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母姓王,原名叫桂英,后因为与我母亲名字中都有一个“桂”字,于是改名“影云”。祖母去世已经四十多年了,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却也代表了劳动妇女的形象。
我的祖母亲历了我们国家动荡黑暗的岁月,也享受了解放后的基本温饱的生活,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候因病告别人世。
我的祖母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 ,俗话说幼年失父母、中年丧偶和老年失子是人生三大悲事,偏偏我的祖母都遇到了,是不是很苦啊。
老家慈城黄山村,幼年丧父
祖母出生穷苦,出生那年正好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1900年。她的娘家在宁波慈城黄山村,也许是这个黄山村比较偏僻,也不是很富裕,几十年间从未回过娘家。就在今年的几月前,我乘在宁波办事的机会专程去了一趟黄山村。黄山村在慈城是一个美丽山村,山清水秀,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但是,从地理位置来说,黄山村确实比较偏僻,至今仍是农业村。一百多年前这个村庄肯定比较贫穷,但是黄山村传统重视读书,历史上出了很多秀才举人,其中也不乏效力朝廷的官吏。
据王氏家谱记载,王氏先后出了十多位进士,二十多位举人,他们的族祖王来、王复、王鼎世称三凤,更是为家族带来了无限荣耀。除了科举人才外,黄山村历代商旅人才众多,黄山男人就是通过家乡的江河经甬江入东海闯南走北,甚至海外,如宁波帮早期在天津的领袖王铭槐。还有为中日文化交流写下华丽篇章的黄山王氏兄弟王惕斋、王治本、王藩清、王汝修等。
我祖母的家在黄山村也算是耕读世家,她的父亲也有一定文化,很重朋友感情,父亲在世时经济条件还过得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我祖母只有几岁的时候,据说一次祖母父亲的一个朋友来访,不仅热情招待,在朋友回程时还客气地去码头送行,不知什么原因不幸掉到河中淹死了,留下我祖母和她的母亲与弟弟,从此孤儿寡母三口人艰难度日,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岁月里确实是十分困苦的。
早年丧夫,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祖母嫁到慈东庄桥镇姚家村。我祖父姚克钊是姚家克字辈男丁,当年在上海经商谋生。姚家当年在庄桥是有点名气的望族,村中的房屋高大,有几处祠堂,我父亲口中的福康祠、二亩祠,可惜现在都荡然无存了。
姚家村姚氏是元朝时从慈城姚氏宗祠迁徙到慈东姚家村的,在元明时期以农耕为主,较为沉寂。清乾隆后,许多姚氏族人开始走出乡土,在宁波、杭州、上海、苏州等发达地区艰苦营生,经过几辈人的创业,晚清时家族声名鹊起。那句流传于慈谿县东乡"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的俚语中的"姚",即是慈东庄桥姚氏。可见他们以经商致富而名闻乡里,遂成慈东地区的一大望族。
祖父家境尚可,其上代的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好像有兄弟两个,我祖父是老大,下面的弟弟比较得宠。祖父可能与其父母因性格或其它原因而被过继出去
,继承了姚家三斢的几间老屋。这老屋是慈东地区典型木结构墙门建筑,房子坚固耐用,一楼一底,楼上楼下有好几间房间,虽与现代建筑不能比,但从采光角度看还算比较好。从建筑年代看
,估计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从清朝走来,历经了风雨考验而巍然屹立。
说起祖父房产的过继继承,其实还有一段插曲。原来,在过继过程中还打了一场官司。这门过继原定是给祖父的一个堂兄弟的,但我祖父的母亲不服,认为他们那一房前面已经过继了一次,这次应该轮到祖父这一房。最后,祖父这一房赢了官司而获得过继权。但是,过继并不是实质性过继,也就是获得房子产权而已。
祖母嫁到姚家后就一直生活在三斢老屋里,不需务农。当时,姚家祠堂里有公田制度,祖上遗留下一些土地,供出租或雇佣雇工耕种,每年的收获按祖上制定的分配方式由姚氏族人轮流享受,同时也要承担当年的祭祀和族人聚会活动的事情。祖母生育了两个儿子,我的伯伯大概是1922年出生,而我的父亲是1924年3月出生。我父亲是一个可怜的遗腹子,也就是说祖父在我父亲出生前就去世了。所以,姚氏族人长辈给父亲取了一个令人伤心的名字“定淚”,也就是“眼泪”,名字过于压抑,后来我父亲改成“定连”,因为宁波话中“淚”和“连”同音。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我父亲出生前几个月,祖父因伤寒在上海去世,时年30几岁,可谓是英年早逝。噩耗传到庄桥姚家村,棺木从上海运回老家,祖母怀着身孕处理后事
