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先知》中爱与美的思想内涵

(2017-05-03 17:11:09)
标签:

先知

纪伯伦

紫陌蓝嫣

分类: 论文、评论

论《先知》中爱与美的思想内涵

摘要

纪伯伦在《先知》这部作品中,寄寓着爱与美的思想内涵,彰显出“爱的主旋律”和“美的主题”。本文从“美是宗教”、“美是上帝”、“美是生命”三个角度切入,具体论述《先知》这部作品中“美的主题”,并且从修辞学的角度详细分析纪伯伦赋予美的多重表达方式。同时,本论文探讨了《先知》中爱的方向、爱的本质等哲学命题,也通过“婚姻”、“孩子”、“罪与罚”、“自我”四个角度进一步讨论《先知》中“爱的主旋律”,表现纪伯伦对于爱的哲学式感悟及体验:在爱与美中,生命将得到自由及永恒。

关键词:《先知》;纪伯伦;爱;美

 此处略去英文摘要(不解释)

绪论

纪伯伦一生著作颇丰,最能体现其思想内涵、宗教情结及审美情趣的便是他的哲理散文诗集《先知》。《先知》凭借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意境成为东方现代“先知文学”的一个典范,被认为是纪伯伦的巅峰之作。纪伯伦也自称《先知》是他精神孕育的最好的胎儿,是他来到世界最想说出的那句最重要的“话”,更是他多年心血浇灌出的艺术花朵。

“爱与美”是《先知》的主旋律,纪伯伦通过清绮思辨、含蓄蕴藉的散文诗句,采用新奇的比喻、多义的象征、深刻的哲理性与完备的抒情性,向我们一一阐述了他对美的独到理解:世界上只有一种宗教,那便是美的宗教;上帝(穆斯塔法)即为美,美即为上帝;生命的无限与永恒时时处处彰显着美的无限与永恒,这便形成了独特的美的价值体系。纪伯伦也用他先知的视角,向世人揭示了关于爱的本质命题:爱的方向,便是通向圣殿的道路,也是唯一之路;爱的核心、爱的本质便是给予、付出。他也从婚姻的相处、孩子的教育、罪与罚的辨别、审慎地对待自我等角度,一一论述了关于爱的行动智慧,在这智慧里闪耀着的哲学的、神性的光辉,便是纪伯伦为自己塑造的先知形象的投影,也是爱与美的具象表现。

 

一、《先知》赋予美的广博含义

(一)美是宗教

在纪伯伦的世界里,他只信仰一种宗教,那便是“美”的宗教。在纪伯伦看来,美,具有宗教般神圣而崇高的意义。

纪伯伦的一生,深受尼采思想的影响,尼采相对于纪伯伦来说,具有精神导师的意义。纪伯伦独自前往纽约时,随身携带了两本书,一本是他自己的小说《折断的翅膀》,另一本便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先知》大体上采用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的格式,似乎纪伯伦要摆脱掉尼采的影响,然而又没能摆脱掉尼采的艺术和揭示手法的影响。”尼采塑造了先知查拉图斯特拉,作为自己思想的传声筒。纪伯伦也为自己塑造了先知——穆斯塔法,作为自己言语发声的代言人。“超人”是尼采的理想建构,在尼采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类是应当被超越的,超人是尼采的新上帝,是上帝的替代物,是尼采为世人树立的精神领袖。在这里,尼采显然把“超人”上升到了宗教的意义层面,超人俨然具有不可超越性及无限性。超人的化身到《先知》中就是无所不知的、智慧全能的穆斯塔法。但是,《先知》中的穆斯塔法又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相区别,舍去了一些狂放、狷傲,多了几分平和、亲切。可以说,穆斯塔法是纪伯伦心中集智慧、品德、修行、才情等于一体的一个年老智者的完美形象。由此,穆斯塔法代表纪伯伦发声,向世人传达美的信条、美的宗教。如纪伯伦在《论美》中提到的:“阿法利斯的民众呵,在生命揭露圣洁的面容时候的美,就是生命。但你就是生命,你也是面纱。美是永生揽镜自照。但你就是永生、你也是镜子。”

