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欣雪:立足实践,依托技术,共促档案事业与学科发展
(2022-04-10 21:45:01)
标签:
档案档案学历史文化 |
分类: 会议讲座 |
立足实践,依托技术,共促档案事业与学科发展
——观第八届全国高校青年档案学者学术论坛暨第三届东北地区档案学术研讨会感悟
辽宁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19级档案学本科生孙欣雪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新《档案法》的颁布与实施、国家以及各地“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陆续颁布,档案事业与学科在新的形势下,面对着新的机会与挑战,而今天在第八届全国高校青年档案学者学术论坛暨第三届东北地区档案学术研讨会上,众多“大咖”就与我们分享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档案事业与学科的发展研究,让我产生了以下三点思考与感悟。
一、立足现实需求,推进档案管理
档案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正是由于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档案的收集、整理、开发以及利用等工作都与现实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需要随着现实技术的进步、现实需求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发展。周林兴老师在《助推理论知识向实践应用转化——“十四五”规划的一个发力点》的分享中以“十四五”规划与“十三五”规划中出现“企业”做对比分析,让我对“十四五”规划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也很直观的感受到活用档案学理论知识服务社会这一档案学发展趋势。赵彦昌老师《官方档案与民间文书——当代学术研究取材的两种路径》的分享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学术界会产生“巧妇无米之炊”的困惑,为什么相当一部分的历史档案整理工作不是由档案馆来完成。正因为现实实践的发展,社会对于档案事业工作有了新的需求,档案界需要立足现实需求,积极探索档案管理新的方式方法。正如闫静老师在《新〈档案法〉背景下档案开放审核的挑战及对策》中提及到的档案开放审核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需要档案部门从技术上、智力上、制度与机制保障等方面作出改变,以适应当下的档案发展趋势。詹逸珂博士在《档案机构改革背景下电子文件归档的变革机遇与发展路径》中也提及面对机构改革中电子文件归档如何顺应新的现实需求,进行转型升级。
二、探索档案价值,推进学科交融
在目前跨学科研究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下,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也值得我们思考与关注,张卫东老师以陕甘宁边区政府文档这一经典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进行数字人文与档案学科进行跨学科交融研究,通过需求分析、本体构建,以知识图谱以及数据可视化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正是通过这个案例,张卫东老师也提出了五点档案学与数字人文研究的相关思考,在张卫东老师阐述的过程中,让我清晰地感受到在进行档案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中,要始终以档案学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研究内容要紧扣档案学这一核心,我们档案人在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中不能脱离档案学这一关键。
三、借助数字技术,构建民族记忆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要向构建属于我们的民族记忆,更好地将我们的历史文化留存下来,就必须适应新的技术背景,运用新的技术促进档案的开发利用,同时也推动构建民族记忆。正如王玉珏老师在《全球记忆遗产与安全——变革中的世界记忆项目》中最后一部分讲到的要呼唤世界各国一起留存记忆,避免出现集体失忆的现象。还有祁天娇老师在《文化大数据背景下古村落的数字建档与资源组织》中提及到的通过建立古村落文化遗产数据库对古村落进行保护。王志宇老师利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黑图档》对目录进行分析,充分挖掘其中的知识信息。朱天梅老师在《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交融》中也提及借助新技术环境下的媒体形式促进少数民族档案文化传承与保护。
今天的论坛让我在云端近距离地接触到了全国各地高校的众多档案学界的“大咖”学者,同他们进行了精神上的交流,感受到了档案学界目前到研究热点,让我感受到自己对于相关热点研究问题了解的还不够充分,还需要继续学习。同时也让寻找到了档案人的使命不仅仅是将档案保存好,更重要地是依靠时代北京对档案的价值的探索以及对档案的保存、整理、开发以及利用。也感谢这次云端论坛,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到众多“大咖”学者的研究成果,聆听其对新时代背景下档案工作的思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