墓地就在姚家村。1958年墓地迁至宁波神宗山公墓。从此以后祖母成了寡妇,失去顶梁柱,为了生活祖母做起绣花的活计,祖母含辛茹苦,靠双手一针一线绣花挣来的钱度日,在那东洋人打进中国,战火纷飞的动乱岁月,可以想见是何等的艰难和无助。
有一次我伯父不小心打翻了蜡烛,在祖母的绣花花棚上烧了一个洞,如果赔偿的话,不仅前面的活儿白做了,还要赔材料费,这是一笔不小开支。祖母动脑花了好几个晚上时间,硬是在洞上绣了几朵漂亮的花,掩盖了破洞缺陷
,顺利通过验收。
艰苦的生活也给了父亲坚强,磨练了他,从小割草捡柴,钓鱼摸虾。他从小是一个懂事、品学兼优的人,在宁波庄桥姚家培德学堂,学校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一篇描述日本像蚕一样吞噬中国秋海棠叶子的作文,深得学校先生的赞赏,挂在墙壁上作为范文展览,同时他的算盘技艺也十分熟练。他的品行和志向也得到学校先生的肯定,在学校校长离开培德学堂到另一所学校谋生的时候,专门把父亲带到那所学校继续培养,教他学习古文与诗词,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给了他早早在社会立足的算账本领。
祖母含辛茹苦把二个儿子拉扯长大,伯父成年后到上海谋生,我父亲在十五岁时,祖母托她的弟弟给在上海经商谋生的堂伯父写信,信上云"先夫留此孽根,吾已培育成人",在工作"东托西谋,皆不可得"的情况下,拜托堂伯父做保人,在上海或其它地方谋一个职业。这个伯父不是别人,正好是早年与其父辈打官司争夺过继权的儿子。堂伯父高风亮节,不计前嫌给予父亲做了“担保人”,没有担保是不可能到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立足的。
在这个堂伯父的帮助下,父亲早早离开了宁波到南京商埠做伙计,经历了学徒等职位的艰苦生活磨练,对工作一丝不苟,生活上艰苦朴素,体谅祖母的艰辛,节省下每一个铜板寄回宁波老家。
自然,世事必有因果关系,这位堂伯父解放后因无子女赡养而生活困顿,我父亲承担了老人及家人每月10元生活费,数十年如一日,积起来的汇款单回折有一大摞之多,也算是一件美谈。当然,我父亲后来也继承了堂伯父在老家宁波庄桥姚家村一间破旧的房子。继承这件房子比较曲折,是通过司法渠道,花了几万元的补偿费才获得的、
如烟往事回忆我的祖母,许多家事记在心不能忘
我的祖母姓王,原名叫桂英,后因为与我母亲名字中都有一个“桂”字,于是改名“影云”。祖母去世已经四十多年了,她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却也代表了劳动妇女的形象。
我的祖母亲历了我们国家动荡黑暗的岁月,也享受了解放后的基本温饱的生活,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时候因病告别人世。
我的祖母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 ,俗话说幼年失父母、中年丧偶和老年失子是人生三大悲事,偏偏我的祖母都遇到了,是不是很苦啊。
老家慈城黄山村,幼年丧父
祖母出生穷苦,出生那年正好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的1900年。她的娘家在宁波慈城黄山村,也许是这个黄山村比较偏僻,也不是很富裕,几十年间从未回过娘家。就在今年的几月前,我乘在宁波办事的机会专程去了一趟黄山村。黄山村在慈城是一个美丽山村,山清水秀,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但是,从地理位置来说,黄山村确实比较偏僻,至今仍是农业村。一百多年前这个村庄肯定比较贫穷,但是黄山村传统重视读书,历史上出了很多秀才举人,其中也不乏效力朝廷的官吏。
据王氏家谱记载,王氏先后出了十多位进士,二十多位举人,他们的族祖王来、王复、王鼎世称三凤,更是为家族带来了无限荣耀。除了科举人才外,黄山村历代商旅人才众多,黄山男人就是通过家乡的江河经甬江入东海闯南走北,甚至海外,如宁波帮早期在天津的领袖王铭槐。还有为中日文化交流写下华丽篇章的黄山王氏兄弟王惕斋、王治本、王藩清、王汝修等。
我祖母的家在黄山村也算是耕读世家,她的父亲也有一定文化,很重朋友感情,父亲在世时经济条件还过得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我祖母只有几岁的时候,据说一次祖母父亲的一个朋友来访,不仅热情招待,在朋友回程时还客气地去码头送行,不知什么原因不幸掉到河中淹死了,留下我祖母和她的母亲与弟弟,从此孤儿寡母三口人艰难度日,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岁月里确实是十分困苦的。