纪伯伦用清丽流畅的语言指出,美是生命,是永恒。诗句中被诗人歌颂的对象即第二人称“你”,也是一个不确定的虚指,可以无限的向大处延伸,如宇宙、众生、河流山川……也可以往小了说去,如针尖上的一滴水、莲花的盛开……如此的“你”,凡人皆不足以代表,诗人便选出“穆斯塔法”,因为唯有他可以在高于一切众人的同时,又低于一切众人,他是“大美”与“小美”的化身,是人们渴求并追随的美的对象。在纪伯伦笔下,穆斯塔法,是完全的美,更是唯一的宗教。如在《论宗教》中,纪伯伦写道:“你的日常生活就是你的殿宇、你的宗教。何时你进去,把你的一切都带了去……因为在梦幻中,你不能超升到比你的成就还高,也不至于坠落到比你的失败还低。”

这几句诗更是进一步地抒写了宗教的意义所在。在这里,宗教没有固定的教条,没有绝对值,宗教是以美为尺度的,可以放大、可以缩小,可以因时因地而变化……只要妥帖、舒适就好,这正是纪伯伦的美的宗教的真谛所在。

(二)美是上帝

纪伯伦在英语文学的创作中,采用了圣经文体的创作方式,这使其作品在整体风格、体裁、结构、叙述语言上都与圣经文学表现出相近之处。圣经文体就是以文学研究的视野进入圣经,从文学文体的语言、体裁、结构、风格等方面来把握圣经。纪伯伦对圣经文体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叙述语言、风格等方面。纪伯伦赋予《先知》“智者启示书”的形式,就是为了给予《先知》如《圣经》一般简约、含蓄的文体特点,为了使《先知》能更好的传达出宗教与道德内涵,同《圣经》一般,《先知》部分章节的叙述并不采取浅显直露的方式,而是需要读者去思考、挖掘、阐释其中无尽的内涵。《先知》叙述的简约、含蓄,给读者提供了多种理解的可能,使之能从貌似简单的故事中得到丰富的启迪。同时,“智者启示书”的文体,也很自然的使《先知》带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总之,纪伯伦是把《圣经》文体之美的那些要素给了《先知》,把上帝形象之美的要素给了自己的代言者——穆斯塔法,而舍去了其中不美的部分。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纪伯伦认为,美是基督教中的上帝,美更是《先知》中的穆斯塔法,因为穆斯塔法就是纪伯伦耗费大量心血为自己构建的一个崭新的、完美的上帝形象。纪伯伦在《论谈话》中写道:

“在你不安于你的思想的时候,你就说话;在你不能再在你心的孤寂中生活的时候,你就要在你的唇上生活,而声音是一种消遣、一种娱乐……让你声音里的声音,对他耳朵的耳朵说话:因为他的灵魂要噙住你心中的真理。”

穆斯塔法说出的这些话语非常简约、含蓄、凝练,却能够从深刻意义上揭露谈话的本质,如果谈话只是“一种消遣、一种娱乐”,那么这般谈话只会是危害思想,而没有任何智慧的启迪、灵魂的交流。但是诗人给予人们的启示是,我们交谈,不仅需要唇舌,更需要“耳朵的耳朵”,需要“灵魂”和“真理”,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谈话。同时,诗歌以神奇的、超感性的神迹、类似于梦境和幻觉的意象,如“因为他的灵魂要噙住你心中的真理”等诗句,无不充盈着感性生命的流动,闪耀着理性的光芒,表现出了神秘主义的独特风格。纪伯伦诗歌语言的流畅清丽,也使诗歌的哲理之美更上升了一个层次。

(三)美是生命

美是贯穿《先知》始终的主题,在《论美》中,纪伯伦列举了不同身份的人迥异的审美观,这些人有冤抑的、受伤的人,有烦躁的人,疲劳的人,忧苦的人,守城的人,白日的工人,奔波的旅客,田里劳作的刈者……他们分别阐释了自己对美的理解,把美视为一种需要。在这里,纪伯伦指出,美不是被需要,不是被绑缚的信条或是准则,美,不需要任何花边的矫饰,美,只是美,是顺其自然,更是生命自在的存在状态。在《论美》中,诗人指出:

“美不是一种需要,只是一种欢乐。她不是干渴的口,也不是伸出的空虚的手,却是发焰的心,陶醉的灵魂。她不是你能看到的形象,能听到的歌声,却是你虽闭目时也能看到的形象,虽掩耳时也能听到的歌声。她不是犁痕下树皮的汁液,也不是在兽爪间垂死的禽鸟。却是一座永远开花的花园,一群永远飞翔的天使。”

