用。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通过课内阅读方式的掌握,得益于课外,使得学生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活跃智慧,求得发展。

语文作为一门集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学生仅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应将学生的课内学习发展到课外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起学生的散发性思维。如果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广泛阅读,就能够扩大视野,开拓思路,丰富想象力,也就会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举一反三,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生课外阅读量越大,知识面越广,对事物的思考就会新颖和独特,并能够学会主动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形成课内打基础,课外出成果的良性循环。而缺少了课外阅读或课外阅读量少的学生,知识积累少,容易成为被动的应试学生。因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从现在多数语文家庭作业的内容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复默写的问题,学生课余时间读书不够,造成了整体读书量太少,写作能力不行。有研究表明,每天小于一分钟读书,一年读8000个词;每天读5分钟,一年认识词汇量达28万个,每天读20分钟,一年阅读量能达到180万个词。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会形成语文能力。可以说,课外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高低。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必须要重视大量课外阅读的。

大量读书,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论语》中的“学而”主要强调“做学问本身是做人的学问”,即:做什么样的人。所以,指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目的是学习“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功利目标”还可以是从好书中去寻找“做人的楷模”,找到做人的行为示范。

    崔峦教授说过:“语文教学应以教科书为主,用好教科书,紧扣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同时又不能视教科书为主宰,应适当地拓展和引领。”他指出了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拓展的辩证关系:“课内时间有限,知识有限,母语学习应课内学方法,课外学知识。”因此我们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努力的尝试树立自己的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的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开展依托教材拓展课外阅读有效常态化的实践研究,对于学校阅读由课内向课外,由以教科书为本课外阅读过渡,由应试教育向读书滋养人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转变具有积极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