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斯拉跑车发射上天,乍一看,我以为特斯拉会飞了!

(2018-02-07 14:03:18)
标签:

杂谈

​最强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跑车将在太空漂浮数十亿年

美国东部时间2月6日下午15:48左右,美国SpaceX公司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达发射中心,第一次尝试发射全球最大运载火箭重型猎鹰(Falcon Heavy)。这次发射的重型猎鹰火箭高达二十层楼,三个一级火箭均配备九个发动机,共由二十七台发动机推动。虽然可搭载14万磅(约63.5吨)的货物,但此次的发射中只搭载了一辆SpaceX公司总裁马斯克的座驾,一辆樱桃红色的Tesla Roadster跑车。这辆跑车也成为第一辆进入太空的汽车。而之前设计的其中两个核心推进器分离后重返地面降落也成功完成。这次发射和部件回收的成功,也标志这人类探索太空又获得了一个重大突破,将进一步推动人类探索太空的计划。

http://p3.pstatp.com/large/615f0000621f3aa80dc4

重型猎鹰携带特斯拉发射升空

“木星合月”8日闪亮登场 “星月辉映”天宇添浪漫

天文专家介绍,2月8日晨,有“巨人行星”之称的木星将来到“月亮女神”近旁,上演“木星合月”的浪漫一幕。如果天气晴好,感兴趣的公众凭借肉眼即可欣赏到这幕动人的“星月童话”。

据了解,行星和月亮正好运行到同一经度上,两者距离达到最近,这一天象叫行星合月。

木星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之王,直径是地球的11倍。木星的卫星最多,共有67颗,其中有4颗是伽利略卫星,需要用小型天文望远镜才能观测到。

http://p1.pstatp.com/large/615a0002ca7448754dd0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6日验收交付——超级工程 超乎想象

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跨海大桥,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桥梁——2月6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验收交付,三地距离“半小时生活圈”仅一步之遥。

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也是迄今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被誉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王冠”。作为世界级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实现了“六个最”: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桥梁。

本次验收交付的主体工程集桥、岛、隧于一体,包含九洲、江海和青州三座通航斜拉桥,约20公里的非通航孔桥,6.7公里的海底隧道,以及连接桥梁和隧道的东西两座人工岛,共约29.6公里,总投资约480亿元。主体工程于2011年1月开工,经过大桥建设者7年的砥砺奋战,于2017年12月31日基本建成,全线亮灯。

就是这个世界级的超级工程,人们很难想象,其实它是“车间化”和“流水线”生产出来的。

http://p1.pstatp.com/large/61590002d7aba8500ec3

“葫芦娃”星系是寻找系外生命绝佳地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5日消息,一个国际科研团队让地面和空间望远镜协作,对距地球仅40光年远、包含7颗地球大小行星的TRAPPIST-1行星系统进行了调查。最新研究证实,TRAPPIST-1是太阳系外最适合寻找外星生命的地方。相关论文发表于《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杂志。

TRAPPIST-1以智利的“凌星行星和星子小型望远镜”(TRAPPIST)命名,该望远镜2016年2月发现了其内两颗行星,随后,其他望远镜发现了另外5颗行星。

现在,科学家利用NASA斯皮策望远镜和开普勒望远镜的数据,更精确计算出了这些行星的密度,并通过复杂模拟,确定该星系的7颗行星主要由岩石构成。有些行星中水的质量约占行星总质量的5%,是地球海洋质量的250倍。TRAPPIST-1行星中至少有4颗拥有温带气候,这或许预示着其上存在海洋、湖泊或河流。当然,水在行星上的存在形式,取决于行星从母恒星(质量仅为太阳的9%)获得多少热量,最靠近恒星的更可能是水蒸汽;距离较远的则可能是冰。

http://p3.pstatp.com/large/615c000229e924347c27

根据行星直径、质量和与母恒星的距离制作的TRAPPIST-1行星系统的艺术概念图。 图片来源:NA

臭氧层怪现象:南极空洞在愈合,中纬度地区在变薄

上个月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讯》上发表的研究指出,南极上空的平流层臭氧层正在愈合。没想到,6日出版在《大气化学和物理》杂志中的一篇分析报告认为,在大多数人居住的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下方的臭氧层变得更加脆弱,这让科学家难以理解。

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要求全球淘汰含氯氟烃(CFCs)等其他消耗臭氧的化合物,南极地区已见到了显著效果,但全球范围内修补臭氧层的运动远未结束。

瑞士世界辐射中心的大气物理学家威廉姆·鲍尔和同事将卫星数据结合起来,研究了中纬度地区的臭氧层,结果发现,从1998年到2016年,平流层下层的臭氧减少了2.2多布森(一种衡量臭氧厚度的单位),而平流层上层的臭氧仅上升了0.8多布森。鲍尔说:“我们几乎在每个维度的距地面25公里以下的每个高度,都能看到这种情况存在,而这种不为人知的真相让我们非常担心。”

鲍尔怀疑,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是“非常短命的物质”(VSLSs),主要来自海洋生物产生的二溴甲烷,但近年来人造二氯甲烷(一种溶剂和脱漆剂成分)的数量也翻了一番。二氯甲烷是一种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它在逃逸到大气层以后的6个月内会分解。

http://p1.pstatp.com/large/615f00006220016e218b

南极空洞在愈合,中纬度地区在变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