一连串的比喻都蕴含着一个核心的元素——生命。美,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快乐中,存在于生命的流动里。简言之,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你就会感知到美,因为美是“生命在宇宙的大生命中寻求扩大”,生命的广袤无限与艮久永恒就体现了美的广袤无限与亘古永恒。

 

二、《先知》给予美的丰富表达

(一)新奇的比喻

纪伯伦非常善用比喻,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诗歌的乐感与美感,使诗更富隽永之美。《现代实用汉语修辞》对比喻的定义是:比喻即“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通常情况下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纪伯伦的作品中多用暗喻,尤其是多用“A是B”的句式,鲜明生动地展示出喻体的本质特点,从而增加诗句的哲理性及警戒性,给人以生活的启迪、智慧。纪伯伦在《论工作》中写道:

“在你工作的时候,你是一管笛,从你心中吹出时光的微语,变成音乐。你们谁肯做一根芦管,在万物合唱的时候,你独痴呆无声呢?”诗人把工作着的人暗喻为“奏乐的笛子”,把工作带给人的欢欣暗喻为“时光的微语”,显得新鲜、贴切、不落窠臼,其超妙的哲理、流丽的文辞、炽热的情感,自然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苦痛》中,诗人吟道“你的苦痛是你那包裹知识的皮壳的破碎。连果核也必须破碎,使果仁可以暴露在阳光中,所以你们也必须知道苦痛……”诗人把“苦痛”暗喻为“破碎掉的包裹知识的外壳”;在《自由》中,诗人指出“在城门边,在炉火光前,我曾看见你们俯服敬拜自己的自由,甚至于像那些囚奴,在诛戮他们的暴君之前卑屈、颂赞。我心里忧伤,因为只有那求自由的愿望也成了羁饰,你们再也不以自由为标杆、为成就的时候,你们才是自由了。”诗人把一昧追求自由的人比作“囚徒”;在《死》中,诗人写道“如同种子在雪下梦想,你们的心也在梦想着春天。信赖一切的梦境吧,因为那里面隐藏着永生之门。”诗人又把“心”借喻为“种子”……这些用喻皆贴切、新颖、巧妙,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语言功底及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二)广义的象征

纪伯伦很是擅长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在《先知》中,纪伯伦赋予许多意象以丰富的象征性,因此不仅可以达到曲笔传情的效果,且给读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达到了“耐咀嚼,有余味”的艺术境界。“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抒情诗多以声音和画面来表现情感,所以象征是抒情话语最常见的修辞方式。”

在《论居室》中纪伯伦写道:

“你的房屋是你的较大的躯壳……你们的房子不应当做个锚,应当做个桅。它不应当做一片遮掩伤痕的闪亮的薄片,应当做那保护眼睛的睫毛。你不应当为穿走门户而敛翅,也不应当为恐触屋顶而低头,也不应当为怕墙壁崩裂而停止呼吸。你不应当住在那死人替活人筑造的坟墓里。无论你的房屋是如何的壮丽与辉煌,也不应当使它隐住你的秘密,遮住你的愿望。”

纪伯伦并没有直接叙述房屋,而是接连用了几组“相互对立”的意象来表达房屋不应当是什么,而应当是什么,象征的使用使得诗人对房屋的情感意义表达的更为具体,增加了诗歌的哲理性,引人遐思。在《论逸乐》中诗人指出:

“逸乐是一阕自由的歌,却不是自由。是你的愿望所开的花朵,却不是所结的果实。是从深处到高处的招呼,却不是深,也不是高。是闭在笼中的翅翼,却不是被围绕住的太空。实话说,逸乐只是一阕自由的歌。”

诗人用“自由的歌”“笼中的翅翼”来象征“逸乐”,给读者留下了深广的想象余地,十分耐嚼,品而有味。

一些象征形象由于反复使用,便渐渐带上了相对稳定的意义:《先知》中主人公穆斯塔法就象征着东方智者,人类完美的集结;主人公要返回的那个岛,象征着他的家乡、他的祖国、一个充满着爱与美的理想世界;奥法利斯城是整个西方世界、整个人类社会的象征;大海象征着生命的丰富与永恒;梦幻象征着人的期冀与憧憬;明镜、面纱、羽翼、云雾则是人类生存状态、生命呈现方式的象征……总之,象征手法的运用是纪伯伦《先知》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抒情性与哲理性的完美交汇

