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阅读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2019-06-27 17:13:43)分级阅读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绘本教学属于课外阅读教学,而阅读目的不是单一地为了学习语言知识,所以绘本阅读教学决不能等同于语言教学。
一、语言知识点操练过多
如果教师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只为让学生记忆单词或操练句型,就会喧宾夺主,让语言知识点的操练代替了绘本内容的阅读与理解,会扼杀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英语绘本阅读教学中还存在重视英语绘本语言而忽略绘本图画的现象。而在绘本阅读中,图画应该是“主角”,因为图画不仅仅有着生动形象的特点,还能在绘本阅读时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启发学生。所以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解读文本,摒弃过多的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的操练与讲解,要根据故事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活动,引领学生图文结合进行自主阅读,让他们尝试着根据上下文、图画猜测生词的意思。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独立理解故事内容,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英文绘本的学习,是一种在阅读中自然习得语言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当学生进行绘本阅读学习时,他们能够感悟到绘本故事和现实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似性,从而引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上活动形式过多
绘本阅读教学属于课外阅读教学,其核心活动应该是“读”,而且是“泛读”。可是有些教师认为,绘本教学本质还是英语教学,绘本和教材文本相似,只是比教材多了一些图画而已。这种观念就让一些教师在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套用了课内阅读的模式,听说读写齐上阵,各种活动交替进行,学生成了完成任务的操作者,而不是绘本的阅读者。过于频繁的任务和活动使得绘本阅读变得碎片化,这对于儿童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都不利。活动的设计应遵循适度的原则,应基于学情和故事内容的难易程度而定,不能一味地追求创新与形式上的多样化。
三、教师的提问不够恰当
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是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牵引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提问缺乏逻辑性。问题与问题之间是相对孤立的,后一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之间的关系不是递进式,而是跳跃式,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连贯起来,还有可能把学生给问糊涂了。二是提问没有层次性。连续提的几个问题涵盖的是相同信息,只是换了一种提问方式或活动形式而已。这样的提问也可以说是没有思维含量的,让学生反复在同类信息上消耗时间,大大降低了阅读的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深层次的发展。三是提问过于频繁。教师通过“精心的准备”,设计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整个阅读的过程就是疲于应付老师的各种提问,忙于查找信息,根本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思绪完全被教师所牵绊,根本没有所谓的“主体性地位”。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绘本学习状态,他们的阅读兴趣就会逐步减退,从而偏离了绘本阅读教学的初衷。
一是教师把重点放在词汇、句型的讲解上,这属于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另一点则是教师将绘本故事的内容灌输给了学生,学生没有自己阅读、思考、理解的过程。在这样以教师“讲解”为主导的课堂上,教师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对图画语言解说、句型结构、单词意思以及句子功能的分析上。这样的绘本教学最终只能让学生重视文字价值,逐渐忽视绘本中图画的作用,最终削弱了绘本阅读的价值。
绘本是语言文字与图画相结合的读本,绘本中精美的插图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绘本阅读教学的主要过程应该是“读”绘本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对插图中的信息进行自我解读。在这样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心情是会随着故事的跌宕起伏时而紧张、时而开心、时而伤感、时而放松,始终沉浸在阅读绘本并到达故事终点的放松状态中。
五、情感升华强加过多
大部分的绘本故事中都蕴含育人的道理,这些道理能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向上、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在进行绘本阅读教学时也不会忽视情感价值观的提升与教育。在完成绘本阅读活动之后,教师突然在PPT上呈现出一到两句“心灵鸡汤”,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灌输。这样的情感升华学生只能被迫接受,“心灵鸡汤”只是一带而过,就像贴标签,没有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任何的波澜与共鸣。
要想真正发挥绘本的育人功能,应该是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唤起学生对绘本故事的感知。绘本故事中常常会隐藏情感线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移情等活动来发现这一线索。教师要启发学生探究绘本的内容,从中感悟绘本故事的意义,使学生在与绘本中角色进行心灵交流与情感对话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哲理或寓意。在这样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价值观和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