早年丧夫,孤儿寡母艰难度日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祖母嫁到慈东庄桥镇姚家村。我祖父姚克钊是姚家克字辈男丁,当年在上海经商谋生。姚家当年在庄桥是有点名气的望族,村中的房屋高大,有几处祠堂,我父亲口中的福康祠、二亩祠,可惜现在都荡然无存了。
姚家村姚氏是元朝时从慈城姚氏宗祠迁徙到慈东姚家村的,在元明时期以农耕为主,较为沉寂。清乾隆后,许多姚氏族人开始走出乡土,在宁波、杭州、上海、苏州等发达地区艰苦营生,经过几辈人的创业,晚清时家族声名鹊起。那句流传于慈谿县东乡"童姚马径张,银子好打墙"的俚语中的"姚",即是慈东庄桥姚氏。可见他们以经商致富而名闻乡里,遂成慈东地区的一大望族。
祖父家境尚可,其上代的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好像有兄弟两个,我祖父是老大,下面的弟弟比较得宠。祖父可能与其父母因性格或其它原因而被过继出去 ,继承了姚家三斢的几间老屋。这老屋是慈东地区典型木结构墙门建筑,房子坚固耐用,一楼一底,楼上楼下有好几间房间,虽与现代建筑不能比,但从采光角度看还算比较好。从建筑年代看 ,估计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从清朝走来,历经了风雨考验而巍然屹立。
说起祖父房产的过继继承,其实还有一段插曲。原来,在过继过程中还打了一场官司。这门过继原定是给祖父的一个堂兄弟的,但我祖父的母亲不服,认为他们那一房前面已经过继了一次,这次应该轮到祖父这一房。最后,祖父这一房赢了官司而获得过继权。但是,过继并不是实质性过继,也就是获得房子产权而已。
祖母嫁到姚家后就一直生活在三斢老屋里,不需务农。当时,姚家祠堂里有公田制度,祖上遗留下一些土地,供出租或雇佣雇工耕种,每年的收获按祖上制定的分配方式由姚氏族人轮流享受,同时也要承担当年的祭祀和族人聚会活动的事情。祖母生育了两个儿子,我的伯伯大概是1922年出生,而我的父亲是1924年3月出生。我父亲是一个可怜的遗腹子,也就是说祖父在我父亲出生前就去世了。所以,姚氏族人长辈给父亲取了一个令人伤心的名字“定淚”,也就是“眼泪”,名字过于压抑,后来我父亲改成“定连”,因为宁波话中“淚”和“连”同音。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我父亲出生前几个月,祖父因伤寒在上海去世,时年30几岁,可谓是英年早逝。噩耗传到庄桥姚家村,棺木从上海运回老家,祖母怀着身孕处理后事 墓地就在姚家村。1958年墓地迁至宁波神宗山公墓。从此以后祖母成了寡妇,失去顶梁柱,为了生活祖母做起绣花的活计,祖母含辛茹苦,靠双手一针一线绣花挣来的钱度日,在那东洋人打进中国,战火纷飞的动乱岁月,可以想见是何等的艰难和无助。
有一次我伯父不小心打翻了蜡烛,在祖母的绣花花棚上烧了一个洞,如果赔偿的话,不仅前面的活儿白做了,还要赔材料费,这是一笔不小开支。祖母动脑花了好几个晚上时间,硬是在洞上绣了几朵漂亮的花,掩盖了破洞缺陷 ,顺利通过验收。
艰苦的生活也给了父亲坚强,磨练了他,从小割草捡柴,钓鱼摸虾。他从小是一个懂事、品学兼优的人,在宁波庄桥姚家培德学堂,学校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一篇描述日本像蚕一样吞噬中国秋海棠叶子的作文,深得学校先生的赞赏,挂在墙壁上作为范文展览,同时他的算盘技艺也十分熟练。他的品行和志向也得到学校先生的肯定,在学校校长离开培德学堂到另一所学校谋生的时候,专门把父亲带到那所学校继续培养,教他学习古文与诗词,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给了他早早在社会立足的算账本领。
祖母含辛茹苦把二个儿子拉扯长大,伯父成年后到上海谋生,我父亲在十五岁时,祖母托她的弟弟给在上海经商谋生的堂伯父写信,信上云"先夫留此孽根,吾已培育成人",在工作"东托西谋,皆不可得"的情况下,拜托堂伯父做保人,在上海或其它地方谋一个职业。这个伯父不是别人,正好是早年与其父辈打官司争夺过继权的儿子。堂伯父高风亮节,不计前嫌给予父亲做了“担保人”,没有担保是不可能到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立足的。
在这个堂伯父的帮助下,父亲早早离开了宁波到南京商埠做伙计,经历了学徒等职位的艰苦生活磨练,对工作一丝不苟,生活上艰苦朴素,体谅祖母的艰辛,节省下每一个铜板寄回宁波老家。
自然,世事必有因果关系,这位堂伯父解放后因无子女赡养而生活困顿,我父亲承担了老人及家人每月10元生活费,数十年如一日,积起来的汇款单回折有一大摞之多,也算是一件美谈。当然,我父亲后来也继承了堂伯父在老家宁波庄桥姚家村一间破旧的房子。继承这件房子比较曲折,是通过司法渠道,花了几万元的补偿费才获得的、