纪伯伦《先知》中的穆斯塔法,就像是一位年老的智者,在即将离别生活了12年的阿法利斯城时,城中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并请求穆斯塔法给予他们真理和智慧。于是,穆斯塔法就真理和智慧展开了讨论,话题涉及爱恨、美丑、善恶、婚姻与友谊、法律与自由、劳动与娱乐等各个方面。穆斯塔法对这些话题的回答,全都如同箴言一般,简洁、含蓄、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发意义。纪伯伦深厚的文学功底又赋予了诗句以生动的抒情性,诗歌整体感觉如同行云流水,晓畅明丽,这使得《先知》很好的把抒情性与哲理性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及美学价值。

纪伯伦在《论逸乐》中 说道“你的欢乐,就是你的去了面具的悲哀。连那涌溢欢乐的井泉,也常是充满了你的眼泪。”纪伯伦指出了欢乐与悲哀的辩证关系,没有绝对的欢乐,也没有绝对的悲哀,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欢乐的井泉”背后,也常会有悲哀的存在。在《论苦痛》说道“你的苦痛,是你那包裹知识的皮壳的破裂。”纪伯伦指出了人在学习知识,不断“打破旧我”、“建立新我”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疼痛感,我们不断打破外在拘泥着的形式的外壳,从而走向灵魂的自由,走向知识与智慧的完美统一。纪伯伦在《论理性与热情》中说道:

“你们的理性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假如你的帆和舵破坏了,它们只能泛荡,漂流或在海中停住。因为理性独自统治,是一个禁锢的权力,热情不小心的时候,是一个自焚的火焰。”

诗人也是以敏锐的眼光指出了理性与热情之间的依存关系,理性是灵魂的舵,热情是灵魂的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太过理性,则思维禁锢,灵魂也将成为“一个禁锢的权力”;太过感性,则容易冲动,一瞬之间便会点燃了“自焚的火焰”,后悔不迭。这些诗句全部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性,予人启迪、发人深思。其诗句间漫溢着的浓郁的抒情性、灵动的想象力、超妙的比喻等使《先知》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珍宝。

简言之,《先知》的每一篇诗歌,都显露出抒情性与哲理性的完美交汇,具有极高的文学意义及美学意义。

 

三、《先知》对爱的终极探寻

(一)爱的方向——通向圣殿之路

对爱的歌颂,一直是纪伯伦文学创作的主题,在《先知》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纪伯伦深受尼采“超人思想”的影响,认为一个人有三种境界:负重的骆驼,沙漠中寻往自由的狮子,以及最后阶段——小孩,并以此为基础,成为超人。这三种境界有着各自的内涵:骆驼代表心怀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普通人,为世俗所累。这样的人突然“觉悟”以后,就会将自己放逐到沙漠,然后成为狮子与世俗抗争,追求自由。“小孩”的境界,指没有任何明确的道德价值观念,无束缚,只为自身愉快,只求赤子之心,这样的境界正是所有人应该追求的。当人们成功摆脱世俗障碍时,就有望成为“超人”。穆斯塔法作为一位充满智慧的先知,实质上就是一位“超人”。我们每个人不断完善自我、最终成为“超人”,达到与万物合一、与上帝合一的这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便是纪伯伦为世人指出的爱的唯一方向——通向圣殿之路。

在《论爱》中,纪伯写道:“爱除自身外无施予,除自身外无接受。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要想你能导引爱的路程,因为若是他觉得你配,他就导引你。”

这些诗句就体现着诗人对圣殿之路的向往,也告诫世人“爱”不是施予、并非占有,爱的全部所求,也仅是爱,也只需要爱。学会爱的过程必是痛苦的,体会爱的哲学也是艰涩而痛楚的,那便是心灵“荒漠”的阶段,但唯有历经一切,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何为爱、该如何爱……这个时候,我们离那圣殿便是更进一步了。“在爱的方面,修行虽苦,但得道通透。”这便是纪伯伦给东方以及西方的人们开出的治愈心灵病痛的良方。

(二)爱的本质——给予之道

纪伯伦的《先知》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条主线——“爱”。

克里希·那穆提在《最初和最终的自由》中指出:

爱无法思量,爱无法培养,爱无法练习……爱无关数量,而在质量。不必说“我爱全世界”,当你知道怎样爱一个人,就会知道怎样爱全人类。因为我们不知道怎样爱一个人,我们对人类的爱就是虚假的。当你爱时,就无所谓一个还是多个:就只有爱。只有爱,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只有那时,我们才能了解它的至乐和幸福。

这段话鞭辟入里地揭示了爱的真谛:“爱”,便是全身心的给予,不带任何情绪化、不掺杂任何价值判断的理解、包容、接纳以及付出。德裔美国心理学家E·弗罗姆,20世纪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者之一,在《爱的艺术》一书中,从个体心理成长角度指出了“不成熟的幼稚的爱”与“成熟的爱”的不同。前者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后者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你”。纪伯伦显然倾向于后者的观点,纪伯伦所深情歌颂的“智慧的爱”,也即E·弗罗姆所肯定的“成熟的爱”。

在《论爱》中,纪伯伦指出:

“爱没有别的愿望,只要成全自己。但若是你爱,而且需求愿望,就让以下的做你的愿望吧:溶化了你自己,像溪流般对着清夜吟唱着歌曲。要知道过度温存的痛苦。让你对于爱的了解毁伤了你自己;而且甘愿地喜乐地流血。”

纪伯伦指出,在爱中,我们需要融化自己,要明白“过度温存的痛苦”,要“心甘情愿”地流血,这都表明成熟的爱,本质的爱,是自由,而不是束缚;是付出,而不是索取;是主动,而不是被动;是无条件,而不是有条件;是博大而不是狭隘。

纪伯伦在《论工作》中写道:

“在你劳动不息的时候,你确实爱了生命。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我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一切的工作都是虚空的,除非是有了爱;当你仁爱地工作的时候,你便与自己、与人类、与上帝联系为一体……工作是眼能看见的爱。”

在诗人看来,工作的本质,就是心甘情愿地去爱与付出。诗人也认为,所有的工作都是平等的,因为它们有着相通而唯一的本质,就是付出,在劳作的天平上,它们等值。那带着爱心工作的人,才是真正把工作视为神圣、真正由衷景仰工作的人。

 E·弗罗姆提出的“成熟的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你”,纪伯伦又凭借自己超凡的想象力及睿智的见解把“人”的范围无限地扩大了,“人”被抽象化、虚空化、外延化,从而赋予了它更为深广的意义。在这里,“人”可以理解为爱情、婚姻、工作、劳作……这是纪伯伦对E·弗罗姆的论题“成熟的爱”的继承、发展与升华,使之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有着更为深刻的指导意义。

 

四、《先知》中爱的哲学智慧

(一)关于“婚姻”

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一个偏远的山村,一个基督教马龙派家庭,12岁便被迫跟家人一起前往波士顿。清贫的生活体验、曲折的感情历程、多元文化的冲击、屡失亲人的悲痛……这一切不同寻常的经历,使纪伯伦对生命有着独特的体验与见解,他对生命的感知达到了普通人无法企及的深度。纪伯伦一生经历数段爱情,却从未结婚,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贡献给了创作,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笔耕不辍。诚如在纪伯伦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女人玛丽·哈思凯勒所述“纪伯伦才华横溢,这使得他只需要爱情,不需要婚姻,因为他的时间太珍贵了,理应全部用来创作。”显然,玛丽是非常了解纪伯伦的,所以她没有强求纪伯伦一定要与她结婚,在纪伯伦陷于要不要结婚的思考的漩涡时,玛丽劝他,“放弃婚姻吧”。

纪伯伦在《论婚姻》中如是说:

“你们一块儿出世,也要永远合一。在死的白翼隔绝你们的岁月的时候,你们也要合一。不过在你们合一之中,要有间隙。让天风在你们中间舞荡,彼此相爱,却不要做成爱的系链;只让他在你们灵魂的沙岸中间,做一个流动的海。”

纪伯伦对婚姻的理解是首先要保持忠诚,其次要给予对方一定的自由空间。纪伯伦说婚姻中的夫妇要不论生死“永远合一”,同时也“要有间隙”;要“相爱”,而不做“爱的系链”;要让深爱的人,成为彼此“灵魂的沙岸之间”,“一个流动的海”。婚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将两个生命个体联系在一起,这两个个体将会朝夕相伴、生死与共,这正是婚姻的神圣性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中的一个人就是另一个人的附庸,也不意味着一个人就必须成为另一个人的影子,更不意味着你就是完全的我,我就是完全的你,如此的婚姻必定是存在不稳定因素的,也必定是不能维持长久的。距离产生美,婚姻中两个人的状态,就像是宫殿里两根相邻的柱子,琴瑟上彼此相挨的琴弦,要彼此平等、尊重、独立,唯有如此,才能支持着婚姻的大厦屹立不倒,才能拨动琴弦,奏出最和谐美妙的乐章。爱情是件易碎品,婚姻不能做束缚爱人之翼的华丽牢笼。婚姻应该是提供一片绿色的草坪,任由爱人去漫步,但是你会提醒他记得回家的时间以及回家的路。在一段平等的婚姻里,没有强加的形式、没有过分的理智,而只是无所求的付出,毫无怨言的给予,那个时候,你们是彼此忠诚的、也是互为平等的。

(二)关于“孩子”

关于孩子,一直以来是一个神圣而严肃的话题,即人的自由与发展。关于这一话题,纪伯伦作了深刻的阐释。纪伯伦认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思想,大人可以适度引导,但是绝不能包办替代,大人不能凭借自己的意志剥夺了孩子自由发展的权利以及孩子追逐个人梦想的权利,因为那是出于生命对生命最本真的尊重、最悉心的爱护。

纪伯伦在《论孩子》中写道: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蔽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由此可以看出,纪伯伦认为孩子是与父母有着平等的权利,平等的人格,平等的发展空间,孩子并不是父母的私人占有物,不是父母可以随意掌控其命运的财产或者宠物,孩子作为宇宙间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父母可以荫蔽孩子的身体,却不能荫蔽孩子的灵魂。任何一个生命都不是另外一个生命的模仿或是重复,父母是弓,孩子是他们射出的箭矢,在先知面前,他们一律平等。只有父母放开双手,给孩子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孩子才能够给生命创造出更多的惊喜。

(三)关于“罪与罚”

20世纪很多东方文学家一样,纪伯伦也是尼采的忠实崇拜者之一,受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及“超人学说”的影响很深。因此,纪伯伦也认为,在人身上,存在着“兽性”、“人性”和“神性”三个层面,“摆脱动物性,发扬人性,走向神性,复归自由”,这就是纪伯伦生命哲学的重要内涵以及创作《先知》的根本题旨。纪伯伦关于“神性的人”的观点与“超人”有原则性不同,纪伯伦更相信“爱与美”,更重视给予,对芸芸众生也不采取狷傲或是敌视的态度。

诗人的这一思想在《罪与罚》中有深刻体现:

“如同一个队伍,你们一同向着你们的神性前进。你们是道,也是行道的人……你们不能把至公与不公,至善与不善分开;因为他们一起站在太阳面前,如同织在一起的黑线和白线。黑线断了的时候,织工就要视察整块的布,也要查看那机杼……你们如有人要以正义之名,砍一棵恶树,让他先查看树根;他一定能看出那好的与坏的,能结实的与不能结实的树根,都在大地的沉默的心中,纠结在一处。”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纪伯伦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以及人本身所具有的混杂在一起的神性面、人性面、兽性面,面对这一困局,诗人的观点是坚持以“神性面”战胜“兽性面”和“人性面”,不断冲破“小我”的束缚,从而实现大我的解脱。“黑线断了”,织工就该“视察整块的布”,“查看那机杼”,若“要以正义之名,砍一棵恶树,让他先查看树根”,诗人在此指出了众生身上人性的弱点及局限性,我们也是有过错的,有罪的,理应反思、自省,那最终的裁决,理应交由上帝(诗人笔下的“先知”)做出判断。我们不断完善自我品性的过程,就是摆脱恶的“兽性和人性”,走向善的“神性”的过程。

总之,纪伯伦的《罪与罚》充满思辨色彩,彰显了作者的深刻思想及超凡智慧。

(四)关于“如何对待自我”

关于如何对待自我,纪伯伦也提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在纪伯伦看来,自我是不完美的,也是不完善的,每次我们口里的“自我”都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个片段,是当下时空中的一个状态。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理性,时时自省。“自我”应该成为我们身体之外的一个朋友、一个知己,一个称量我们行为的监督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打破小我、走向大我,最终成为“超人”。

纪伯伦在《论自知》中写道:

“在宁静中,你的心知道了白日和黑夜的奥秘。但你的耳朵渴求听取你心的知识的声音。你常在意念中所了解的,你愿能从语言中知道。你愿能用手指去抚触你的赤裸的灵魂……因为灵魂在一切道路上行走。灵魂不只在一条道上走,也不是芦草似的生长。灵魂像一朵千瓣的莲花,自己开放着。”

纪伯伦指出我们要通过长时间的自我反省及自我完善,从而达到言语和思想的完全统一、形体与精神的完全统一,要能用手指去触抚自己赤裸的灵魂,而不是虚伪、矫饰、做作……那些人群里戴着面具的人,是可怜的,又是可悲的,因为他不敢低头面对自己的灵魂。纪伯伦也指出“灵魂像一朵千瓣的莲花,自己开放着”,告诫世人给灵魂以完全的自由。在《论买卖》中,纪伯伦写道“大地贡献果实给你们,如果你们只晓得怎样独取,你们就不应当领受了。在交易着大地的礼物里,你们将感到丰裕而满足。然而若非用爱和公平来交易,则必有人沦为饕餮,有人沦为饿殍。”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我们个体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及生存空间时,理应节制,不可贪婪,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要适度取用,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感到丰裕而满足”。纪伯伦也指出了公平交易的重要性,如果违背了爱和公平的交易原则,必然会导致有的人欲望膨胀“沦为饕餮”,有的人食不果腹“沦为饿殍”。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审视自我的例子,在《先知》中还有好多,不胜枚举。

纪伯伦对人的品德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的好多诗句就告诫世人,我们应保持慈悲之心、公平之心、仁爱之心、反思之心、律己之心……纪伯伦的这些观点具体阐释了我们该怎样对待自我,如何不断完善自我,对我们为人修身、生存处世具有极强的借鉴与警示意义。“超人”虽然是遥远的目标,但砥砺自我,使之完美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践行的行为。

 

结论

纪伯伦是黎巴嫩文坛骄子,是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先知》可谓是纪伯伦汇集毕生心血、全部艺术才华的血泪结晶。“爱与美”是《先知》留给世人最为高妙的智慧。世人爱美,却往往缺少发现的眼睛。纪伯伦凭借其超凡的才华,流丽的文笔向世人讲述了美的真谛:美是宗教,是上帝,更是繁衍不息的生命……纪伯伦通过新奇的比喻、广义的象征、浓郁的抒情、深刻的思辨,使得诗歌在艺术层面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世人之爱,大多封闭、自私、狭隘,而纪伯伦传授给我们的爱却是博大的、浩渺的、无穷的。纪伯伦为世人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其诗歌里至真至醇、含蓄隽永的美,值得我们永远珍藏、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纪伯伦著王志华译.先知[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311.

[2]马征.文化间性视野中的纪伯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62. 

[3]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6. 

[4]纪伯伦著冰心译.先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77.

[5]马征.在全球化和冲突的时代阅读纪伯伦[J].国外文学,2012(3):158-160. 

[6]封艳梅.先知译文的美学特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07):3. 

[7]努埃曼著程静芬译.纪伯伦传[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264.  

[8]薛庆国译.纪伯伦爱情书简[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62. 

[9]纪伯伦著伊宏主编.纪伯伦全集[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692.

[10]王艳萍.伯伦的先知与巴哈伊哲学观[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3):43-49. 

[11]张璐.心灵超越的哲理升腾[J].语文学刊,2012(9):93-94. 

[12]纪伯伦著冰心仲跻昆译.纪伯伦散文诗选[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286.

[13]郭润.纪伯伦散文诗精选评析[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243.

[14]李唯中译.纪伯伦情书全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391.

[15]尼采著钱春绮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14:404.

[16]李庆荣编著卢艳丽修订.现代实用汉语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63.

[17]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72.

[18]郗念念.纪伯伦先知中的生命观[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81-83.

[19]马征.纪伯伦英语文学的“圣经文体”研究[J].早期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研究:282-300.

[20]克里希·那穆提著宋颜译.最初和最终的自由[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25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